老人透析16年,写下《流动的日记》激励病友

“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过去那些恐惧,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即便是透析患者,也一样可以幸福地活着。”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里,流传着一本《流动的日记》,它是由透析患者盛淑娥16年来的透析日记摘录集合而成。16年里,老人每周要透析三次,由家往返医院累计路程两万多公里。她用生命的奇迹,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病友,也感动了全体医护人员……

老人透析16年,写下《流动的日记》激励病友

《流动的日记》在透析室流传

10月29日,一名大连网友将《流动的日记》发布到了微博上,旋即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称,他陪家人到大连市中心医院检查。在血液透析室里,一名老人的乐观与坚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透析这一步,病房里的患者有愁眉苦脸的、有心灰意冷的……可阿姨却在谈笑风生,似乎没得过严重肾病。”他后来才得知,老人接受透析治疗已有16年之久。

网友说,老人不想拖累子女,坚持自己来医院透析,用亲身的生命奇迹去感染病友,“这种精神真的太棒了!”老人写了16年的透析日记,医护人员把日记整理、复印出来,给病房里的患者看,并取名叫《流动的日记》。“大家一起鼓劲儿,这个太伟大了!”网友表示,老人特别开朗乐观,给她拍照时,还特意嘱咐要把“老伙计”拍进去。原来,她管透析仪器叫“老伙计”。对着镜头,老人还摆出了胜利的手势。他说,衷心祝愿老人和病友的身体都能好起来。

老人透析16年,写下《流动的日记》激励病友

老人充满乐观与感恩精神

老人叫盛淑娥,今年73岁,家住沙河口区幸福e家小区。退休前,老人在大连市妇联工作。盛淑娥说,当她得知自己罹患了尿毒症时,心里绝望了。用仪器净化血液,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她很难接受这个事实。“血液透析会不会有并发症,将来是否需要换肾?”一连串的疑问,让她感到恐惧。

后来,盛淑娥想清楚了。“我得好好活下去,有病了咱就治,绝望中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流动的日记》里,字里行间满是乐观的态度。她在日记中写道:“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一派温馨、和谐、美好的气氛,我高兴地和大家谈笑风生,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透析这么神奇啊!太好了,让我起死回生了!过去那些恐惧,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对于长达16年的透析治疗,她描述为“漫长而幸福的透析之路”。

盛淑娥的日记里,写下了不少感恩的话语:“这种幸福的感觉,不仅来自于透析治疗的本身,还要感谢国家的医保政策及医院医护人员的照顾。”

老人透析16年,写下《流动的日记》激励病友

老人用生命的奇迹,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病友。

“数字化”管理带动一批病友

盛淑娥的女儿张女士说,妈妈从接受透析治疗开始,突然更加忙碌了。她看到妈妈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好像在记录什么东西。“起初以为是日记,但仔细一看,都是数字,包括心跳、血压等各项指标;有时还有一段话。”张女士说,妈妈生病后对自己的生活和治疗都很自律,她用了时髦的词儿“数字化管理”来形容母亲的状态。

张女士说,妈妈每逢周一、周三、周五去医院透析,清晨5点40分准时出门,透析结束后于中午返回家中,生活非常规律。通常,盛淑娥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身体状态。然后,她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每日的记录内容汇总,形成真正的“日记”。日记里,最主要的就是自我激励的话语,当然也有她的感悟,包括读书、过日子、子女等多个方面。

目前,盛淑娥的日记已“更新”到80多篇。其中,在序号为74的日记中,她写下:“浑身舒适,感觉越来越好;食欲旺盛,睡眠安稳;血压稳定在正常数值;皮肤由灰黑色转变为正常颜色。”盛淑娥的自我激励和自律管理,带动了一批病友争相模仿,这让老人自己也感到意外。

老人透析16年,写下《流动的日记》激励病友

老人写的《流动日记》

“她从来没拿自己当病人”

“盛阿姨透析了16年,仍然精神头倍儿足地鼓励着大家。生老病死为人间常态,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考验。即便身体有恙,也要有足够的信心去战胜疾病,活得美美的!”一名病友的家属如是说。

鲜为人知的是,盛淑娥除了患有尿毒症,还在五年前不幸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当时接受了手术治疗。女儿张女士说,她从内心里也很钦佩母亲的乐观与坚强,“谈之色变的所谓绝症都没能难倒她!”今年7月,盛淑娥还接受了甲状旁腺的切除手术。

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护士长肖萍的眼中,盛淑娥是一名少见的患者,“她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病人。”肖萍说,尿毒症患者病程长,在生活和饮食等方面需要控制,并且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她感受到,盛淑娥在自律的同时,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透析室里因她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让更多的病友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到一种‘士气’,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医生为《流动的日记》作序

谈及母亲身上的乐观精神,张女士认为这与她过往的经历有关。“父亲1999年因为直肠癌晚期去世,之前母亲照顾了他11年。”张女士说,正是这段难熬的日子,让她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父亲曾是一名军人,本身是一名乐天派,这种气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母亲。

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里,这本《流动的日记》也感动了全体医护人员。他们拿到盛淑娥所写的日记草稿后,经过精心整理,最终形成了精华版本的作品。为了方便患者传阅,肾内科医生刘书馨为《流动的日记》作序。

序中称,这本《流动的日记》是由盛淑娥16年来的透析日记摘录集合而成。16年里,盛淑娥每周要接受三次透析治疗,由家往返医院累计路程两万多公里,超过了地球赤道周长的一半。老人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所有患者,感动着全体医护人员。这本日记,让人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灵魂的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