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死刑要在“午時三刻”執行呢,這一說法有何意義?

瀚海說史


“午時”是我國古代特有的說法。關於時間的名詞,宋代以後使用時刻制,並採用“時辰+初正+刻數”就形成了我們熟悉的“午時三刻”,據研究證實古代的午時三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2點45分,一天的正中午,那為什麼行死刑要在這個時間呢?


午時三刻執行死刑,古代封建迷信的解釋,更是為了殺雞儆猴

不管從影視劇還是從文獻記載來看,很多朝代都會將處決死刑犯放在午時三刻,這種不只是一種“另類的傳承”,也是一種統治手段。

  • 古代信奉鬼神之說。
古代鬼神之說也是一種統治手段,而古人往往把解釋不了的事情歸於鬼神之說。在這種思想觀念下,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了以後是要變成鬼的,尤其是那些不是自願赴死被刑罰制裁的人是要變成厲鬼的,監刑官和儈子手是親手送死刑犯上路的人,還有周圍的觀眾看熱鬧卻沒救的,那這些厲鬼肯定第一時間要找他們復仇,畢竟都是直接或者間接有關係。

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所以行刑會有許多講究。古人認為一天中陽氣最盛則陰氣最弱,這時候是不會有鬼魂出沒的,因為鬼魂見不得光。所以選擇“午時三刻”在一天當中太陽最厲害的時候,執行死刑的話他們就不怕受到鬼魂的威脅,就會心安理得的執行自己的工作了。

當然就是罪犯也分三六九等的,一般來講,罪大惡極的人才會在午時三刻行刑,因為這部分人手上沾染的鮮血太多了,也就只能用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刻才能壓制,所以一般犯人只會在午時就會行刑,只有罪惡滔天的犯人才能“享受”午時三刻的待遇。


  • 對死刑犯最後一絲的溫柔

死刑犯,上刑場之前肯定是要飽餐一頓的,因為不能叫人做餓死鬼,哪怕是十惡不赦的犯人也不能壞了規矩,也要吃了這餐上路飯的。古代死刑一般是斬首,所謂快刀斬亂麻,儈子手的刀是一定要鋒利的,最好是能削鐵如泥。

死刑犯吃飽了上路飯,頂著一天中最烈的太陽,而且那個時間段,也是人比較犯困的時候,在刑場的犯人早已是渾渾噩噩不知所以,監刑官一聲“午時已到,即刻行刑”,儈子手手起刀落,還沒有等死刑犯反應過來行刑就已經結束了,讓他們沒有痛苦的快點走掉也算是對他們最後一絲的溫柔了。從這方面可以說還是遵循儒家思想,不傷天和。


  • 震懾普通百姓,殺雞儆猴

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這點跟第一條很像,但是問斬犯人很大程度上為了震懾普通百姓:做個安分良民還能在死後投胎轉世,說不定下輩子還能做個有權或者有錢人,如果犯法了,搞不好鬼都做不成了。

這對於普通百姓是有很強的震懾作用的,避免犯罪,安定社會。這告誡所有人,不要做錯事,不然下輩子啥都不是,哪怕投胎肯定是不用想了,魂飛魄散是肯定了,就此永遠在世間除名!所以老百姓們在心底深處都會告誡自己要遵紀守法,不要造反,不然灰飛煙滅就是自己的下場。而且行刑的時候老百姓在旁邊看著,或許自己的脖子都會感覺到一陣涼風,估計這輩子都忘不了這個陰影。

舉個例子,明朝,萬曆皇帝時期也就是那個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個“獻俘”儀式,這個是極限嚴肅又驚悚。俘虜被帶進午門,刑部尚書宣讀俘虜的罪行,然後萬曆皇帝批准,斬首示眾,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只能一傳十,最後有320人的方陣一起吆喝,很多民眾都被這個聲音嚇得不敢動,內心也是想著千萬不要犯罪,不然可能下次午門的就是自己,頓時汗流浹背。



封建朝代行刑時間並都不是每天午時三刻

《唐六典 刑部》中曾明文規定:“每歲立春後至秋分,不得決死刑。”

文獻記載的內容,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詞,秋後問斬。古人的科學文化比較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所以他們就把這些無法解釋的事情歸於鬼神之說。所以他們做的事情一切都要符合天意,這就驗證了天命的說法。

同時春夏季節萬物復甦,到處充滿了生機,這個時候殺人非常不好,如果強行在這個時間斬殺犯人,那麼一定會違背天意,最終會受到懲罰,說不定還會給朝廷帶來巨大的震盪。因此統治者都會規定將犯人押後,秋後處斬。所以並不是每天都會處理犯人,而是都要到立秋之後,這也體現了統治者們對於王朝命運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是嚴格按照秋後問斬的時間算的。如果今年沒處死的囚犯,就又可以多活大半年,等到來年的秋天再處斬,如果來年還沒處死,就又可以多活一年。

殺人哪怕是囚犯,都有傷天和。所以午時三刻處決犯人,是古人封建迷信的必然,但同時也是心理安慰,畢竟古代沒有現在的科技,更是帝王統治民眾的一種手段!


歷史每日說


咱們看古裝劇的時候,每每處決犯人,都會選擇在午時三刻,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咱們先看看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

我們現在的人想計時的話很方便,有手錶有手機,幾點幾分顯示的很清楚。但是古人沒有這些現代化儀器,怎麼計時呢?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兩個小時,這樣一天正好二十四個小時。這就是古人的“時”。那午時是幾點呢?從午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是為子時,一點到三點是為丑時,以十二地支排列,午時正好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時”確定了,而“刻”呢?“刻”是古人在“時”的基礎上再次細分,相當於現在的分鐘。一個時辰分為四刻,(也有說分為八刻的,一刻十五分鐘),一刻是三十分鐘。這樣時間就出來了,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十一點四十五分到十二點半。時間確定了,我們再說說為何古人處決犯人要在中午十一點四十五到十二點半之間。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看出點什麼了,這個時間段正是一天之中的正午時分,一天之中陽光最旺陽氣最盛的時候。古人是非常迷信的,因為被處決的犯人,不管是罪有應得還是千古奇冤,反正都是橫死的,不是非正常死亡,所以怨氣比較重,在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處決他們,能夠大大的壓制他們的陰氣,所以古代處決犯人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

大家知不知道為何犯人都要在秋後問斬呢?咱們下期再聊。


趙家盼盼


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原因有二:第一、陰陽學家講究這一刻的陽氣最重,去世的人連鬼都做不成,這也算是對罪犯最嚴厲的懲罰,所以說在這個時刻被執行死刑的人一般都是犯了大罪的犯人。第二、古人信奉因果輪迴,就算被處死的是罪有應得的罪人,但是那些劊子手和監斬官也擔心自己會被惡鬼報復,為了不讓犯人的陰魂回來作祟,所以自然要選擇地上陰影最小,陽氣正盛的時候來做陰事。

首先要知道,這午市三刻到底是個什麼時間。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這一刻代表十五分鐘,所以推算下來,午市三刻就是中午的十二點四十五。照古代陰陽家的說法來看,這個時間點地上的陰影最短,人間的陽氣最重。而且古人很講究世道輪迴,人們相信亡者會去往另一個世界,然後繼續投胎轉世。

但是,在這個時間點去世的人,因為靈魂被陽氣灼傷,甚至是魂飛魄散,所以他們不僅不能再投胎,甚至是連鬼都沒得做,所以這個時間點去世的人,要麼是惡貫滿盈的大惡人,要麼就是被人冤枉的超級背鍋俠。沒有輪迴也不能做鬼的人,自然就是受到了最大的懲罰,而那些背鍋俠自然也不能回來伸冤。這樣做一來說是為了懲罰惡者,二來說就是為了威懾生者,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而且,正是因為古人相信輪迴,所以也會擔心自己被人報復。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是個什麼情況。話說當年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為了把自己的兒子送上皇位,所以就出手害死了其他三位皇子。但是心理素質一般的武惠妃自此一直覺得自己被冤魂纏身,後來就因心病而去世了。這樣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鬼神之說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

像監斬官或者是劊子手雖然也是奉命行事,但是他們畢竟是直接出手殺人的人,所以自然擔心亡者回來報復。而選在午市三刻這樣陽氣大盛、陰魂退散的時刻,自然也是為了保護自己。要說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如果真的有陰魂報復的話,那麼那些軍功累累的將軍們不早就在戰場上被鬼魂殺死了麼?還怎麼建功立業。只是說,這樣的說法,能給人心理安慰,從而減輕思想負擔。

《漢典》


汗青正浩


中國古人做什麼事都要講究一個時間,無論出生、處死,都要算一算吉凶禍福。就是說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都有說法。其實,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信封這個,不是嗎?

那麼古人行刑是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呢?

其實,也不都是在午時三刻,古人行刑也分量刑輕重,而選擇不同的時刻,午時三刻處決的一半都是罪大惡極的犯人。

古時候,人們極其依賴天文地理,根據天文說,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不是正午時刻,二十午時三刻,也就是我們現在的12時45分,這個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地上的陰影最短,也就是陽氣最盛的時刻。

不管犯人犯下了什麼滔天大罪,處死犯人總是不吉利的,被處死的人死後都要變成厲鬼,總有一天會找上和處死他有關的人。

這樣看來,最受威脅的就是劊子手和監斬官了,所以人們一般都選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處死這些無惡不赦的罪犯,讓陽光壓制他們,一生就此了結,死後連鬼也做不成,自然也不會找劊子手和監斬官的晦氣了。

看來鬼怪之說,從古至今就一直影響著人們的行為。也可能中午時熾烈的陽光曬在人們身上,也可以為死刑者和行刑者,抹去一點對於死亡的恐懼吧。


歷史也好玩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判官對罪犯宣佈:明日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示眾!

那麼,為什麼是古代的斬首要定在“午時三刻”呢,這個世界有何玄機?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午時三刻”是幾點鐘?

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大約是今天的2小時。

這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除此以外,古人還將還將一晝夜等分為一百刻,每刻約等於現在的14.4分鐘。

因此,我們就可以據此推算,午時三刻大約是當日11點45分左右。

這個時間點,其實也是古人普遍認為陽氣最盛的時候,太陽正當頭,光線照在地上的陰影最短。

死刑屬於“陰事”。

因此,古時候的人們在處理死刑時,都會選擇陽氣最盛的時分,通過陽氣壓制死者的陰氣,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午時三刻,在古代認為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能夠將死者的陰氣即時打散,不會留給他們做鬼糾纏凡人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死刑多在午時三刻舉行的原因,再怎麼理直氣壯也是怕鬼作祟啊。


HuiNanHistory


午時三刻

我們常說時刻時刻,事實上,時和刻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計時單位,按照古人的劃分,一晝夜可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可劃分為一百刻。而一刻則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

所謂午時,即現在的11點至13點。

所謂午時三刻,即現在的11點45分。

古代死刑為何要在午時三刻執行呢?

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古人比較迷信,認為殺人是陰事,不管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總之,被殺者的鬼魂會糾纏判決的法官、行刑的劊子手以及所有和他被殺有關的人員,甚至前來觀看的無辜群眾也有可能惹上死者的鬼魂。

而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刻,按照古代迷信的觀點,這個時候的陽氣可以沖淡因殺人而產生的陰氣。

這樣,判決的法官、監刑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圍觀的群眾,都不會受到死者鬼魂的糾纏,而這,正是古代在處死犯人時,選擇在午時三刻問斬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可以減少犯人行刑時所受的痛苦。

午時三刻,也就是正午十二點左右,這個時間點往往是人的精力最為蕭索的時刻,人們往往很容易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況。

所以選擇在午時三刻處死犯人,可以略微減少犯人的痛苦,而這,也體現了在古代的殘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絲人道主義。

秋後問斬

而古代在行死刑時,除了午時三刻,還很講究秋後問斬,這也是有原因的。


所謂的秋後問斬,即一般的死囚要等到秋冬兩季才處死,而不是在春天或者夏天。

這裡面同樣有迷信的成分,而且還牽扯到了一個五行學說,按照五行學說的說法,秋天對應五行中的金,而金的本性是冰冷。

秋天是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從五行上看,秋天是肅殺沉寂的季節,選擇在秋天行死刑,則是順應天時的體現。

再有,春夏兩個季節,人們忙於耕種,沒有時間出來觀看死刑,而秋冬兩季,人們相對比較清閒,有時間來觀看。只有百姓前來觀看,才能發揮死刑殺一儆百的效果。


金兔歷史


《水滸傳》相信大家都看過,裡面有很多精彩的場景,就比如“劫法場”,每次看到梁山好漢劫法場的時候就特別激動。

四十四回中,“報道一聲:‘午時三刻!’...梁山好漢一齊發作”;六十二回,“'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儈子手就要動手...石秀吼一聲‘梁山泊好漢在此!‘”。

那為什麼死刑犯一定要在“午時三刻”才問斬呢?

先來說說午時三刻是什麼,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太陽在天空正上方的時候。

我們都知道這個時間段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影子也是一天中最短的時候。

在古代,死刑犯是分為好幾種的,主要看他犯的事有多麼嚴重。而且古代是封建迷信社會,特別信鬼神說,覺得人死後會做鬼。

殺人是“陰事”,被殺的人會有鬼魂,在他死後,鬼魂會一直糾纏參與殺他的人。而午時三刻則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被殺的人也不會有鬼魂。

於是就會在問斬上下一番功夫。犯事嚴重的死刑犯,便會讓這個死刑犯做不了鬼,也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這是最嚴重的。如果犯事輕,一般選擇正午,還給他留個做鬼的機會。

還有一種說法,每天的“午時三刻”是人們最累的時候,也是最想睡覺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將犯人處決,會減少犯人的痛感

最後說一個極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存在“午時三刻”。

在過去只有“午初三刻”和“午正三刻”,“午初三刻”是11點45分,而“午正三刻”則是12點45分。

所以“午時三刻”這一說法有很大的可能是小說家們杜撰的,或者說改寫的。


理科男讀歷史


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因為在迷信的思想中這個時候陽氣比較旺盛,陰氣比較弱,能夠讓犯了罪的惡人們得到應有的懲罰,這一生連鬼都做不成;二是這個時候斬首不痛苦。

先說第一種陽氣旺盛。根據迷信的說法這個時候陽氣比較旺盛,陰氣比較容易消散,所以這個時候斬首,最能夠把人的魂魄衝散,壞人們連鬼都做不成,這也算是給他們應有的懲罰了。

再說第二種不痛苦。在人們的印象中,斬首這種刑罰非常殘忍,而且令人心生畏懼,所以一般人不敢犯什麼大罪,不然就要遭受這種痛苦的懲罰。但還是有人以身試法,在人間作惡,所以最終就被抓起來斬首了,在斬首的時候為了減輕犯人的痛苦,所以就把時間選在了午時三刻,這個時間人的意志比較消沉,而且精神渙散,有種昏昏欲睡的感覺。趁著這個時間給他的頭上來一刀也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說不定還會死在夢中,也算是比較人性的一種刑罰了


夏洛特玲玲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時當裡面演到犯人被帶上刑場砍頭時經常看見有“午時三刻處斬”這種臺詞,這個時間點是什麼概念?選在午時三刻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古代一天分為二十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中午二十點,是“陽氣”最強烈的時候。

古人認為斬首是一件有損陰德的事,尤其是判決官、劊子手、監斬官等工作人員,害怕被處斬的犯人怨氣太重鬼魂回來報仇,午時三刻這個時候正是陽盛陰衰的時候,可以沖淡刑犯死後的怨氣。還有一種比較人道的說法是,午時三刻一般都是在吃過午飯之後,讓死刑犯做一個飽死鬼上路,而且中午吃過午飯一般都昏昏欲睡,整個人意識比較懶散,人犯在受刑的時候也會少受一些苦,故而選擇在這個時間。

“秋後處斬”的概念跟“午時三刻”差不多,都是要在限定的時間裡處決犯人。在古代犯重罪是要即刻處斬的,除此之外的其他的都是秋後處斬,即秋冬兩個季節。因為春夏生機勃勃,生命茂盛,而秋季是萬物凋零的時候,比較符合自然規律,慢慢的就形成了一條制度叫“秋訣”。


陸棄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古代的死刑是一種極其嚴肅的事情,開不得半點玩笑,主要是與鬼神文化相關,而午時三刻也是為了避免最大程度的讓行刑之人以及審判官和站在場上的那些等著宣讀皇上旨意的人儘可能少的受到鬼神的反噬。

事件回顧

午時三刻涉及到了兩門學說,第一門是天文學,第二門是陰陽學,天文學在古代幾乎囊括了所有未知領域的事情,比如我們常見到的諸葛亮抬頭一望天,發現昨天應該有的星星今天少了一顆,掐指一算,便對劉備說道,我剛才觀看了天文,發現天上的星星不對勁,今天晚上孫權或者曹操要襲擊我們,做好準備吧。

諸葛亮這話說完,劉備再把部隊佈置完,哎,恰好就巧了,還真的有敵軍來襲擊,當然至於天文學這一個板塊,糊里糊塗不知所云,咱也不曉得究竟是真是假。

可是對於午時三刻是有著極其嚴格的約束的,午時三刻一般是在11:45,當然不同的朝代對於午時三刻的定義也不同,但午時三刻一般指的是人的影子最短,太陽最毒的時候,如果按照現在的邏輯來看,那麼太陽最毒應該是下午2:00~2:15左右,但是在古代並不是這樣,因為古代的午時三刻還需要滿足一個特點,那就是影子最短。

沒錯,這就是事實

古代對於午時三刻以及影子極其忌諱,如果我們記得郭德綱講過的相聲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把于謙小時候的樣子拿出來抱在太陽底下曬一下,突然發現這是個混蛋。緊隨其後郭德綱又說,並不是混蛋,說的是魂魄有些淡。

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影子比較淺,儘管這是一個玩笑話,可是古代的時候還是非常注重影子這一說的,有的人認為影子極短的時候陽氣最盛。同樣的道理,早上和晚上陽氣就差一點,至於深夜伸手不見五指影子一大片根本不知道哪一片影子是你的,那麼這個時候陽氣最衰。

針對於這樣的理論,甚至做出了系列章節重點研究,也就研究出來了個午時三刻。當然有一種刑罰並不是在午時三刻執行的,那便是千刀萬剮或者說凌遲處死,這樣的刑罰耗費的時間極長,一般凌遲到幾點就到幾點,也沒個準日子,畢竟都凌遲了,鬼曉得他什麼時候才會嘎嘣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