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每個季節3個月。春天,氣溫回暖、萬物復甦;夏天,天氣炎熱,水果成熟;秋天,氣溫轉涼,農作物成熟;冬天,天氣寒冷,有時會下雪。那麼,天氣的變化莫測,我們又是如何準確預測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首先我們來說說“龍王山皇家氣象學院”,說的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簡稱“南信大”,因為學校位於南京龍王山腳下,又是世界大氣科學領域最優秀的高校,所以就有了這麼個高大上的綽號。值得關注的是,學校此前並未進入985、211工程,而在2017直接進入雙一流重點建設行列,可以稱得上是跳躍式的發展了。

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它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共建,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育培養體系,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海洋、信息、環境、管理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其次,我們再來探尋一下南信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的“國立中央大學”。1921年,竺可楨在國立東南大學創建地學系,設立氣象組(專業)。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與其他8所公學合併,並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此後於1928年又改名為“國立江蘇大學”,這個名字在當時頗受非議,好好的一個全國大學被改成了地方大學惹得民意沸騰,於是不到3個月時間,國民政府行政院作出決議,“國立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設立地理學系氣象專業,在1944年的時候,設立氣象學系。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並設立氣象學系。解放後,國立南京大學被更名為“南京大學”。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以來,先後實現了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現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

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再次,就是我們比較關注的專業及就業問題了。既然是氣象學院,當然學校引以為自豪的就是與氣象相關的專業: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大氣物理學、 水文與水資源、海洋科學、地理與遙感、環境科學等都是該學校的特色專業。大氣科學學院的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兩次蟬聯全國第一、獲評A+等級。應用氣象學院的應用氣象學專業在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連續多年排名第一。水文氣象學院則是我國第一所水文氣象本科學院。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入選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這些年,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氣象預測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與氣象類相關的專業也越來越吃香。近年來,這個學校的高質量教育,大氣學這個王牌專業畢業率達到了95%以上。畢業生可以去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單位,具體在氣象,海洋,環保,民航、水電,科研所,學校等部門中研究與大氣學有關的一系列工作。

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再者就是考研問題了。由於學科要求,一般情況下讀氣象都要考研的。而且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考研的人會越來越大。南信工聚集著很多資深的教師,在氣象研究方面對全球氣象領域做出很大的貢獻。學校目前擁有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碩博點涵蓋所有本科專業,形成以大氣科學學科為高峰,以海洋、信息、環境、管理等學科為高原,以基礎學科為高地實力強勁的學科生態圈。

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雖然在中國不是211、也不是985,但是學科實力在亞洲,甚至世界氣象學領域都是首屈一指。面對這樣的一所名校,你心動了沒有?如果你喜歡這所高校,那麼首要的就是知道它在你省的招生錄取情況。招生計劃的公佈時間在每年的高考前後(各省不一),因此我們以河南為例,先了解下往年的錄取情況,然後為之努力奮鬥,提高成績。

百強名校源遠流長底蘊深,素有“中國氣象搖籃”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