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經濟——“中毒”年輕人最小劑量的撫慰

盲盒如今已成為年輕一代劃分代際的新玩物。懂的人自成一圈,自稱“娃友”,他們有他們的話題語言,不懂的人則會對此鄙夷,認為這只是年輕人硬核燒錢的一種愛好。之所以稱其為盲盒,顧名思義,在購買未拆前,盒子裡面的玩偶是哪個不得而知,只有購買拆開後才知道自己抽到的是哪個。

盲盒經濟——“中毒”年輕人最小劑量的撫慰

來自泡泡瑪特官網

被認為娛樂化的90後無疑是盲盒消費最大的一個群體,雖然沒車沒房,但在別的方面燒錢卻顯得有恃無恐,例如購買盲盒。在外行人看來,這是一種無法理解的正常消費,認為他們這是年輕人才會有的衝動和奢侈的浪費,因為許多年輕人願意花一半的工資來抽盲盒,即便他們的工資只有四五千。據說,有不少剛入坑的人,一個月就花掉3000元,這還算入門級別。北京有一對情侶極度痴迷盲盒,在短短的4個月內為此花了20萬。

據7月31日閒魚官方數據顯示,盲盒交易已經慢慢上升為一個千萬級的市場,過去一年閒魚平臺就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了交易,每月發佈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且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天貓、huya虎牙發佈的《Z世代圈層消費大報告》顯示,盲盒的消費近一年呈爆發式增長,Molly和Pucky兩大IP貢獻了主要的銷售額。對於那些並不只是想碰運氣和收集隱藏款的玩家來說,“閒魚”二手平臺是性價比最高的購買渠道,盲盒娃娃被賣家曬出,明碼標價出售,有意購入的娃友可自行選擇喜歡的單個娃娃買下。2018年的Molly盲盒就賣出了500萬個。

盲盒經濟——“中毒”年輕人最小劑量的撫慰

Molly娃娃,是一個有著湖綠色眼睛金黃卷發的小女孩,她出生於香港,最大的特點是她永遠噘著嘴唇,她的設計師王信明曾表示創作Molly的靈感是某次在較小朋友畫畫的途中有一位名叫Molly的小女孩給了他深刻印象,後來就成為了他創作的藍本,之所以Molly一直以無表情示人,是因為王信明認為無表情的Molly更容易讓消費者代入自己的情緒,開心的時候覺得她在撒嬌賣萌,不開心的時候又覺得有Molly陪著自己不孤單,有更大的包容性。由此可見,正是設計師準確地抓住了大多數玩家的心理。如今,Molly成為了盲盒潮玩中賣的最好的一個系列。

盲盒經濟——“中毒”年輕人最小劑量的撫慰

來自泡泡瑪特官網

作為盲盒龍頭行業的泡泡瑪特,其常規的每個系列都會有12個盲盒,每個59元,12個系列組成一套,共144個,其中還藏有一個特別的隱藏款,說明抽到這個隱藏款的概率是1/144,機率非常小。一部分玩家希望不通過抽取便能擁有自己喜歡的款式,會到實體店將整個系列買下,這被他們圈內成為“端盒”。另一部分更瘋狂的玩家則希望能夠將隱藏款的娃娃也帶回家,就會為此“端箱”,花費8496元把一套144個全買下來。

在旁人看來這些花錢方式難以被理解,但這些痴迷盲盒的年輕人都認為買盲盒拆的不是盒子,而是拆開盒子那一瞬間的驚喜和激動,還有盲盒潮玩所承載著的故事,盒子裡面裝什麼,似乎也不重要了,可能是對玩偶造型工藝本身審美上的喜歡,還可能是玩偶設計背後的寓意和故事,重要的是,他們從擁有玩偶那刻起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