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吃各的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用了数千年

当今社会,我们家庭聚餐或宴请宾客,大都围桌而座,边吃边谈,并且互相夹菜以示礼让,这就是所谓的“合食”或“共食”。但“合食”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会分开而食,在一起各吃各的,这即是悄然流行的“分食”。总体来看,合食是主流,分食是必要的补充。

从各吃各的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用了数千年

相对于合食,分食节俭、高效,还很卫生,在西方更为流行,也更能得到年轻人的认可。这就是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分食较文明而现代,理应是西方的产物。

事实却不尽然。

在我国,无论是分食,还是合食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总体来看,人们起初就餐的方式主要是分食。从宋代起,合食才成为主流,以致沿袭至今。

从各吃各的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用了数千年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分食制早在原始时期就开始形成,在西周到唐宋时期盛行。这一时期,人们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

《公羊传·桓公二年》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鼎是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在祭祀等重大活动中,鼎必不可少。鼎的数量和不同规格,代表了人们身份的迥异。商周时期,人们开始席地而坐,以鼎位中心的“祭祀”逐步演变为一种“宴饮”的风俗。既然餐具不同,可以肯定人们是分开而食的。而到东周,虽然“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但人们分食的规定却没有多少改变,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甲也是分开而食的。

从各吃各的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用了数千年

除了鼎之外,古人分食时要用到案。案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是人们分食的另一种工具。《艺文类聚》引《燕丹子》载:“太子常与荆轲等案而食。”太子和荆轲食案上的饭菜是相同的,这说明了荆轲备受太子丹的优待,而这也让荆轲大受感动。

古人分食由于不同桌,也会造成一些误会。《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客惭,自刎。”

此外,备受瞩目的海昏侯汉墓出土了竹席、草席及漆案等物。通过这些物品,我们可以想象,甚至还原当时人们“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情景。

从各吃各的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用了数千年

这种“分案而食”规定在五代十国时期还一直存在。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生动描述了韩熙载与宾客分案的情形。

古人分食是确定无疑的。为什么要分食呢?据考证,分食起源于于原始社会对食物的共同占有、平均分配;随着社会发展,出现阶级后,分食又成了等级尊卑的象征。综合来看,古人维持“分食制”的动力有以下方面的考虑:一是食物相对匮乏;二是尊卑长幼有别。

从各吃各的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用了数千年

那么这种分食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一般观点认为,分食向合食转变发生在唐代中期,流行在在宋代。一方面,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几经融合,床榻、胡床、椅子流入中原,取代了分食为基础的席子和案;另一方面,宋代空前繁荣,尤其是市井经济异常发达,以“户”为家庭单位的开伙方式,都促成了共食的形成。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分食向合食的演进是上层社会推动的。分食象征特权,经过五代十国,门阀士族泯灭,寒族突然崛起,整个社会向更扁平的形态发展,这就注定了合餐会取代分餐。

当然,合餐是主流,但未必就会取代分餐。毕竟在等级森严的皇权社会里或贫寒的乡野之家,分餐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从各吃各的到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用了数千年

分食制历经数千年,终于向合食靠拢。人们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也不过千余年。而今因为卫生的原因,分食这一传统的就餐制度又有了新的市场。历史的留给我们的玄机真的让人难以捉摸。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