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史湘雲是個豁達天真,又帶男兒英氣的女孩子,書中說她“英豪闊達寬宏量”、“霽月光風耀玉堂”,足見曹雪芹對這個角色,頗多偏愛。


史湘雲可愛的地方確實不少,讀者都有體會,筆者就不累述了。

但是,她也並非那麼一覽無餘。以曹雪芹九曲十八彎的筆法,以賈寶玉的三個表姐妹之一的重要身份,這個角色身上當然藏著很多隱喻。那些常人難以察覺的細節,才是透露作者真意的地方。

·

01 任性妄為的孩子

·

湘雲因自幼父母雙亡,跟著叔叔嬸嬸生活。書中有一段寶釵跟襲人的對話:


“你這麼個明白人,怎麼一時半刻的就不會體諒人情。我近來看著雲丫頭神情,再風裡言風裡語的聽起來,那雲丫頭在家裡竟一點兒作不得主。他們家嫌費用大,竟不用那些針線上的人,差不多的東西多是他們娘兒們動手。

為什麼這幾次他來了,他和我說話兒,見沒人在跟前,他就說家裡累的很。我再問他兩句家常過日子的話,他就連眼圈兒都紅了,口裡含含糊糊待說不說的。想其形景來,自然從小兒沒爹孃的苦。我看著他,也不覺的傷起心來。”

這段話,一直被視為史湘雲生存狀態的白描。也就是說,她叔嬸涉嫌苛待她。

湘雲曾勸黛玉說:

“我也和你一樣,我就不像你那麼心窄。”

這似乎是對前面的印證,被普遍理解為,湘雲比黛玉更善於適應環境。

但是,史湘雲的日常種種,卻壓根沒有被苛待的痕跡。


若以當時社會對大家閨秀的要求,史湘雲簡直是叛逆到了極致。即便按現在的標準來看,她也有很多熊孩子的特徵。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第三十一回,她到賈府做客,因是午間,賈母建議她把外衣脫了,湘雲不耐煩的說:“都是二嬸子叫穿的,誰願意穿這些!”

我們都知道,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二嬸子讓她多穿一點,正是長輩職責所在。湘雲不理解無妨,但語帶抱怨,又是在外人家,這個作風,既無禮儀,又缺教養,還沒心沒肺。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邢岫煙的棉衣當票,忽然間被湘雲拿到眾人面前,她說:

“我見你令弟媳的丫頭篆兒悄悄的遞與鶯兒。鶯兒便隨手夾在書裡,只當我沒看見。我等他們出去了,我偷著看,竟不認得。”


鶯兒不想讓她看到,才夾在書裡。湘雲這一咋呼,讓鶯兒失職、寶釵失信,岫煙面上無光,迎春也連帶被人指責。所以當她要去打抱不平時,被寶釵、黛玉一起給攔了下來。

在禮教森嚴、規矩繁多的時代裡,亂翻別人的東西,不考慮別人的立場和處境,對現實環境完全感知不到、也認識不清.............如此無知已經夠奇葩了,竟然還妄想以武力解決問題,就更匪夷所思了。

這裡固然有豪爽、可愛的成分,但另一面,也充分反映出她任性妄為。

湘雲說話霸道,行為任性,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性格,只能是嬌生慣養的結果。

·

02 她並沒被史家苛待

·

我們回過頭來,分析下寶釵那段話。

“他們家嫌費用大,竟不用那些針線上的人,差不多的東西多是他們娘兒們動手。”

既然“娘兒們”一起動手,說明湘雲的嬸嬸們也是要做活的,這是個集體行為啊。

第四十五回,寶釵幫惜春弄齊繪畫的東西后,“因見天氣涼爽,夜復漸長,遂至母親房中商議打點些針線來做……每夜燈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寢。”

你看,寶釵也要做活到三更啊!而且是自己主動的。

在那個時代,女工是大家閨秀的必修課,尤其是訂婚少女。無論是出於經濟考慮,還是出於女德的要求,還是出於備嫁妝的需要,這件事都很正常,不能成為苛待的證據。


我們都知道,迎春因為有個冷漠的嫡母邢夫人,就活成了二木頭;惜春因為在榮國府邊緣化,就孤介難言。她們還都沒被苛待呢!若真被苛待長大,該是什麼樣?

·

03 被史家和賈母共同嬌寵壞的孩子

·

湘雲之所以覺得很累,是因為她太喜歡待在賈府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從來得不到愛的孩子,會活的小心翼翼,甚至都不敢向往愛。越得到很多愛的孩子,越不斷的奢求愛,而且總會抱怨得到的少。

湘雲在史家,確實不如在賈府自在。這裡邊不僅有客人的因素,還有一層更重要的——

在賈敏去世前,賈母原本預備培養湘云為孫媳婦的。所以,湘雲才得以跟寶玉從小廝混到大。

湘雲對寶玉張口“愛哥哥”,閉口“愛哥哥”,對黛玉無緣無故的敵意和挑釁,足以證明這個問題。

一個襲人,先後給了湘雲和寶玉使喚,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可以想見,湘雲小時候,賈母會有多麼疼愛她,那時候她的日子該有多快樂!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賈母對黛玉固然是捧在手心上,但黛玉進府後,四大家族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王家勢力獨盛,王夫人已具備跟賈母抗衡的力量。加上黛玉已無家可歸,寄人籬下,就難免暗受王夫人爪牙的排擠迫害。

黛玉真正的處境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而湘雲不同,賈母在她小時候,還是賈府絕對的權威,湘雲又不是寄人籬下,她享受的是真正侯門千金的待遇,集千寵萬愛於一身。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賈母本人喜歡真性情,她討厭用禮教去約束孩子。在這棵大樹的庇護下,幼年的史湘雲無憂無慮的野蠻成長,這才有了她大玩大笑的性情,有了那些偷穿表哥衣服、生啖鹿肉、醉臥花叢等典故。

在“男女大防”重於天的時代,史湘雲這種生存狀態,絕對是個奇蹟!

·

04 襁褓之間父母違

·

當然,愛是分層次的。最好的愛不是寵,是良好的教養,是助其成長。

湘雲沒心沒肺、不解人情、缺乏教養,說明沒有人真正盡職盡責的教管她。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

史湘雲這隻曲子,被當代人誤解最多——現代人說的嬌養,是指對孩子嬌寵,滿足她的要求。

可古代對大家閨秀的嬌養,是指良好的教養,就是女孩子應有的娉婷婀娜的樣子,最佳狀態像賈敏那樣:“何等的金尊玉貴”

湘雲的狀態是放養型。賈母年紀大了心力不足,叔嬸則是能少一事是一事,不想落下苛待她的罪名。他們給了她很多自由、很多嬌縱,唯獨沒人給她女性的特有教育。

簡而言之,缺乏正確的人生引導,缺乏適當的磨礪。所以,湘雲的心智始終活在不成熟中。

這種不成熟,必然影響了她婚後的生活,與她最終的悲劇命運,有直接關聯性。

從這個角度,就能理解“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

這部書中有不少孤兒,非湘雲一個,生存處境遠不如湘雲的很多。作者為什麼單單在湘雲的判詞裡強調“襁褓之間父母違”?

因為史湘雲的悲劇,就在富貴(嬌縱)和父母違(缺少約束和引導)之間藏著。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湘雲和黛玉,兩人都是真性情的女子。所不同的是,黛玉心神通明,慧眼如炬,看待問題一針見血。湘雲卻懵懂無知,對人雖一片赤誠,但好壞不分,是非不明。

這樣傻大憨咧的活著,只適用於婚前!對女性而言,婚姻是分水嶺,進入婚姻才算進入社會,考驗智商的時刻,就來臨了。

·

廝配得才貌仙郎

·

湘雲在一群姑娘裡,年齡偏小,但是她卻最早訂婚。

實際上,這個情節從側面證明了她受寵愛的事實,反駁了被苛待的誤解。

因為在那個時代,長輩對女兒最大的愛,就是操心她的婚姻大事,為她儘早選定一門好親事。

只有不負責任或無能無力的父母,才會耽誤女兒。

比如:傅秋芳被家裡待價而估,為了攀高枝而久久嫁不出去。這個小插曲,是影射薛家。寶釵便是如此,一心要嫁寶玉,因為賈母攔路,只好等待(等賈母去世)。

迎春嫁的也比較晚,因為爹不疼娘不愛。

黛玉是被王夫人蹩了馬腿。賈母明知二玉情深,怎能將其另嫁?

這些人,不是命不好就是運不濟。只有史湘雲婚事順利,還“廝配得才貌仙郎”,這般好命,難道不是史家給予的嗎?

七十一回賈母生日時,南安太妃見了湘雲說

“你在這裡,聽見我來了,還不出來,還只等請去?我明兒和你叔叔算賬。”


湘雲跟太妃這麼熟,說明這些隆重的場合,她能經常出席,黛玉、探春、寶釵都未有這種待遇。足見史家對這姑娘有多重視。

曹雪芹的每一筆都不白寫,都在透露真相。

書中還有一個類似好命的女孩,是薛寶琴。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她幼年時就訂婚了,以商人家庭能聯姻梅翰林家,她父親不知費了多少心力。為了培養他,帶著她走遍大江南北,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這有多不容易,大家知道嗎?

即便沒了父親,梅家悔婚,還有哥哥千里迢迢送她來京,動用各種貴族關係。為了保其完婚,薛蝌寧願暫時不娶(以免被梅家看穿敗落的實情)。為了她的幸福,全家傾其所有!

史湘雲和薛寶琴,這兩個被富養的女孩子,果然有很多相似處,都那麼天真浪漫,格外招人愛。

她們倆,從很大程度上是用來對比黛、釵、元迎探惜這些人的。從中讓你看到真相:

賈府的環境,要比別人家複雜的多,跟這個家族掛鉤的女孩子,可沒那麼好命!

史湘雲:被寵壞的孩子難成熟

只不過,好命也只是一時。人生之路何其長,坎坷艱難何其多,沒有足夠的智慧,怎能笑到最後呢?

本篇著重解讀了湘雲的幸運,而她悲劇的一面,請參見下文《史湘雲和林黛玉:相對原宜惜寸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