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学智慧——刘邦的大智慧(用人之道2)

上篇文章里说到刘邦用人的两个措施:一是知人(能人)善用,二是敢于利益共享;于天下同利;现在我们这里具体的谈第一个措施知人善用。怎么做才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刘邦的是怎么做的。

先举一个小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吕太后问:“陛下你千秋之后,萧相国也老了,他死了,谁可以代替他为丞相呢?”

刘邦说“曹参”。

“曹参死了呢?”

“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有点笨,可以让陈平协助他,陈平这家脑子够聪明,但是难独立担任丞相;周勃比较忠厚老实,文化不多,但是安定刘氏的必定是他,可以让他做太尉。”

吕后又问“在这之后呢?”

刘邦说“他们之后,你也不知道了”。

读汉书,学智慧——刘邦的大智慧(用人之道2)

这段文字很短,如果能够结合历史的发展看的话,就特别有意思,后面我们再细聊。

从这篇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有很精确的分析把握,知道每个人的长处,再结合具体的情况,合理安排是使用。

有一次,刘邦派韩信、曹参与灌婴攻打魏王豹。就问使者,魏国的军队的人员安排。

“魏国的大将是谁”,

使者说“柏直”;

刘邦说“黄毛小儿,经验不足,不是韩信的对手”;

“骑兵的将帅是谁?”

使者回答 :“冯敬”

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是贤能的人,但是和灌婴比起来还是不行的。”

“步兵的大将是谁?”

使者回答说:“项它。”

刘邦大喜:“不是曹参的对手。魏国一定可以平定了。”结果正如刘邦所料。

不难看出,刘邦不仅对自己的部下熟悉,连对手的情况也了如指掌。

怎么做到知人,更多的应该是冷静观察,仔细思索。

汉朝大将陈豨反叛,刘邦带领大军亲自征讨。当他看到陈豨派兵布阵的位置,就高兴地说:“陈豨不在南面占据漳水,北面守住邯郸,由此看来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啊。”

很快,陈豨就被平定。

读汉书,学智慧——刘邦的大智慧(用人之道2)

萧何

我们再聊开头刘邦与吕后的一段对话。

刘邦死后,吕后果真按照刘邦的人事安排,先后让曹参,王陵做了相国。曹参的相国做的不错,“萧规曹随”就是说曹参萧何的做丞相的事情。

后面王陵就有点问题了。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就想分封自己娘家人为“王”,王陵坚决不同意,说高帝曾经杀白马盟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诛之。吕后很生气,后面就来了一个明升暗降,把他提拔为太子太傅,剥夺了他的相权。

吕后问王陵的时候,陈平、周勃都在场。吕后见王陵不同意,就转过来问陈平、周勃二人;这两个人脑子转的快;说:汉王在的时候,封刘氏子弟;现在吕后您当权,封吕氏子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吕后大悦啊。

事后,王陵很生气,就对陈平、周勃说,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当初高帝怎么对你们的,看你们死了,有什么脸面见高帝去。

结果,陈平、周勃轻轻说了一句:当面跟吕后争执我们不如给您,但是安定刘家的江山,您就不如我们了。

结果就是,吕后死了,周勃带领北军一举歼灭了吕氏一族。

所以,要不刘邦怎么说王陵“少憨”。

读汉书,学智慧——刘邦的大智慧(用人之道2)

陈平

要做到知人,必须了解一个人品行,多多观察他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