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星民俗风情是怎么样的?

一、婚嫁

清末、民国时期,娄底沿袭旧习,婚姻程序大体如下:

议婚媒人介绍、双方家长互相了解、认可后,女方开具生庚八字,由媒人送男家,认为八字相合,便议联姻。

订婚双方认定联姻后,男方送彩礼给女方,双方互换年庚。

结婚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称“送日子”。经同意,届时男方备彩礼花轿至女家迎亲,女方备妆奁装嫁。彩礼、妆奁视家庭情况而定。富者彩礼备活猪、活羊、吹吹打打迎亲;妆奁是牙床、水架、四箱、四柜及全套家具,并有田契。中等户,彩礼用五牲(鸡、鸭、鹅、鱼、肉),妆奁是“三桌三凳”(大桌大凳,火桌火凳,书桌书凳)、栈架、排柜、被帐等。贫困户,只有少量鱼、肉,很少妆奁,有的连被帐都无。结婚先晚,女方召开家庭会,教育其女如何侍奉翁姑、尊敬丈夫、和睦妯娌……。闺女上轿时向祖宗拜别。男方亦举行告祖礼。新娘坐花轿,由父兄及至亲好友“送亲”。花轿到达男方时,男方请一人站在大门正中,高唱趋吉避凶赞语。新娘进屋,阿姑将其头巾掀去,由两童子秉烛引新郎新娘到厅堂举行婚礼,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次拜其他长辈,然后夫妻交拜,引入洞房。晚上闹新房,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回门婚后第二天或多几天,新郎备礼偕新娘到岳家拜亲,称“回门”。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新婚姻法,男女婚姻自主。婚礼采用新的仪式,并有旅游结婚、集体婚礼;70年代,茶园公社提倡婚事新办,男方不送彩礼,女方不备嫁妆,由女家送一担箢箕、一把锄头、一册《毛泽东选集》作为嫁礼;男方不搞宴请,婚日男女照常下地劳动。集体婚礼有由一个单位举行的,也有几个单位联合举行的。1976年4月20日,娄底区在涟钢影剧院举行有48对男女青年参加的集体婚礼,省、地、县有关领导和区内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结婚后,男到女家落户或女到男家落户,由双方协商确定。多数是女到男家落户。婚期多选择“元旦”、“五一”、“十一”。80年代,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婚嫁都比较讲究,嫁奁有单车、手表、缝纫机、洗衣机、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以及各种高档家具。家具一般由女方制办,也有男方制办的。迎亲大都用车辆,有的车辆成队。娄底老街一对青年男女办婚事,两家仅一墙之隔,也用车辆迎亲。贺客大都是几十席,多的达百余席。婚嫁费用一般几千元,多的达几万元。攀比铺张之风日盛,几成公害。有的为谋取结婚经费,沦为骗、盗。政府虽一再反对铺张浪费和类似买卖的婚姻,但无多大成效。困难户无钱娶亲,也有成为老单身汉的。

二、丧葬

清末、民国时期,娄底丧葬有以下习俗:

送终死者临终时,子女赶回守候床,聆听遗嘱,咽气后以3斤6两钱纸(杉山、西阳9斤6两),烧于尸前,称为烧“起身盘缠”钱。将床铺垫草烧掉,如夫妇俩死一个,则烧一半,称“烧孽床”。

请水入殓前,取并水为死者沐浴,叫“请水”,前面打锣,后面烧纸,子女跪拜,按死者年龄,每岁打一下锣,烧一夹纸,子女拜一拜。为

死者沐浴时全身抹七布,上四下三,然后为死者理发、穿衣、戴帽、着鞋,衣穿三或七层,叫“装尸”。

人殓用棕席将遗体裹入棺内,口中放米7粒,手执纸扇1把,饭它1个,檬冬管1根,复盖寿被3或7层,男红女绿,达官权贵大多口含金、玉,身着官服,并件葬其他珍贵物品。

报丧向亲友报丧,有口头、讣告、讣书三种形式,亲友闻讯后,届时前来吊唁。

祭奠安葬前举行丧礼,形式不一。有请道士、和尚做道场的,有请儒生行祭礼的。规模根据死者家庭经济情况,有一朝一夕的,有二天三晚的,有三天四晚的,有七天七晚的。有儒、释、道三者同时并举的。清代茶园山官绅刘康侯丧事,三教并举,做道场七七四十九天,附近几十里路穷人前来求乞的达数千人,人多拥挤,争先恐后,踩死踩伤10余人。被踩死者,每人给缗钱1串了事。冠曹胡福七丧事,送葬人上路达七里多长;灵屋以大竹为柱,用楼梯糊纸;乞讨的每人1串钱1升米,也因人多拥挤踩死5人。无论做道场或儒祭,均于出葬先晚举行祭奠(也称堂奠),死者亲属戚友备文致祭,先家奠(子女及其它亲属参加),再客奠(婿及亲友参加)。道场祭奠后焚化灵屋。

安葬按卜定日期抬柩赴坟山安葬,鼓乐前导,旗幡招展。孝子披麻戴孝,跪拜哀送。亲友护送上山。

拜坟安葬后三天,家属上山拜坟。

守制父母亡故,子女要守制三年。逢考不能应试,为官离任回家,叫“丁忧”。服丧期间不能办婚嫁喜事,百日内孝子不能理发。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一切封建迷信习俗,改用开追悼会、送花圈、戴黑纱等新的丧葬礼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丧葬改革,大力提倡火葬。机关、厂矿等单位大都遵照执行。近年来,农村又逐渐恢复旧习,有些党员、干部也随俗浮沉,在丧事上搞迷信活动,铺张浪费。

三、喜庆

洗三朝小孩出生后第三日,以桃枝、茶叶、雄黄、朱砂煮水给小孩洗涤,散发鸡蛋、豆子等与邻居小孩,叫洗三朝。

汤饼会 又称“打三朝”。小孩生后向外婆家报喜,外婆家送小孩衣服、红蛋、包子、鸡等礼品前来道贺,众亲友亦于是日送衣料、粮米等礼物祝贺。

满 月 孕妇产孩一月叫满月,未满一月不能走出卧房,不能走人家,认为身体不洁净,污秽了灶神,对所到人家不利。

试 周 小孩满周岁,父母以书本、算盘、食品、装饰品等(女的加剪刀等物)置小孩面前,试测小孩长大后的志向和前途。如果小孩首先拿书则认为小孩今后会读书,拿食品则认为日后好吃。

旧社会重男轻女,生男全家皆大欢喜,生女则郁郁不乐,产妇亦受到冷遇。新中国成立后,重男轻女习惯有所改变,但其他习俗大都沿袭至今。

寿 庆 六十岁称寿,做寿酒,富者张灯结彩,贺客盈门,送寿匾、寿幛、寿屏、寿联、寿桃、衣料及其他珍贵礼品;贫者亦以粗布衣料和寿桃等物赠送。晚辈要拜寿,厅堂铺设红毯,点烛焚香,子女四跪四拜,威友上前颂祝。50年代,拜寿等习俗渐废,寿诞只是一般亲戚祝贺。80年代后,旧俗又起,寿诞一般都做酒,不但六十岁,就是十、廿、卅、四十、五十诞辰大都要摆筵席,放电影、录相,打花鼓、唱寿戏,以示祝贺。

其余,儿女考上大专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或应征入伍、私人营建新房、乔迁过火、商店开业,亦多设宴请客庆贺,亲友备礼鸣炮道贺。

时令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古称元旦,又叫大年初一。新中国成立后,定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鸡鸣而起.燃放爆竹。”娄底历沿旧习,凌晨一点左右,

家家开门焚香炳烛,鸣放鞭炮,称之求财。早餐后,向父母、伯、叔等长辈拜年。初二日起,拜贺亲友,先岳父母,次及其他亲友。进屋时喊“拜年”“恭喜发财”等语。清末,对长辈要下跪磕头,平辈亲友拱手作揖。春节期间,文娱活动繁多,有耍灯(龙灯、狮灯、花灯、车灯)、打牌(麻将、骨牌、纸牌、字钱牌)等活动。有些穷人在春节时以送财神、赞土地、送春牛等形式谋乞糊口。新中国成立后,取缔牌财等陋习,家家悬挂毛主席像,张贴年面和“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等春联,乡村干部敲锣打鼓向军、烈属拜年、挂光荣牌。机关、厂矿放假三天。“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曾一度淡化了春节活动。春节会见亲友时互道“新年好”。70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号召过革命化春节,正月初一,劳动力普遍下地生产,称为“开门红”。茶园公社梨子大队每年除夕,劳动力通宵在山上凿石筑炮,凌晨千炮齐鸣。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力自由支配,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春节各种传统活动又趋兴盛。农村组织大型龙灯进入市内表演,到处呈现一派升平最象。但牌赌陋习又死灰复燃.遍及城乡。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晚间家家灯火辉煌,猪圈、厕所、杂屋都点上灯。俗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80年代,市文化部门组织灯展,全城银灯万盏,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晚上全家团聚,吃元宵团子。十六日转入正常生产劳动。

花节 农历二月十五为花节。传为百花生日,少女采花插头,家长给女孩穿耳戴环。民国时期穿耳习俗减少,50年代后完全停止,80年代青年妇女又作为装饰穿戴耳环。

清明 清末、民国,沿袭旧习,家家剪制纸幡、纸钱,插上祖坟,称为“挂青”,各姓入祠祭祀祖先称“祭清明”。新亡,于清明前一日

寒食节挂青,称“扫寒食”。民国25年(1936),国民政府定清明为民族扫墓节,中央祭黄陵(黄帝陵墓),各地机关团体为当地抗日烈士扫墓。50年代后,祭扫曾一度停止。80年代挂青扫墓又逐渐恢复。

立夏 立夏日,农村家家磨粉做丸子,传为“吃了立夏丸,石头踩成泥”。耕牛这一天休息,沿袭至今。

端阳 农历在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蒲节,俗云“过端午”。各户门上插艾叶、菖蒲,采集山药洗澡,饮雄黄朱砂酒,除病驱邪。家家吃粽子、包子、大蒜、苋菜、盐蛋等过节。沿涟水、孙水两岸的松江、恩口、娄底、高车、犁头嘴、磨子石、新边港、傅家湾等地,从四月下旬开始划龙船,一直到五月初五日。50年代后,此项活动停止。80年代又恢复,娄底市有关部门曾组织了几次大规模龙舟竞赛活动,附近几十里前来参观的群众每次达数万人。

夏至 石井乡一带,有过夏至节的习俗,作为一年中重要节日之一。是日家家备酒肉,敬奉夏至公公,叩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此习俗沿袭到50年代初。

尝新 农村沿袭旧习,以农历六月逢“辛”的一天为尝新节。品尝新米,家家户户具备丰盛酒食,敬拜天地祖先。尝新时长辈先尝,然后全家再吃。50年代以后,尝新习俗逐渐消失。近年又逐渐恢复。

天贶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清代、民国时期,家家翻晒衣服、书籍、契据等。各姓定此日为晒谱日。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传说七月初十,阎罗王开放地狱,让鬼魂回家受祭享。各家于十一日晚(新亡于十日晚),整洁堂屋,燃烛、鸣炮,拜脆迎祖先灵魂。以后三日,早、中、晚三餐,

均陈盛馔向神主牌位祭奠。十四日晚祖魂重返地狱,以纸钱、衣冠箱等焚化于门外送行。娄底镇历年于是日在大慈林延僧举行盂兰会,超度本境无祀孤魂,晚上放河灯,用篾片和彩色纸札成一小船或灯笼,下托木板,中燃腊烛,一店一盏,漂流河中,银光灿烂,颇为壮观,谓之送瘟神远去。50年代后,作为迷信予以取缔。80年代,烧纸钱、纸箱等旧习复起。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城乡均有赏月习俗。沿河码头群众,以砖瓦砌成圆形尖塔,架柴燃烧,称”烧宝塔”,互相竞赛,到处火光熊熊。农村也有烧宝塔的,只是不太普遍。是晚,还有不少人偷些蔬菜,在郊外煮吃,传说:“吃了偷菜不腰痛”。此习至50年代消失。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传说是日登高可以避灾。清代、民国时期,前往万宝乡仙女寨胜岩洞登山的学校师生和群众络绎不绝。此俗一直延续到50年代。80年代末,政府定此日为敬老日,即老年节,机关单位邀集本单位离、退休干部及老年人开茶话会、聚餐或登门慰问,以示敬老。

过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过小年菜肴较简单,地主家如来年不再请原有长工,过小年时,请他坐上席,暗示辞退。商店要辞退职工,也于是日请坐上席。娄底民间有敬灶王爷习俗,传说二十三日晚灶王爷返天述职,户户以香烛敬送,祈求上天奏善事,降吉祥。除夕,再以香供将灶王爷接回。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则为二十九日)过大年,晚上称除夕,为一年中最重大节日。半月前,家家户户即作过年准备,杀猪、打豆腐、捕鱼、采购年货、缝制新衣、打扫房屋、沐浴洗涤……

三十日叫过大年,外出的一般都要赶回与全家团聚,欢度佳节。晚上,炉火要烧得旺盛,以兆来年兴旺。是晚,通宵不睡,称为“守岁”。大人给钱与小孩,称“压岁钱”。与外面来往账目必须于是日结清偿还,不少穷人因被财主逼债,过不成年,甚至衣服、家具被拿去抵债;有的连少量过年肉也被拿走,穷人称过年为“年关”。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群众生活普遍提高,都能欢度佳节。60年代,为了不忘旧苦,提倡吃“忆苦餐”,仿照旧时穷人用茼蒿、杂粮作粥、饼为早餐,中餐才用丰盛酒肉正式过年,以此作为新旧社会生活对比,向后代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