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它“城為方形,四門有護城河環繞……建築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1586年,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遊歷吳哥窟之後,回來就報告得手舞足蹈、眉飛色舞,但遺憾的是,他的敘述一直被世人視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

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實際上,這一片已經消失在人類歷史上的巨型建築,確實存在於這莽莽叢林之中,日復一日地被歲月與風雨吞噬。1911年,沉默了幾百年的吳哥古蹟終於被完全清理出來,展現在好奇的世人面前,它那灰白色層層疊疊的巨大身軀,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神秘莫測,彷彿充滿某種指向性的隱喻。

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原來,這是12世紀時的吳哥王朝(今柬埔寨)國王蘇耶跋摩二世所興建的佛教寺廟,他希望能平地建造一座規模宏偉、材料只限於石材的大型建築。大約35年之後,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寺廟——吳哥窟,便矗立在此了。但它所代表的意義一直在變化;14世紀中葉它成為大乘佛教寺廟,15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它又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它一直是上座部的佛寺。在它被廢棄之後,長久以來一直有叢林中的平民虔誠地居住在它周圍,目的是為了隨時可以走進寺廟中。

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吳哥窟除了作為佛教文化的宣揚者,其佈局和建築特色也極富特點:從空中俯瞰整個寺廟,可看見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四圍著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吳哥窟標誌——一座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剛壇。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就像5點梅花一樣矗立著5座寶塔,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而且,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而且由於當時的工匠不掌握拱形技術,也沒有石灰泥漿黏起石塊之間的空隙,因此石塊的堆積完全是用它們自身的體積拼湊穩固而成的——這正是吳哥建築最為令人吃驚之處。

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吳哥窟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十字王臺。它的3個圍囿基本是以大、中、小3個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照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中心矗立著5座寶塔作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說,這3 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溼奴”。十字王臺的每一層須彌座都有迴廊環繞四周,如“口”字形一般。周圍的浮雕大多是描繪《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如西畫廊的浮雕即展示了《羅摩衍那》中羅摩王子擊敗十首魔王的場面。其中有些石柱底部還有精美的飛天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著深紅色的塗漆,由此我們不難窺見寺廟的製作者極“其虔誠的信仰,更能看出800多年前吳哥王朝全盛時期的輝煌氣派。

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與整個寺廟大氣磅礴的建築方式相比,吳哥窟的浮雕則顯得更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杆上的浮雕,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傳說,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一層臺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餘,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溼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描繪的均為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場面非常繁複,而且雕刻手法極其嫻熟,人物形象逼真生動。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的工匠甚至已經懂得了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僅此一點便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

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多少年過去,這個龐大的灰色建築,在歷史的痕跡中早已漸漸蛻變成了一座筋骨鏗鏘的傳言。它的由來甚至還沒有一個定論,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專為自己修建的皇陵。但不管傳言如何,如今的人們應該感謝的,除了那些留下奇蹟而沒有留下名字的高棉工匠,還有法國遠東學院。從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蹟進行了為期數十年的精心修復,這座隱藏在密林深處的奇觀才沒有永遠停留在安東尼奧的“不稽之談”裡,而是洗盡塵埃,以一副飽經滄桑卻容光煥發的姿態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每日裡寧定地接受著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信仰者的歡喜讚歎。

隱藏在浩瀚林海中幾百年,剛被髮掘,便成為全世界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