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教授說,儒家不是傳統文化。那什麼才是,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呢?

12025日期08015


我不太認同、贊同易中天教授的觀念和說法。當然,他所提出的觀點,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只能說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主要、主體的組成部分;因為在儒家文化產生、誕生之前,華夏本土早已產生、誕生了道家思想、道家文化,如《易經》、《黃帝內經》、《山海經》、《道德經》等都是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科學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

易中天教授所提出的觀點,我們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不能因為他是權威教授,憑他的威信、威望、聲譽、信譽、名譽,一家之言、個人之見,就跟風迎合、捧合、附合、湊合,他所說的並非是‘’金口玉言‘’、‘’至高無尚的聖人經典‘’。

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通過歷史的空間和時間,國人的智慧、無數古代先賢實踐檢驗、驗證了的真理,憑他個人之見,一票否決,我是不支持、不贊同的。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兩千多年以來,早已在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受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薰陶、教育、教化、感化,在中華大地上早已發芽、生根、開發、開拓、開花、發展、繼承、傳承、傳遞、發揚、弘揚、結果。歷朝、歷代社會現實實踐、實用、實際、實效經驗告訴我們: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精華、精髓,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依據、證據…………是國人認識、認知、認可、認同的國學經典、聖言、精華、精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和精神財富…………

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是:漢字文化;道家思想、道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中醫思想、中醫文化,佛家思想、佛家文化。


袁聰


提問者斷章取義有一手啊,易中天原話是什麼?

“傳統文化不等於儒家,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一說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說到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是儒家的那些東西,就是四書五經,就是十三經,就是千字文三字經。。。”。

你提的問題來看,易中天肯定錯了啊,儒家當然是傳統文化了,

但是看易中天的原話,易中天當然是對的啊,儒家只是傳統文化之一,而不是全部,而很多人誤以為傳統文化就是儒家,以為儒家就是傳統文化的全部。

就像現在國學熱,是個人就說自己喜歡國學,研究國學的,我見過一個小學生培訓教育的經理,也說自己研究國學,一問,在家看千字文三字經、唐詩三百首、論語。

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範疇,它可以是書籍、可以是建築、手工品這些實體的東西,可以是制度的東西,可以是思想層面的東西,可以是宗教,可以習俗、風俗、需要的東西。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


南朝四百八十寺


首先這個問題有誤導,易中天教授說的是傳統文化不等於儒家,這和儒家不是傳統文化的說法邏輯上是兩回事。當然易中天對儒家的態度一直不算友好這是真的,他認為儒家的很多糟粕影響了中國歷史,也影響了中國的認知。其實個人看法這和錢文忠教授推廣三字經弟子規的事是一體兩面,並不矛盾,易中天是從人文歷史的角度上看儒家,並且參照物是現代的人文知識體系,那肯定要進行批判,錢教授是從教育學的角度來思考,作為學習剛起步的小孩,簡單明瞭的規定更有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並且也是提倡裡面符合現代社會的思想觀點。所以角度不同,觀點的表現形式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卻都有道理,我們需要運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我估計兩位教授都會反對不顧一切把原來儒家經典拿來當金規玉律的學習方式吧,所以不經思考不經批判地完全贊同儒家或者反對儒家都是片面的,儒家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理,而是一整套的哲學體系,並且還在一直髮展演變,孔孟時期的儒家思想和荀子時代不一樣,和董仲舒時代也不一樣,和程朱時期也不一樣,所以是和當時時代相結合的。同樣原因再經典的社會學理論必然有和現代不符的地方,我們需要辯證和系統的看,去除不合時宜的糟粕,保留和時代相符的思想,沒有必要去死抱著哪家是對的是傳統文化的思想去死讀書。


cambrian


從個人修身養性角度來說,儒家有一定可借鑑之處,但80%是糟粕,為什麼呢?易中天說的沒錯,它真代表不了傳統文化!

1.孔教從不是一門哲學體系,它充其量是一套說教,只有哲學思想才代表文明。

2.從禮教和政治來講,它代表的是一種奴化思想。中國封建與獨裁王朝之所以長,儒教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3.100年前,五四運動最大的功績就是思想啟蒙,號召打倒孔教。怎奈中國人的奴化思想根深蒂固,西方開啟一二次工業革命時,我們在教化體質禮儀!

4.南京大屠殺,日本和國際多有不承認,質疑: 你們30萬人會乖乖伸脖子讓人宰割嗎?我堅信是真的,因為民族血性的缺失,苟活之心,要麼漢奸,要麼老實被砍!

5.毛主席是批孔儒的,為甚麼呢?


zeushand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個人認為易中天是不會這樣說的,對於易中天說儒家不是傳統文化的說法,我在網上找了很多,最多就搜出了他說過關於傳統文化並非優秀這樣的說法,但並沒有儒家不是傳統文化的說法。

如果他說儒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那著肯定是低級失誤了,儒家是傳統文化這點無法否認,這個客觀事實也不是任何人能夠改變的了的。

我認為題目有些帶節奏的感覺了,只是說中國傳統文化並不優秀,倒是真的,不過我也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確實並不優秀,其優秀只是在唐宋以前,唐宋是我國的巔峰時期,之後就基本一直在走下坡路了。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農業文明文化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文明文化,這與我國的地理位置慼慼相關。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我國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邊是蒙古高原,在往北就是西伯利亞,西面是大戈壁以及中亞廣袤的草原地區,西南是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如果一直往南就是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

長時間以來,我們的文明基本就在華北和華南這一大塊地方,這也是整個東亞唯一的最大的產糧地區,我們在這樣一大片地區繁衍生長,不需要與外界進行物資交換就能生存。

在這樣一個典型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的背景之下,我們的文化也就發展成了一個典型的農業文明,可以說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文化,而文化則決定了制度和體制。

先秦諸子百家概況

我們文明的形成,基本是在先秦諸子百家的時代奠定的。

首先是孔子提出了仁愛的學說,老子第一個出來反對孔子,認為應當遵循道。實際上孔子認為要積極入世解決問題,老子認為要出世,回到原始文明階段來解決人類在不斷進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是當時的第一個分化。

之後跳出來反對仁愛學說的是墨子,他認為仁愛有邏輯上的問題,就是一個人先愛自己的家人、朋友然後擴散到整個社會、國家、世界,逐級遞減,但是按照這個邏輯來說,一個人最愛的應該是他自己,所以提出了兼愛的學說。墨子代表的是工商階級的利益,孔子代表的是農業文明下的封建領主的利益,由此產生了第二個分化,即農業文明與工商業文明的衝突。

在之後就是孟子,認為人性向善,而到了荀子時代認為人性惡。由此又出現了法家,以韓非子和李斯為代表,認為應當不擇手段地促成君主的集權,對內實行嚴格的管控。當然,秦國以法家為綱最終統一了六國,但壽命太短,之後的王朝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逐步地重視儒家。

儒家在董仲舒時代是為天人合一,說的簡單些就是黃帝代表天來統治人民,目的是加強皇權。再之後,由於宋代時期我國工商業發達,由此造成了代表農業文明的儒家的衰落,但是在這個時候又出現了朱熹的儒學,重新“振興”了儒學,實質是加強對人的控制,認為時間萬物的真理是理,要存天理,滅人慾,也就是為了理,要去除人的各種慾望。

近現代中國文化衰落的原因

實際上,中國文化在近現代的衰落,從先秦諸子百家的時代就開始種下了因。

首先荀子認為的人性惡,與西方認為的人性惡完全不同。東方是封建領主為當時的統治階層,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老百姓惡,如荀子認為:

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意思就是說,古代最聰明的聖人都知道人性很壞,因此要設立君王、法律、刑法等。

實際上如果你翻開法家的種種思想言論,尤其是集大成的《韓非子》,你會發現所有的內容都是在論述該如何控制老百姓,如何控制臣子,在這些方面論述問題,千年來,我國一直都是儒法並用,雜之以帝王之術的統治思想,在上層通行的是法家,民間通行儒家,由此造成了對老百姓越來越控制,國家越來越僵化的情況。

西方在荀子時代,也就是柏拉圖的時代也認為人性惡,但是在當時的古希臘,統治階層是工商階級,所以他們認為是政府惡,他們認為,政府是有組織的,個人是無組織的,如果政府要作惡,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個人的危害是可控的,而政府要作惡是不可控的,所以千年來西方的政治思想實際上是一直圍繞著如何控制政府展開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方民主議會之類種種的制度,並不能簡單的說是民主制之類的,實際上總的來說是一種分權的制度,民主只是分權的一個表現,如三權分立、言論權的分立等等,這些實際上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東西,而是經過了數千年的不斷打磨形成的,從公元前800年左右的雅典(雅典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民主制國家),一直到現在。

一個是不斷地對廣大老百姓進行控制,一個是不斷地對政府進行控制,兩者發展千年下來,結果也就不用說了。

當然,說到中華文明的衰落,還不止這些,要論述有很多,再此不再一一說明了,就說這一點把。


老威觀史


應該說儒家學說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支,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但不是全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才是現在提倡主流思想。


ZGL6796


戰國時期出現過道家思想文化,法家思想文化和儒家思想文化,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那為何儒家思想盛行了呢?因為儒家思想符合君王統治的思想基礎,容易拉進君臣百姓揉在一起,利於發展人類社會,勢必會牽扯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向前發展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是可以改變自然環境來促進社會發展走進文明!道家思想人與自然和諧服從自然法則規律,不利於君王統治。按照此思路不可能進入工業化社會,因為本身破壞自然規律,導致生態遭到人為破壞,這是道家思想不能容忍的。法家思想重視科技,民間藝人就比較盛行,在統治者眼裡較重視文人,筆墨紙畫詩詞歌賦整天整這玩意沒人會造反。整天研究軍事科技發展總覺得這人要造反,所以歷屆君王不重視科技力量帶來的實惠,相反西方文明發展類似法家思想,大力發展科技使國家強大。一句話中華文化奼紫嫣紅百家爭鳴,一部分為君王服務,另一路呢百姓詩賦歌畫陶冶情操也挺好 天下太平何樂而不為呢?


山高我為峰1969


易的說法有其合理部分,但不夠嚴謹。我們說中華傳統文化並不單指儒家學說而包涵了墨老法道,諸子百家,佛祖君親,膏丹丸散,民間雜藝,中式建築,飲食男女……林林總總,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這個意義來說,易教授的說法可以接受。因為,如果有人把傳統文化和儒家學說完全劃上等號,我想大家都是不會認同的。但是易教授無中生有,故弄玄虛,提出這麼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好象玩“腦子急轉彎”一樣,把大家都給繞進去了。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古代“白馬非馬”論。我們知道“馬”這個概念是綜合了馬的毛色,品種,屬性,個頭,產地,用途……等外在,內在各種因素而形成的,大家都公認的一個抽象概念。只要一提起“馬”,人們頭腦裡立馬會出樣一個活脫脫“馬”的形象來。假如這時有個槓子頭跳出來說“白馬不是馬”?那麼黑馬呢?灰馬呢?戰馬呢?馱馬呢……??如果把這些馬都排除在“馬”外,什麼才叫“馬”呢?

易教授用的就是這樣一個“辯論朮”。單從邏輯學或辯論術來講,他的說法是成立的,甚至於是“正確”的!但再往深裡一追,他的論題是空洞的,臆造的,無價值因而是沒有意義的。坐而論道則道亡。還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好!


涇渭分明29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來源傳統文化,而高於傳統文化的精華,全民族的傳家之寶!


用戶7492625943649


儒家文化就是把人教化成愚忠和奴才樣兒。正所謂: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一任統治者有謀世界之局,想當世界之主的。所以就是窩裡鬥,你上它下都是這一套,沒有一點新意。風調雨順多坐幾年,無雨天災狼煙就起。但有一點統治者沒有忘記就是愚弄百姓忠誠統治者,當奴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