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

江湖夜雨92


细读“唐诗宋词元曲”你会发现,“秋”的主题甚多,且大多是“悲秋”。究其原因是因为封建社会中众多文人墨客均是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这与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多“重武轻文”密不可分,也与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才华不能尽展分不开。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何说这首小令是秋思之祖呢?这得从作者人生境况说起。

一、少有才名。年少时勤奋好学,追求上进,被同里乡邻树立为“学习榜样”。

二、青年不得志,命运多舛。青年时期从未停止追求功名的脚步,对“雕梁画栋”的庙堂心向往之。然一直处于“权力中心”的边缘游走,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满腹绝世才华亦未能尽情施展,抑郁不得志。

三、晚年心生退意,辞官归隐。大约五十岁辞官归隐。一生壮志难酬,如一叶浮萍四处漂泊,孤苦无依,生活拮据困窘潦倒一生。在任时看透了官场黑暗及当朝当政者的丑恶嘴脸,故而心生“归隐”之心,想过平淡幽雅恬静的生活。

马致远是当世著名的大戏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的美誉。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称《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可见这首小令艺术成就之高,深得后世赞誉,传颂不衰。

作者通过“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特定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羁旅秋郊夕照图。全令5句28字,可以说达到不能增其一字,减其一字之妙境,非常精炼。看似平铺直叙纯白描手法,却生动勾勒了一幅忧郁深秋浓烈僻静村野图。

“古藤老树昏鸦”三组平常景物,给人营造了一种冷落暗淡寂寥的氛围,又显露一种清新幽静之境地。“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温馨幽雅闲致之境,更心生凄凉之感。“古道西风瘦马”渲染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给前两幅图景增加一层荒凉之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全令主旨句,也是点睛之笔。本来已经够凄冷悲苦啦,恰遇夕阳西下,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晚照的荒凉古道上,唯一与之相伴的是一匹瘦骨嶙嶙的老马,迎着凛冽凄苦的秋风,漫步游走愁肠千结,不知自己人生归宿在何方。一种怀才不遇四处飘零的悲苦情怀弥漫开来,读之咏之令人悲泣。




这首小令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漂泊天涯的游子的秋思愁苦贯穿于特定景致之中,情真意切。最难能可贵之处,这些特定景物不但是作者眼观之景,且是作者身受之境,较之其他颂秋吟秋悟秋之诗词大多“眼观心悟”来得真切,
生动感人。读之咏之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妙意,誉为“秋思之祖”一点也不为过也。


一朵芙蓉著秋雨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极为后人推崇,一度被誉为秋思之祖。认为它宜列群英之上,称赞他有振鬣长鸣,万里皆喑之意,如千里马振动颈毛,一声长嘶,其他的马都自愧弗如,不敢鸣叫了。意为其它同类作品和它比起来,都相形见绌。原曲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为什么能被称为秋思之祖呢?

小令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体现了绝妙的意境美。

前三句一词一景,把九种景物组织在一起,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一颗古老的大树,挺立路旁,粗壮的枝干,屈曲苍然,暮霭四合之时,鸟儿鸣声上下,结伴归巢了。鸟儿尚能归家,而我仍在漂泊。一道泉水,潺潺而下,一座小桥,连接着一处人家。家,是天下最温馨的地方,可是我的家,还在千里之外。只能在西风中,骑着瘦马踽踽前行。小桥流水人家,是温暖的景物,这里反衬了游子的孤寂。一个“瘦”字,表现了旅途之遥,之苦,之劳累,难道仅仅是写马瘦吗?马尚如此,人何以堪?旅人的憔悴之状,跃然纸上。



夕阳已经隐没在地平线下,一天又过去了,想到关山杳杳,渺无归期,仍流浪在天涯,不禁肝肠寸断,有泪如倾。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游子在漫漫归程中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念亲之痛。

此尺幅之间,有王维的“诗中有画”之妙。

《元明散曲》评注中说,马致远的小令清逸,更像他本家,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淡墨枯毫,寥寥数笔,而苍茫萧索,趣味无穷。而这首小令,景物鲜明,富有色彩,有黑色的老树,昏鸦,黄色的古道,碧绿的泉水,血红的夕阳,有动有静,动静相得益彰,我们脑海中闪现的,不就是一幅山水丹青吗?

结束语:难怪王国维如此评价,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其它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看来,大家一直认同,写秋思的无能出其右者。只有白朴的《天净沙》,勉强能和它相提并论: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诗也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高超的意境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前两句描绘了淡雅的秋景,傍晚霞光满天,水面上断雁落下,平静中蕴含着凄凉,接下来,放眼望去,远处仍是青山绿水,走近一看,却是白色的霜草,火红的枫叶,和鲜明的菊花。细品味,没有上一首蕴藉深远。


江湖夜雨92


一、曲中未着秋字,却写尽秋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只用了28个字,就将秋天特有的紧致所引起的对家乡的思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藤蔓树木乌鸦本是最常见之景,可马致远观察的极为细致入微,他抓住了景物最准确的特点:

藤蔓是枯萎的、树木是苍老的、乌鸦的鸣叫又在黄昏的时分。

眼前的景是萧索就如同曹丕诗里写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在许多诗词曲中的黄昏,就是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就是在外干活的人扛着锄头往回走的时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还有扛着锄头回家的人,甚至鸟雀都知道呼朋引伴的回巢。

唯有浪迹天涯的游子,望穿秋水也望不见故乡的边角。

那种伤感就在看小桥流水人家中,在他一人一马行走在古道中悄悄地

蔓延开来。

二、曲中未着思字,却道尽思念。

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足以表明了思念之深切。

他是如此盼望回到家乡,回到熟悉的家人身旁。看妻子温暖如春的笑脸,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可是现在呢,就算自己马不停蹄地赶路,依然孑然一身。那满身的疲惫与内心的感伤只有自己才能够深刻体会。

原来思念是如此的会让人肝肠寸断那种发自肺腑的感觉,又如何不让人感伤。

也因此这首神曲历来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语凝ly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构造,意境凄凉,读来让人黯然悲伤;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这首小令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全篇在行文句式上很别致,前三句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语言精简而意境丰富。行文总共用了五句二十八字,言简意丰,蕴意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世誉为“秋思之祖”。




陈清子


马致远,这个在后世的嘴里传得神乎其神的名字,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足以表示人们对于他的关注和不停的研究探索,都无不能看出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说其马致远很多人应该都会想起他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无不成为千古传唱的经典名句,更是用寥寥几句在众人心中勾勒出一幅亘古不变的景色,让多少人感慨不已,马致远是著名的戏曲家,作家,同时还是一名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世誉为“马神仙”,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因为一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好学上进,据说马致远原名为‘马视远’,在小的时候就在他的家乡中因为好学而且聪明就小有名气,马致远当时为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前途,还为了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知晓更多的知识,就想要离家远行。

在走之前,他来到县城中的一座寺院中参拜佛像,参拜的那尊佛像在远近都颇有盛名,而且来来往往上香的人络绎不绝,寺院中的僧徒也因此多了很多,其中的长老学问非常的高。拜完佛像的马致远前去求见长老,说道“我的名字叫做视远,想要求得更多的学问,但是无奈家里没有很好的条件没有人能够教给我很多的知识,所以我特此来询问长老,求您能赐给我一个名字,可以让我的学业更加顺利。”

长老听完后打量马致远一番,发现他器宇不凡,便和他长谈起来,在交流结束后,马致远听从了长老的意见改名字“视远”为“致远”,号东篱。但是马致远的仕途奔波并不像他所想的那样顺利,虽然奔波了数载但是却还是一直壮志难酬,仕途上的不如意并没有让马致远灰心丧气,让他颇感欣慰的是自己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却超出他的期望名声日盛,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当时世人的喜爱,更是有了很高的名号。

马致远的名声越来越大也因此有了很多他本人都不知道的好处,当时的燕王曾学过马致远所写的杂剧和散曲,因此非常的敬佩马致远的才华,对于马致远更是非常的崇敬,在北征来到东光的时候听说这里曾经是马致远的家乡,便当即下令道“逢马不杀!”没有想到的是手下的士兵误解了意思,当下宣布王命“冯马家的,一个都不杀!”于是因为马致远的原因马氏宗族成功了躲过了这一场劫难,而且毫无干系的冯氏宗族也因此沾了光,就连当时其他不姓马的家族也纷纷说自己姓马,也因此保住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从这些事例中就不难看出马致远的影响和他的成就之大了,这也是后人为什么这么仰慕他的原因。在当下马致远的纪念馆就位于河北省境内,伟人的事迹在时代的变迁中更显光辉,在沉默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妙妙说教


自古以来:女伤春,男悲秋。

马老师这首秋思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寓意上还是情思上都描写的深入骨髓。

首先文字上,全篇除了曲牌名上,没有一个秋字也没有一个思字,全是写景,单从内容上看不出写的是什么,恰恰是名字点睛,告诉大家这是写的秋思。这是神来之笔。

其次,描写上没有任何一个动词,描写的就像一副画。这幅画看似静止,但是却让人思潮涌动。读着读者我们就进入画中,成为画中人,这个画中人是每一个读者。意境相当深厚。

最后,一个“断肠人”,说不尽的万千愁思。这个断肠人和题目秋思的遥相呼应,把思愁体现的淋漓尽致。

把它成为秋思之祖丝毫不为过!


不与群芳争春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写秋思最好的一首,被誉为秋思之祖,前面三句并列九景,都是一些带有衰飒情调和孤寂气氛的景物,这些景物就构成了一个荒凉萧瑟的画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在夕阳西下的那种容易引起人的惆怅情怀的黄昏时光,那最后的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就特别显得凄凉孤单,幽渺深远了。因此就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的赞语了。其实这首小令的好处并不一定在他所抒写的那种情感本身,而在他正确有效地处理了描写景物与抒情之间的关系。那些景物并不是外加的,而是为了最后一句而存在的,这就使秋思的感情具体化了。


文山木


秋天是收货的季节,秋天的特点也是凋零,突出一个字 悲。

简单几个词,几个字,就让秋的景象,浮现眼前。也许不一定是秋天才有这种景象。主要是作者的心情如此,一种沧桑,很可能是写内心之言,景物反而成为衬托。

一种很安宁,很静,却有些孤寂,蹦两个小孩嘻戏多好,可是并没有。


月亮林地的鹌鹑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 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 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 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 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 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 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 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 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 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 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 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 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 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 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 深思。光阴如梦,往事堪嗟。马致 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 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 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