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回村当支书,他把“穷山沟”变成了“明星村”

退休回村当支书,他把“穷山沟”变成了“明星村”

半年的时间过去,汝城县卢阳镇磨刀村从老百姓眼中的“烂摊子”“穷山沟”变成了“明星村”“幸福湾”,从重点整治后进村变成了后来居上的示范村。带领全村走上振兴路的,正是退休回村当支书的朱建国。

为初心,退休回村当支书

朱建国是土生土长的磨刀村人。这些年,家乡发展的脚步有些落后。2003年因村“两委”战斗力差,定在该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被取消了,2016年以来,因选不出符合条件的村支部书记,卢阳镇党委只能选派镇干部来村里任职,但这也非长久之策。

朱建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是磨刀人,我的初心就是把家乡建设好。”2005年从单位退休后,朱建国在外地经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他始终情系桑梓,得知家乡的近况,他把生意交给儿子打理,主动请缨回乡带动村民创业。今年4月,朱建国经考察,被任命为磨刀村支部书记。

“要钱要物要技术,不如有个好支部。”刚回村时,朱建国发现干部做事不积极,连开个会都拖拖拉拉。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他敢于动真碰硬,几次拍了桌子批评了人。再后来,没人迟到、旷会,全村党员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

趁热打铁,今年5月的主题党日,朱建国组织党员对全村的主要道路、巷道、广场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此后,党员、群众落实门前“三包”也更加自觉了,在6月份,磨刀村在全镇环境卫生整治评比中拿到了第一名,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为了壮大队伍,朱建国将村上5名有能力、群众基础好、年富力强的致富能人发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真正建起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支“两委”后备力量。他邀请村里有精力、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老党员、乡贤加入乡村振兴理事会,集思广益为乡亲们谋发展。

为家乡,全力以赴兴产业

“扶贫道路千万条,产业扶贫第一条。”磨刀村地处东岗岭下,毗邻长安生态城,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发展动力不足、基础条件较差,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如何改变磨刀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朱建国心头的一个结。

上任伊始,朱建国就忙着走村串户、调研座谈。针对全村无规划的现状,他邀请了上海的设计公司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启动了以“诗画田园,云隐磨刀”为品牌的整村规划方案;针对村里没有特色支柱产业的实际,他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利用地处景区“腹心”的地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业;发展贴瓷砖、刷墙、护坡、绿化、保洁、家政等劳务业。

在朱建国的筹划下,磨刀村成立了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组织村民提供贴瓷砖、筑桥、修路、绿化等劳务,村委持股51%,村民持股49%,50户村民参与其中。今年10月17日,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乡亲们推选出了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集体经济有了掌舵团队。

“磨刀的水甘甜、水质好,可发展桶装饮用水、磨刀的生态好,可发展酸枣糕、腌辣椒、辣椒灰等特色农副产品业……”磨刀未来几十年发展蓝图,早已在朱建国脑海里成型,并在不断实践完善。

为百姓,干事创业勇担当

拆除老旧房屋、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但哪里都有思想顽固的“钉子户”。朱建国顶住压力,顶住骂声,将老党员、老主干、老名流组织起来,上门耐心做群众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有位60多岁的村民,每次拆房的推土机一到,他就撒泼赖命,但这位村民的杂屋又处在必拆的位置,大家费心周折也没得到他的同意。

朱建国带头攻坚,召开了五六次协调会,去了村民家里十多趟,还动员他的亲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朱建国用真诚改变了“钉子户”的看法,答应支持村里的工作。到现在,磨刀村9个组的村民同意拆除旧宅483间8000平方米,人居环境的改善有了基础。

朱建国清楚“要先富,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资金、争政策。短短几个月时间,村里的自来水池扩宽了,饮水更加放心;村里通了公交车,新装的路灯亮了起来,硬化的道路让乡亲们的出行更方便了。

磨刀村一天天美起来,忙碌的朱建国脸上也多了笑容。

通讯员:邓章敏 何厥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