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建设世界一流港口需“实打实”

贾大山:建设世界一流港口需“实打实”

世界一流港口内涵与评价

世界一流港口不是各个国家普遍使用的称谓,是一个港口为区域经贸发展、港口与航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力,而且被人们广泛认可的。结合港口发展态势,从战略导向符合人们判断、关键指标便于定性定量客观比较等角度,本文概括为:世界一流港口就是经营规模化、口岸便利化、发展绿色化、服务品质化和区域一体化(五化)水平居世界前列的港口。世界一流港口评价指标见表1。

通过专家判断分析,五个一级指标给予相当权重,对得分居前10位港口大体界可定为世界一流港口。

经营规模化:港口吞吐量、专业化与深水化和以一定密度挂靠全球港口的覆盖水平居世界前列,是支撑一个港口成为世界大港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国际影响力、成为世界一流港口的基础。

口岸便利化:各类运输工具、货物、人员、资金和信息能够便捷完成进出港。

发展绿色化:港口建设、运营实现本质化安全,自然资源利用实现集约化,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生态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城市实现共荣发展。

服务品质化:港口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辅助服务(供应服务水平)与转运服务(危险品与特种装备服务覆盖范围)功能完善,核心客户选择港口的供应链成本更低。

区域一体化:港口集群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港口,有效推动区域港口实现遵循共同服务规范、共享公共资源、行政资源统筹、自然资源和经营资源的统筹,码头运营商在技术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具有引领性,港口发展模式的主要溢出者,在相关标准建立中具有较强影响力。

地位公认性:由于港口发展历程、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社会背景不同,世界一流港口并无精确度量、规范统一的定义,它是在经贸运输领域中,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而逐步形成并保持的;是一个港口为区域经贸发展、港口与航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力,而被人们广泛认可的。

功能拓展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港口功能不断拓展,第一代港口主要是指海运货物的转运、临时存储以及货物的收发等,港口是运输枢纽中心;第二代港口主要是进一步拓展临港工业和贸易发展,增加了使货物增值的工业、商业功能,港口成为装卸、加工和服务的中心;第三代港口主要是加强了与所在城市以及用户的联系,服务超出港口的界限,增添了运输、贸易的信息服务与货物的配送等综合服务,成为贸易发展的物流平台;第四代港口是指通过共同的码头运营商、管理机构,将位于不同区域的码头协同管理,形成码头的网络化服务,更好地服务与城市和经贸发展,码头运营商以技术、信息和资本为基础,以敏捷化、低成本、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参与供应链协同管理。

城市关键性:港口服务功能提升和高质量服务需要依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既包括船舶维修、配件供应、燃料供应、代理等辅助基础服务,也包括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依托城市往往成为港口发展的基本货源,城市集疏运通道和口岸效率使港口的辐射范围和竞争力的基本支撑。城市良好的教育、税收、创新政策等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产业集聚,港口技术和服务创新更具动力。

腹地的依托性:腹地经贸需求是港口发展的直接动力,地理位置对港口海向、陆向腹地的规模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新加坡依港托独特的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势,形成广阔的海向腹地,早在英国统治下就已成为重要国际中转港。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基础与机遇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具有良好的基础

形成了一批经营规模居世界前列的港口。经过长期发展积累,2018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1亿TEU,规模遥居世界首位,其中7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以上,8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TEU以上,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青岛港和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1、3、4、5、7、8和第9位,宁波-舟山港、上海港、苏州港、广州港、唐山港、青岛港和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1、2、4、5、6、7和

安全管理跨上新台阶,绿色发展全面推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发展特别是绿色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全面从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制修订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企业从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和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深入推行全员安全责任制度,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全面加强建设施工、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交通消防、港口安保以及应急处置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从制度、技术和管理上切实提升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的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实现了设施设备完备性、安全可靠性以及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在港口绿色发展上,交通运输部分阶段制定了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实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分阶段推进排放控制区建设,不断提升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能力,控制船舶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排放;不断提高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洗舱水的接收、处理设施与能力,推进港口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2010年后,随着人民生活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结构加速调整,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进一步上升到52.2%,标志着第三产业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习总书记视察重庆果园港、广西北海铁山港时也多次提出要加强“四个一流”(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港口建设;2018年11月,习总书记视察上海视频连线洋山港时,做出“经济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不断提高港口运营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勇创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指示。要求港口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以枢纽港为重点,建设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世界一流港口,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交通强国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好先行、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有利时机。(1)“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为港口实现全球化布局,为世界港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特别是为促进发展中国家港口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构筑全球服务网络,提供了历史机遇;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机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港口进一步体制变革和政策创新的机遇。(3)技术变革的机遇。我国90%以上外贸物资通过港口转运,是海量数据的集聚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为港口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为与产业深入融合,是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为港口跨界服务、与各产业集群实现生态相互融合,全面提升港口服务的机遇。

需求增长与提质增效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吞吐量需求增速同样有所放缓,但年绝对增量依然在2亿吨和1000万TEU的水平,更重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港口从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和经济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步,融入供应链管理服务

<strong>

下降态势。

<strong>

完善指标体系,强化指标引领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港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港口正在步入从“世界一流大港”向“世界一流港口”转变的关键时期,过去以港口建设、吞吐量和码头作业效率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应逐步建立港口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近期应补充以港口经济贡献(增加值、就业贡献)、口岸效率(合规时间、成本)和绿色发展(港口空气质量监测)为重点。新的指标体系,有利于(1)摆脱对吞吐量、建设投资和码头效率的过渡追求,同时通过对港口作用有更为量化的认知,摆脱部分港口城市以税收和直接经济效益评价港口、甚至排斥港口发展的现象;(2)有利于推动港口追求质量和效益;(3)有利于改变重视港口重硬件建设、硬件效率,而忽视合规时间和合规成本的制度效率通;(4)有利于社会对港口发展的认知。港口大都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开展港口增加值、就业等港口综合绩效评价,让全社会更加客观地认识港口在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巨大作用,为港口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树立一流港口标杆,强化示范效应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港口”试点工作。(1)从沿海港口中选择条件基础较好的港口,开展“世界一流港口”试点工作,通过设施、技术、管理等内在要素一流的匹配,形成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经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国内综合性港口以上海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和青岛港为示范,大宗散货以黄骅港煤炭装船为示范。(2)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口岸监管和政策创新试点,提升港口国际货物中转国际集拼、转口贸易、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供应等服务功能。

完善港口法规标准,强化文化建设

完善法规标准。结合《港口法》实施15年来的实际,为适应港口发展实践中新业态和改革新体制,加快《港口法》修订研究工作,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以安全、绿色、智慧为重点,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完善港口建设技术标准和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提升工程质量品质,提高港口设施使用年限和耐久可靠性,完善港口建设、运营和专业人员资质标准。以客运和危险货物作业为重点,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强化信用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约束。

结合港口转型升级和老港区功能调整,统筹兼顾沿岸生态景观和港口服务功能,推进港口历史文化展示、港口博物馆建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港口游、休闲游和滨水亲水活动。支持友好港建设,加强港口文化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港口故事。

优化港口布局,提升服务功能

结合港口资源整合、港口群发展和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优化港口布局,修订完善港口总体规划,促进港口要素资源集聚和港城协调发展。统筹新港区开发与老港区搬迁,引导码头集中布置、连片开发,发挥各港比较优势,以更高质量一体化为导向,促进港口间合理分工,推动区域性航道、锚地共享共用,坚持新建与既有码头技术升级改造并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

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完善港口船舶供应和现代服务保障体系,拓展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积极发展信息、商贸、金融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降低客户全程费用。结合区域“有钱有闲”消费群体需求,完善邮轮、游艇等休闲娱乐服务功能。

推进绿色港口与平安港口建设

强化港口污染防治。有序提升港口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标准,完善港口LNG加注、充电桩、岸电标准规范和供应服务体系,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提升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加强统筹衔接,推动港口所在地政府依法统筹规划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加强设施之间的衔接,重点推进水上洗舱站建设,新建港区加强环保设施的统筹建设和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管控和合理利用深水岸线,综合利用航道疏浚土、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升级港区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推进生产生活污水、雨污水等循环利用。

强化港口本质安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和维护,严格落实港口危险货物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审查制度,提高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着力提升客运码头安检查危能力,推动高危作业场所和环节逐步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落实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行隐患定期排查、重大隐患及时“清零”,形成闭环管理。 探索建立港口客运、危险货物作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

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推进开放融合发展

智能化港口系统建设。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建设基于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物联网等技术的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加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远程作业操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和改造。大力推进港口无纸化作业,完善“一站式”“一网通”等信息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立港口云数据中心,推进港口业务流程再造,构建港口物流生态圈,促进与上下游产业的有效衔接、业务协同。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按照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船舶运输单证电子化,进一步推动通关便利化。推动优化口岸作业流程,逐步实现装卸仓储、物流运输、报关报检代理、费用结算等口岸物流环节无纸化和电子化。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发挥APSN和东北亚港湾局长会议等交流合作机制,加强绿色、智慧、平安等领域政策技术交流,促进物流信息共享和标准互通。鼓励我国港口企业“走出去”,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积极参与沿线港口建设运营,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球码头建设、运营和综合服务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