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到绿,奇迹是怎么书写的?看,一个县城的绿色“进化史”

上世纪70年代,盐池被沙漠“包围”,常年干旱少雨,一些地方寸草不生。大风起时,黄沙漫天,昏天暗地,绝望充斥在每个人的心头。

而如今,萦绕在几代人心头的贫穷和绝望渐行渐远,曾经赤地千里的沙地,已是绿野茫茫、草木葱茏。

从黄到绿,这段奇迹是如何书写的?我们一起走进盐池县的这段“绿色进化史”,找寻答案。

【沙】

  沙,狂风裹挟着黄沙,过境之处,山河呜咽,风云变色。

  时光回到那个风沙遮眼的时代。宁夏盐池,坐落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宁夏中部干旱带,在三条巨大沙带的“包围”之下,常年干旱少雨,县域的轮廓黄沙蜿蜒,上世纪70年代,占盐池县国土面积近2/3的北部15个乡镇几乎寸草不生。

  大面积沙化的土地一路驱赶着人们,沙漠版图不断扩大。据老一辈人回忆,这里每到春季就会刮“大黄风”,风一吹黄沙漫天,暗无天日,庄稼被沙土掩埋的情况时有发生,屋瓦被掀掉、柴草垛被掀翻更是家常便饭。

从黄到绿,奇迹是怎么书写的?看,一个县城的绿色“进化史”

沙丘占领田地。

  肆虐的沙丘侵田毁路,周围的农田被流沙吞没,黄沙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四周扩张。村民们居无定所,经常携儿带女奔走在搬家路上,逃离故土的原因是为了躲避流沙,摆脱贫困。那个年代的盐池,被风沙吞噬的村庄达百余个!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盐州饮马泉。古书里的盐州如诗如画,遥远的像一个不真实的梦。守护几代人共同生存的美好家园,唤回古盐州秀美容颜,成为历史和现实给盐池人民的一道“必答题”。

  不信东风唤不回!盐池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态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下决心大规模防沙治沙,与沙漠较量,与流沙赛跑,向生态要效益,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生态之路。

  盐池治沙,首先从管“羊”开始。2003年5月1日,宁夏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境禁牧封育,全区近300万只羊全部下山,实施圈养。作为先遣部队,2002年11月,盐池县拉开全域封山禁牧大幕。

从黄到绿,奇迹是怎么书写的?看,一个县城的绿色“进化史”

封山禁牧。

  为了化解禁牧后的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盐池县引进中德以草定畜项目,实行季节性划区轮牧的方式,探索出一条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县内建成饲草配送中心、柠条饲草加工厂,每年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0余万吨,解决了饲草供应与禁牧舍饲之间的矛盾,为草原的自然修复奠定了基础。2018年,全县滩羊饲养量稳定在310万只左右,是禁牧前的4倍。

  禁牧只能依靠封育唤醒自然之力,但是生态经年累月的破坏仍然需要人工之力的“修补”。盐池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摸清县域内每一块土地的成色,在流沙地上扎麦草方格固沙,利用雨季天然降水,在固定的格内点播花棒、杨柴等耐旱沙生灌木,适地选栽柠条、沙柳等苗木,夏、秋两季重复补植补播,以人工之力唤醒自然之力,绿化“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形成了跨区域、跨地界治理,全境覆盖、乔灌草相互搭配的生态治理模式。

  立足新时代,盐池县对绿的向往从未这样迫切,对绿的追逐,脚步从未停歇。全县上下总动员,补种曾经消失的绿色,稳住濒临流失的水土,让绿色在脚下延伸,梦想在心间激荡。

【人】

  那些沙漠、那些荒地似乎上天就决意让它们彻底荒芜、彻底枯寂、彻底贫瘠,但总是有人不甘、不弃、不离,要改变它们和自己的命运。

  这片土地有多少种绿色,就有多少为执着播绿、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治沙人。那一处处曾经拒绝生命的荒原上,盐池人民留下的汗水的迹,化为抹不去的生命标记。

  40年了,白春兰经常像抚摸孩子一样抚摸当年在沙海种下的第一棵树。

从黄到绿,奇迹是怎么书写的?看,一个县城的绿色“进化史”

白春兰。

  曾经的沙海已经绿成诗行。春去秋来,一片片流沙被制服,一道道绿色在延展,沙柳、柠条、杨树、沙枣树等由小变大,茁壮成长。

  这么多年了,如果不种树,丈夫和儿子是不是不会这么早离开?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没月亮的晚上,白春兰独自坐在家门口,静静地看着远方黝黑的树林,看着林间星星点点的萤火,问自己这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一次次,一遍遍。

  白春兰老了,斑斑白发爬上鬓角眉梢,站在绿树之间,她经常一个人凝神静思,身后大片大片的绿色无声伫立,随风摇曳,是对英雄的礼赞,对治沙人的礼赞。

  白春兰的身后,还有带领全村战胜“沙霸”的老支书刘占有,刘增、张生英、常兴正……这些载入盐池县史册的治沙“十八勇士”,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不屈不挠的战士,每个人都诉说着一代人对绿色的渴望。

  如今,治沙“十八勇士”已经化作一尊精神群像,他们身后,涌动着人民群众植绿护绿的汪洋大海,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抗争命运、守护绿色、守望未来。

从黄到绿,奇迹是怎么书写的?看,一个县城的绿色“进化史”

治沙群众。

  盐池县选派专职兼职的1200多名林草管护员,埋首在绿海碧波之中,俯瞰在百米高空之上,内外兼修、日夜巡查,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茫茫绿洲。治沙和植绿的双轮驱动,激发了盐池县数十万群众的生态意识,也让个体的治沙行为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寒暑靡间、昼夜交替,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努力,幻化成朝晖和晨光融进茫茫草原,照亮漫漫夜色。辽阔的土地经历着由黄到绿的神奇转换,郁郁葱葱的树林回来了,墨绿浓稠的颜色回来了,潺潺流水和呦呦鸟鸣回来了,重新回归的,还有曾经携儿带女背井离乡的人们。

  从滥垦滥牧到封山禁牧,从黄沙蔽日到碧草蓝天,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矢志不渝,盐池锻造出的盐池精神,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

  从荒凉瀚海到无边绿野,生态文明理念已渗入盐池县的肌理中,勾勒出一幅幅“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景。

【绿】

  七月初,麻黄山乡的大接杏熟了,一株株杏树上结满了令人垂涎欲滴的杏子。9月初,王乐井乡孙家楼村的枣子红了,红彤彤的枣子挂在枝头宛若一盏盏灯笼。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经果林陆续成熟,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近年来,盐池县坚定生态保护的初心信念,转变发展思路,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不断延伸绿的内涵,打出“生态+产业+脱贫”的组合拳,探索出了一条“增绿”和“增收”双促双赢的生态脱贫新路子,生态理念不断深入城市乡村、街头巷陌,内化为百姓的自觉行动。

从黄到绿,奇迹是怎么书写的?看,一个县城的绿色“进化史”

盐池高沙窝附近。

  青山绿水有了金色收益,花马寺生态旅游区、哈巴湖景区、白春兰防沙治沙业绩园、长城旅游观光带等生态旅游景点,培育了长城自驾、乡村休闲、农家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曾经的黄沙滩,种啥啥不成,逼迫多少人背井离乡。如今,漫山的经果林、遍地的柠条花,圈里的小肥羊,流金淌银、流光溢彩,生态的变化彻底改变了盐池人的生产方式。曾经的风沙季,盐池大街小巷行人寥若晨星。如今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年四季都有散步、赏景、锻炼的人们,生态的变化彻底改变了盐池人的生活方式。

  时光走远处,沧海桑田间,萦绕在几代人心头的贫穷和绝望渐行渐远,曾经赤地千里的沙地已是绿野茫茫、草木葱茏。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徜徉在哈巴湖畔,回望盐池生态从黄到绿的变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从黄到绿,奇迹是怎么书写的?看,一个县城的绿色“进化史”

沙土地披绿装。

  如今,盐池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325万亩,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和71%。10年前,盐池县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扬沙天气,如今重新唤回碧水蓝天,渐渐挥手作别了扬尘天气。盐池县也因为在治沙方面做出的努力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荣获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宁夏日报记者 李卫东/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