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脈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如水般開放包容、剛柔並濟

江南文脈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如水般開放包容、剛柔並濟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在江蘇無錫召開。 @江南晚報 圖

從城市群、都市圈的概念來看,長三角是個為公眾所熟知的概念,但若以文化命名,“江南”無疑是這個地區最合適的代稱。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江南文化研究也迎來“高光時刻”,同時,對“江南文化”的普遍認同,成為了聯結各城市間最重要的“根脈”。

10月28日-31日,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在江蘇無錫召開。論壇期間,主辦方邀請了文學、哲學、美學等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了高端對話及分論壇,“江南文脈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便是重要議題之一。

談及江南,水是繞不開的話題。

在首屆江南文脈論壇上,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就曾表示,水隨物賦形,與物無爭;柔弱無骨卻也無堅不摧,造就了江南文化開放包容的胸懷,得以對其他地區的異質文化兼收幷蓄。剛柔並濟的江南文化,既有善良溫和、寬宏通達的品性,又有果敢堅毅、剛強不屈的風骨。

在安徽省文藝評論家主席錢念孫看來,

作為中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以水為重要地理特徵的江南文化,也化育和培養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江南才子型君子人格,這一形象也成為了江南文化中最顯著的文化符號。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江南才子型君子的首要特徵便是聰慧明達,這在明清兩朝科舉考試中就有所體現。”據記載,從順治至光緒的260年間,有70%的狀元來自於江南,錢念孫解釋稱,“這源於江南文化中崇文重教的核心精神,也是江南文化五彩繽紛、厚重燦爛的根脈所繫。”

梁啟超曾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然而錢念孫卻認為,有別於一般的地域文化,江南文化不僅有深厚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在多次歷史變遷中,囊括了中原精神裡的豪情俠義。江南溫和的性情,與中原的內在之仁德、禮樂與柔性,發生了極為親和的交融,促成了江南文化的多元性。

他表示,正是源於江南文化的不斷演變,江南才子型君子也逐漸呈現出剛柔並濟的特徵,“而這份‘剛’,在修飾‘江南才子型君子’的過程中更是花開兩枝——既代表其面對民族大義時的剛正不阿,也代表了其剛健而充沛的創造力與向上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萬曙也認同這一觀點,在他看來,江南文人在人生實踐中所面臨的“家國”抉擇,則是江南文脈中最值得關注的精神標識。

朱萬曙表示,在歷史的長河裡,與常年戰亂的北方平原相對,山水相間的江南往往都是退讓與迴避的,逐漸成為了安寧與溫馨的家的象徵。“這聽起來很容易消磨鬥志、讓人走向安逸,但是在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的江南文化中,我們又聽到另外一種聲音,那便是諸如陸游、辛棄疾這樣的江南人在國家危亡之際譜寫的浩然正氣之歌,這份至今流淌在江南文脈裡的家國情懷,值得我們認真審視。”

“要想讀懂江南文化,應該先正本清源,從中華傳統文化上尋根溯源。”南京圖書館原館長徐小躍認為,談論江南文化不應僅執著於提煉其特異性,而是應該嘗試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視角上,深究其共通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

徐小躍解釋稱,中國傳統文化最基礎的概念是陰陽,與西方黑白分明的文化訴求不同,陰陽講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即尊重個性、開放、包容,這也正是江南文脈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

“開放、包容,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江南文化賦予長三角城市的內在優勢。”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在論壇開幕式致辭時說,江南,依江而生、因水而聚。正如積小致鉅、奔騰不息的長江,江南文化的基因天然蘊含著開放包容的鮮明特質,也正是開放包容,讓江南文化獨具魅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