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三門皆院士,九子皆才俊",不愧為中國最牛的爹!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為公死,凜凜如生。"

這句振聾發聵的話是梁啟超先生在《宋稼軒年譜》中的絕筆。

90年前,梁啟超先生在協和醫院溘然長逝,雖死,功名仍垂萬世。

有人評價他:"其出現如長慧燭天,如瓊花照世,不旋踵而光沉響絕,政治、學術兩屆無不發生綿續之影響。任工的特異處,在感應敏銳,而能發皇於外,傳達給人。他對於各種不同的思想學術極能吸收,最善發揮。但缺乏含蓄深厚之數,因而亦不能綿歷久遠。"

對於梁啟超先生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於他的教育原則鮮少有人不贊同,他被評為"最牛的爹"。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啟超的九個孩子皆是各自領域的鳳毛麟角,人中龍鳳。

梁啟超:

長女梁思順,詩詞學家,中科院院士

長子梁思成,建築學家

次子梁思永,考古學家,中科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北伐軍將領

次女梁思莊,圖書館學家

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

三女梁思懿,社會活動家

四女梁思寧,新四軍女戰士

五子梁思禮,火箭專家,中科院院士

孩子成才,固然與家庭提供的資源密不可分,誠然,父母提供的教育才是決定性因素。

01 言傳身教,安身立命

俗話說"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梁啟超對孩子的教育非常有原則,他曾在《為學與做人》中講:做人必須具備智、仁、勇"三大德",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因此,教育應分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

梁啟超本身是才大如海的學者,在孩子有交流能力之後,他就大大承擔了家庭中的教育分量,引導孩子們睜眼看世界。

在梁啟超在清華授課時,就經常帶著梁思成,寫滿一黑板就呼喚:"思成,黑板擦擦。"

梁啟超:

在校風優良、學風甚篤的環境下長大,梁思成自然成了不多得的人才。

在家長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許多父母總是替兒女操持一切,這樣教育出來的兒女無法脫離父母的羽翼生活。

梁啟超主張孩子要去廣闊的天地去闖一闖。他說過:"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困苦危險中,把人格磨練出來。"

以憂患為樂,是人生幸事。

後來梁思成去美國留學,對自己學習的專業產生了懷疑,梁啟超就寫了家書為他解惑:"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

梁思莊去加拿大留學時,一時無法適應,梁啟超安慰道:"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梁啟超並不關注表面的成績,他注重的是孩子的根基打的是否牢固。

1924年以後,幾個大孩子出國留學,梁啟超忙於政事,認為對幾個小孩子教育不夠。於是決定讓思達、思懿、思寧休學一年,專門聘請了謝國楨做家教,給他們補習國學、史學。

梁啟超:

要向上梯子,必須從底下爬起,但能爬梯子也是有前提的。

梁啟超曾在飲冰室裡寫下"

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方可用大事"。

爬一切梯子的前提就是"愛國",正是有這樣成功的教育,梁啟超9個子女7個留學海外,皆是鳳毛麟角,都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為科研事業添磚加瓦。

02 培養興趣,掌握方向

梁啟超對子女立業的問題相當重視,有兩條分明的界限,分別是"不做"和"要做"。

1.堅決不做官。

梁啟超認為:"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

梁啟超自身是個政治家,從支持維新到贊成革命,從積極從政到專心治學,深知從政的壞處,明白做官不是長久之道。

他明確擺正了不讓自己做官的原則,他的9個子女,大多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

2.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

梁啟超主張人要"將自己的天才儘量發揮,不必存一毫瞻顧,更不可帶一分矯揉。"

梁啟超:

1927年8月,思莊讀大學已一年,該選具體專業了。梁啟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

思莊遵從了父親的意願,但發現這門課無法引起自己的興趣,她便向大哥思成敘說自己的苦楚。

梁啟超知道後,十分後悔,趕緊寫信給思莊,讓她學自己喜愛的專業。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思莊改學圖書館學,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同年,在美國學習軍事的梁思忠想要回國,參與革命。

一向愛國的梁啟超卻不同意,他對思忠說:"我認可你改造環境,吃苦冒險的精神,但國內政局動盪不安,令人失望,希望兒子不要誤會我的苦心,繼續深造。"

對待孩子的個性發展,梁啟超保持一種尊重的態度,給出建議,但不強制,不讓子女把自己的想法奉為圭臬。

03 與孩同樂,共享趣味

梁啟超一直主張趣味教育,他說:"我生平是靠興味做生活源泉,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我的人生觀拿趣味做根柢。"

梁啟超:

他常常教育孩子們要學習他爛漫向榮的長處,引導孩子們積極樂觀,不能陷入悲觀的囹圄。

"一個人什麼病都可醫,唯有悲觀病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心。"

父愛總是被打上"無言"這個標籤,梁啟超從來不這樣,他總是大膽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他一生給子女寫了400多封家書,有一百多萬字,編成《梁啟超家書》,佔他著作總量的10%。

從數百封家書裡,沒有居高臨下的訓斥,也沒有嚴厲凜冽的訓誡,只有數不清道不盡的親暱。

梁啟超從來不正經喊孩子的名字,喊大女兒思順"嫻兒"、"我的寶貝思順",喊思莊"小莊莊",給三女兒思懿取外號"司馬懿",叫最小的孩子老白鼻。

在1923年1月寫給思順的信裡,他動情地寫道:寶貝思順,我現在回家看見許多小寶貝,忘記了你這大寶貝了,把三張好玩的小照寄給你的三個小寶貝罷。

短短一句話,就有四個寶貝,對長女的關懷躍然紙上。

梁啟超:

1924年,梁啟超的幼子梁思禮出生在北京,尤其得到梁啟超的寵愛。

1927年,他在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中這樣寫道:每天老白鼻總來攪局幾次,是我最好的休息。

梁啟超有九個孩子,他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上心,連帶著孩子成年後組成的家庭也關懷備至。

兒媳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被刺殺之後,梁啟超立馬就給梁思成寫信,深情安慰道:"你不要令萬里外的老父為著你寢室不寧,這是第一層。徽因遭此慘痛,唯一的伴侶,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鎮靜著,才能安慰她,這是第二層。"

這樣一個在遇大事時,臨危不懼的人居然也會向子女撒嬌,梁啟超身體不好,不能常飲酒,偏偏又嗜酒如命,只好跟兒女訴苦。

"醫生說不準我讀書著書構思講演,不准我吃酒。我的寶貝,你想這種生活我如何能過得?"

這種家長裡短,充斥在梁啟超和子女來往信件裡。

梁啟超擅長通過隻言片語,教導孩子們人生哲理,告訴他們要用趣味主義對待生活。

梁啟超: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熱愛生活。"

這樣溫暖的父愛,必然滋養出自信的花朵,讓孩子們在遇到生活的打擊時,能夠挺直腰桿面對,能夠繼續熱愛生活。

梁啟超的政治生涯有許多失意,但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無疑是成功的。


《民國文林》

《從梁啟超家書中度來的4句話,說給孩子爸爸聽》

《梁啟超:中國最牛的爹》

《梁啟超家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