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含胸拔背習練要義,聽聽宗師楊澄甫怎麼說


太極拳含胸拔背習練要義,聽聽宗師楊澄甫怎麼說


含胸拔背這個要領在太極拳愛好者中幾乎無人不曉,而許多太極名家也給予詳解。

含胸拔背也是宗師楊澄甫在《拳術十要》中,緊隨“虛靈頂勁”提出的第二大習練要領,他簡要指出:

“涵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這段要領,首先從正反兩方面闡明瞭“含胸拔背”的重要性。

只有“含胸”才能“使氣沉于丹田”,且“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反之,“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從而導致自立不穩,反為人所制。


太極拳含胸拔背習練要義,聽聽宗師楊澄甫怎麼說


“使氣沉于丹田”是此段的關鍵句。因為丹田為人體之中,周身四肢運動,腰為主宰,實則以丹田為核心。太極拳論中常有“拿住丹田練內功”、“拿住丹田之氣”、氣要“意守丹田”等說法,都強調了氣沉丹田是運動的前提和基礎。

這段要領還指出了“含胸拔背”的正確做法。這就是“含胸者,胸略內涵”;“拔背者,氣貼於背”。這裡的“涵”“貼”兩個字,用得非常形象。

先說“涵”。“涵”字有涵養、包容之意,多指人心胸的寬廣。楊澄甫將其引申到胸部的形體動作要求中,是說在含胸時,胸不挺,要松空海涵,有胸中寬廣、海納百川之意。當然,“含”得多了也不行,否則就會走向另一極端—窩心,導致氣不順暢。

再說“貼”。這個字運用得也十分巧妙,一個“貼”字將“氣貼於背”的量說得十分拿得起放得下,其意是指氣貼於背,粘而輕,動而隨,守於形而存於無,有無之間純以意行。氣貼於背,意在蓄神,不在聚氣。聚氣則僵滯,但也不能無氣,無氣則散漫。


太極拳含胸拔背習練要義,聽聽宗師楊澄甫怎麼說


只有氣貼於背,才能外示安逸而內固精神,動靜開合無所不在。也只有氣貼於背,才能將氣斂入脊骨,守之能蓄,發之能放,無往不利。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將背拔直,使胸椎抻平,骨節有拔長松豎之意,是謂“拔背”。

拔背要以脊不前頂、背部平直或微後撐為宜,絕不是將背拔成拱形,這樣就不是“拔背”而是“拱背”了,會導致勁力不暢,也就無從做到使氣貼於背,粘而輕,動而隨了。

“含胸拔背”之法,皆是用意,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切不可用拙力。人體既成含胸拔背之勢,內中就會蘊涵著幾對矛盾勁:拔背之向上而略帶前傾的松彈勁與含胸的下沉卷勁既對立又互補;含胸時肋骨後移之勢與拔背時脊柱的前移之勢使肋椎關節前後對拉,形成鬆柔之矛盾勁;即可綜合成六面整體渾圓勁,能使機體進入渾圓狀態。


太極拳含胸拔背習練要義,聽聽宗師楊澄甫怎麼說


此時,背部感覺舒展,胸部覺得通暢。因而,也曾有人提出要將“含胸拔背”提為“開胸闊背”。實際上,“含胸拔背”已包含了“開胸闊背”,但若只作“開胸闊背”卻未必能獲得“含胸拔背”之功效。用其他一些說法來對“含胸拔背”作輔助性的說明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來取代之。


太極拳含胸拔背習練要義,聽聽宗師楊澄甫怎麼說


人類的骨骼屬於內骨骼,配佈於機體的軟組織中,是一種能動的有生命結構。它是個複雜的槓桿系統,乃太極運動之基礎。骨骼包括由顱、脊柱和胸廓組成的中軸骨骼以及附肢(即上、下肢)骨骼。太極拳特別重視中軸骨骼之運動修煉。

“含胸拔背”就是修煉脊柱和胸廓的極為重要之法則。運用“含胸拔背”就可進行胸廓與脊柱之內在運動,由是可漸臻“勁由內換”之境界。“含胸拔背”是關於軀幹運動的大身法,此乃須臾不可離的太極拳特徵性的身法。“含胸拔背”之內涵何其豐富,真可謂“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