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注:本文無任何商業目的,純粹為了宣揚新的中國文化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本文接上一文章

我們繼續來看,王東嶽的《物演通論》解答了哲學史上那些沒有被解決的問題.

01

揭示了真理的趨勢

按照常理來說,相對真理應該是逐漸逼近絕對真理,絕對真理應該就像一副拼版畫一樣,是由不同的相對真理組建拼接起來的,這是以往我們大多數人對真理的理解,但事實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因為隨著近千年的發明、發現,真理居然是逐漸背離我們,而且越來越不真!

還是拿地日模型來說,最初人類是以天圓地方的模型為絕對真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又認為地心說是絕對真理,再後來以日心說作為絕對真理,越來越失真,也越來越超過我們的直觀觀察.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然而真理為什麼逐漸背離?

因為真理的背離趨勢就是我們的感知過程,不是越來越真了,而是越來越失真,我們的感知不是真空的孔道,我們是通過感應屬性或者叫感知屬性,去捕捉對象對應的可感屬性,那麼隨著你感知屬性能力越來越強大,你捕捉的對象的信息量就會越大,於是導致真理一次又一次被推翻.

比如電子,它的主觀屬性是一個負電荷,主觀感知屬性能力極低,於是它捕捉到的質子的信息量也就極低,只能捕捉質子的正電荷屬性,而質子的質量、形狀、顏色,它都不能捕捉,而到人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知性、理性等邏輯如此之多的感知屬性,於是捕捉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大,但因為層層對“對象”扭曲,最後卻是越來越失真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真理符合論、真理意義是剔除主觀性,而得到對象的那個純粹的客觀對象,我們把它稱為真理.

可任何存在獲得對象的方式偏偏是通過感知屬性,也就是主觀性的增量獲得信息的增量,而任何獲知信息的過程,又是一個耦合扭曲的過程,導致扭曲絕對值一定越大,因此你的感知一定不是越來越逼近本真,而是一定越來越扭曲本真.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人類今天的知識越來越迷茫,越高級的知識、越新的科學認知被證偽的速度越快,人類感知總體趨向於迷茫化,就是這個原因.

02

人類是物演系列的晚近產物,絕不是天生獨立於自然自外

此前所有哲學家一旦說主體,立即指人,沒有其他指謂,於是主體和世界也就是主體和客體,在橫向上二元對立,也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對立.

可是我們把人在物演縱向尺度上拉開,看主體是什麼,主體就是客體,只不過因為發展到人這裡的時候,已經與前體物類不對稱,所以造成二元對立.

什麼是主客體對稱呢?

比如電子和質子,你如果指定質子是主體,那麼電子就是客體,它們的主客體關係,在最初的狀態是完全平等的,完全是一回事,因為無論是電子作為主體,還是質子作為主體,結果都是形成同一結果,速度也完全一樣.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換句話說,任何客體都具有感應屬性,所以可以稱為主體,同時任何主體都是一個自在體,因此它雖然有感應屬性,但是它依然是客體,這就是主體的本質,也就是主體絕不是客體的對立面,主體就是客體本身的後衍生產物.

但由於物質弱化演化的同時,就是分化演化,存在不僅在橫向上分化演化,導致物類繁雜化,它而且導致演化速度分化.

比如氮元素,由於它外殼層電子圓滿,於是它永遠或者說非常長的時間停留在原子階段而進不了分子階段,我們把他叫惰性元素,而碳元素由於極其殘缺,於是它的代償要求很高,進入分子、有機分子直至生命.

也就是存在的代償速率會分化.

如果代償速率分化,那麼這一脈快速演化的一支,也就是不作為盲端這一支,就會進入不對稱主體狀態,今天的人已經和石頭、樹木、或者氫原子已經不對稱了,比如魚是有感知的,但是魚永遠看不懂人,而人相對能把魚看得更清楚一些,理解更深一些,儘管魚是人類的前衍存在者.(由此莊周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又了另外一層解讀)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這個時候我們把人稱為“不可換位的主體”,就是說,你是確切的主體,它是相對的客體,於是它跟人原來對等的可換位關係變成不可換位關係,因為人存在度一路下降,代償度感應能力不斷提高,而魚還保持在高存在度、低感應能力或者低感知能力狀態,因此相互之間的感知能度出現差異,我把它叫”感應的非對稱性"或”非對稱狀態”.

我們能用這個模型有效地解決究竟是什麼動力,什麼動量在推動著感知,和感應屬性的增長.

03

證明了人類的感知和精神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絕不是人類天生就獨有

進化論以前,幾乎所有的哲學家認為精神現象只是人類才具備的稟賦,這一定是錯的!

因為從“物理感應”到低等動物的“感性”,中等脊椎動物的“知性”,到靈長類動物的“理性”,它們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一層也不缺.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在神經細胞和神經軸突細胞上,是生物電脈衝的電磁感應,它是我們一切神經活動的基礎,這叫“感應”;然後是我們的感官感性,比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它都是最原始單細胞感性的派生疊加變異而逐漸匯聚而成,這叫“感性”:然後我們的知性其實是所有脊椎動物都具備的,而我們的理性是靈長目動物以後發生的感應屬性代償,這就使得精神的來源非常清楚,表達為“感應屬性增益”

所以人類就像一個幾乎吸吶了所有簡單生命最簡單、最快捷、最有效的感應依存條件的感應方式,也因為到了理性階段,人類的精神的作用壓過了感性、知性等,使得我們的忽略了其由來.

但無可否認的是,人類的精神絕不是人類獨有的,也不可能短時間就能出現,而是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才足以進化成獨特的人類精神.

04

理清狹義邏輯與廣義邏輯

此前所有哲學家只要說到邏輯,全部指的是推理思維這個狹義的理性邏輯,而我們的理化感應、感性、知性同樣屬於邏輯範疇,統稱為廣義邏輯.

比如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發生反應,其電子或質子背後必定有一個邏輯,使得電子能夠與質子發生反應,也正因為這層邏輯的存在規定了電子與質子的反應,這是理化感應邏輯;再比如給你輸入一大堆光量子,輸入一系列振動波,你的視覺、聽覺立馬將其整頓成有聲有色的世界圖景,這就好比你玩電腦遊戲,可是僅僅給電腦輸入的是0和1,可是它最終出來的卻是非常具象的遊戲畫面,為什麼?因為它背後有一個完善的邏輯系統,而你的視中樞、聽中樞同樣也有一個整頓邏輯系統,這是感性邏輯.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由此,我們知道理性邏輯下面還有一個知性邏輯,只不過你調動不出來而已,所以邏輯絕不僅僅只是單獨指推理思維,而是一個統一的廣義邏輯.

廣義邏輯為什麼這麼重要?

第一、它說明我們的思維能力不是無端發生的,它是一個漸增量;

第二、它說明我們的感知通道雖然不能得真,但是它的感知通道以依賴模型的方式可以達成與外界事物的模擬性或虛擬性對應,在物演通論書中就有專門討論廣義邏輯通洽或廣義邏輯融洽,也就是在廣義邏輯上你的感性、知性、理性,在整個邏輯是融洽系統,是自洽狀態的第一指標.

所以廣義邏輯這個概念的提出才有效的回答了我們的感知不真,但為什麼實用,比如我們既然說沒有真理,那為什麼我們可以製造火箭衝出地球,如果沒有真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對?

而廣義邏輯就是感知有依賴模型的實在論,也就是憑藉廣義邏輯的自洽,才解答了為什麼我們感知不真,但是卻能造火箭上天這個問題.

所有任何一個學說成立,必須滿足廣義邏輯三洽

1、邏輯自洽

自洽包括狹義邏輯自洽和廣義邏輯自洽.

狹義邏輯自洽指理論內沒有邏輯矛盾,廣義邏輯自洽指低端邏輯在後衍階段需要被高端邏輯整頓,而高端邏輯也反過來需要經過低端邏輯驗證,很多時候,高端邏輯就算不能被低端邏輯證明,只要它足夠精密與圓滿,也不能輕視,因為它落實的概率很高.

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模型,屬於高端邏輯,但是仍舊還是靠艾丁頓去赤道測了太陽背後的一顆星才被證明了;再如阿波羅尼的圓錐曲線這樣的達到極高緻密度的純邏輯理論,將來一定會有“應”的表現即落實的表達,而對於其他不夠圓滿的理論就不一定了.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2、邏輯他洽

“他洽”指與不能否證的其他理論沒有矛盾.

如為什麼說唯物論錯了,是因為它不能與當下的物理學和感官生理學他洽,物理光學和神經生理學告訴我們看到的顏色是光譜儀上波長,這與《物演通論》的精神哲學他洽,而陳舊的唯物論不能與物理學、生理學他洽,故不正確,雖然科學都不是真的,但當你還不能證偽它的時候,你的理論必須和它保持他洽才算正確.

3、邏輯續洽.

續洽指是否能整合新的信息量.

隨著存在度遞弱,感應屬性代償就表達為信息增量,舊有邏輯模型如不能包容新信息量即崩潰,所以科學需要不斷檢驗,一出現反例,即告崩潰,任何理論的崩潰都是必然的,因為締造該模型時不可能留有空白以容納新信息,否則就無法在特定的位相上實現融洽.

如牛頓的理論在微觀領域無法續洽,而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正在於對微觀、宏觀領域都能通解.

05

真正說清楚了什麼叫意志,什麼叫美.

什麼是意志?

可能很多人會理解為衝動、慾望、情緒等,對的,有此意!但是人同樣是自然的造物,為什麼會產生和其他物類完全不同的表現?

要理解什麼是意志,首先得理解分化律在感應屬性上的作用,也就是感應屬性本身也會分化,分化為“感、知、應”,“感”和“應”分開了.

因為在原子階段,感的同時就發生應,這個時候感應一體,也就沒有所謂的意志,而出現生命以後,感應分裂,就是多細胞能夠感,但是不一定應了,你感知到一個東西,你到能真正依存它還有一個極大的距離,而且這個距離會隨著感應代償的發展越來越大,應就是意志這個東西,而到了人類,感、知、應完全分開.

舉個例子,比如單細胞的繁殖是一體的,也就是說感應一體,但是到了後衍的生物,分為雌雄兩性,感應分開,於是產生性衝動的意志,實則是感應分化而致.

引導未來中國新文化的開端一本書

而且由於感應隨著感應屬性的增加,逐步分離,我們的感知對象就會逐步增多,但我們在單位時間只能依存一個對象,所有意識到的,但不能依存的對象都是我們的生存條件,我們不能當時就依存它,也就是不能應他,但是我們同時又不能讓它和我們失離,這個感而不應的狀態叫美.

所以美僅僅是一個求存的精神屬性,是感應分離的產物,它第一次從最深處說明美是什麼,它絕不是一個精神奢侈品,它是一個求存精神反應的一個感而未應的狀態和牽掛!

比如你看到美食,你很餓但是你卻吃不到他,你只能遠遠的望著,但是如果你本來就吃的很飽了,你會覺得美食美?不會!

美,是什麼?感而不應叫美.

以上來源於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感謝他為中國的理性思維推開了那道無形的大門.

在此我們向他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