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裡的十句話,讀懂一句就夠用

《悉達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國出版。

通過對主人公悉達多身上的兩個“自我”——理性的無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寫,黑塞探討了個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永恆的人生境界的問題。

讀剛開始看《悉達多》時,會以為這是一本講兩個佛的故事。

其實不是,《悉達多》取自佛祖喬達摩·悉達多“八相成道”的故事,喬達摩·悉達多是釋迦摩尼的名字,作者將其一分為二,悉達多是未成就的人,喬達摩是一個已成就的人。

悉達多走一條修行之路,迴歸喬達摩,實際上就是把兩個人重新拼成一個人。

讀者從中既可以洞察作家對人性的熱愛與敬畏,對人生和宇宙的充滿睿智的理解,又能夠感受到他對傳統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呼喚和嚮往,同時,還可以領略到作為西方人的作者對東方尤其是中國思想智慧的接受與借鑑。

我們口中的佛,其實也如凡人一樣,在痛苦與折磨中不斷探尋生命的真諦,用自己的方式找到歸屬。

我們所信仰的佛,在黑塞的筆下,更像一個“凡人”而非令眾人信仰的“神”。

內容簡介

英俊聰慧的貴族青年悉達多為追尋自我和心靈安寧而踏上孤獨的旅程,他曾一路跟隨沙門苦修,聆聽佛陀教誨,也曾沉湎於名妓的溫柔,迷失於金錢的誘惑……

最終,悉達多體驗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一,將自我融入瞬間的永恆之中。

年少時,他想要參悟真理,不顧一切的想成為佛,他嘗試飢餓、冥想,試圖將靈魂與身體分開。他從婆羅門變成沙門,後又來到喬達摩的身旁,想和世人崇敬的佛學一學真理。可是他最後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中年時,他像所有凡人一樣,擁有了金錢,情人、地位。可他覺得自己的靈魂越來越沉重,思想越來越鈍化,不能再像年少時那樣輕鬆自在。於是他摒棄一切,打算在一條河裡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將死之時,他突然參透了真理。老年時
,他日日夜夜聽一條河的聲音,他與河對話,與朋友對話,與每一個渡河的人對話,他的眼睛明亮純淨,能看透世間的一切。這時的他已經是另一個喬達摩。

每個階段的悉達多都有不同的感悟,而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句人生哲理。


《悉達多》裡的十句話,讀懂一句就夠用


1

我無權去評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為自己作出判斷。意義與實在並非隱藏於事物的背後,而是寓於事物自身,寓於事物的一切現象。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於當下,毫無疑慮的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2

智慧是無法表達的。一個智者謀略表達的智慧,聽起來卻總像是愚蠢。

3

當一個人有所追尋時,他只會看到他所追尋之物。他之所以無所發現、無所獲得是因為他只專注於他所追尋之物,因為他執迷於自己的目標。追尋意味著有了目標,而尋見則意味著自由、包容,擯棄一切目標。

4

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人們可以尋見智慧,在生命中體現出智慧,以智慧自強,以智慧來創造奇蹟,但人們不可能去傳授智慧。

5

如此瀟灑,如此尊嚴,如此謹飭,如此坦誠,如此單純而又如此神秘。一個人只有探入了自己的最深處才能有如他一樣的神態和舉止。我也必須探入自己的最深處。

6

我深信那句話:人對自己才是最殘忍的。但是,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屈從任何外力的驅使,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為,其他的一切均毫無意義。大多數人都好像落葉,卡馬拉,在空中飄舞、翻卷,最後搖搖擺擺落在地上。可是也有另一些人,一些為數不多的人,卻像沿著一條固定軌道運行的星星,沒有風吹得到它們;它們有自身的規律和軌道。

7

一個真正的探索者,一個真正想有所發現的人,是不可能接受什麼學說的。可是這個人一經有所發現,卻可以稱許任何學說、任何道路、任何目標,什麼也不能再把他與生活在永恆中、呼吸著神的氣息的千千萬萬人分隔開來。

8

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所有的悲傷,所有的自我折磨和恐懼不都是存在於時間之中嗎?一旦征服併除滅了時間,不就可以征服世上所有的苦難與邪惡嗎?

9

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顆石子,它會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線。

10

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於當下,毫無疑慮的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德米安》是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抒情的筆調、細膩的文字描寫少年辛克萊探索自我命運的心路歷程。黑塞以富於哲理和詩性的語言,在兩部小說中呈現其作品的一貫主題——尋找自我和生命真諦。他的思想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赫爾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以後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獲諾貝爾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