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班改名创新班,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教育顽疾如何困则思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诗形象地告诉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和事,才能看得更全面、客观、真实,才能得到更科学的结论。教育是极其有价值又是极其不易的事儿,因为面对的一个个成长中的人,更需且行且思,从更多的视角去看教育。教育之困,到底应该看什么?重点看什么?有所敬畏,才会慎行。

重点班改名创新班,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教育顽疾如何困则思变


教育之困,困在迷失了教育的本质,模糊了什么才是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却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我不得不问,为什么教育者最喜爱的那些佼佼者最后却未能成为职场的翘楚?为什么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最后却能成为职场状元?作为教育者,为何会“不识庐山真面目”,总是孤芳自赏?久在教育中,或多或少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以至于看不清其本质。教孩一阵子,影响一辈子。这一直是我培养学生最朴实的目标。所以,总会不自觉的就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现象多一些拷问:我们忽略了什么?我们又知道了高分孩子的背后是什么……如果有一天,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今天有分数、明天没素质,是有知识没文化的学生,是会学习没感情的学生,是否会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沈从文小学都没毕业也成了文学大师,吴晗成数学考零分却被清华大学录取最后还成了史学大家。看看教育的昨天,面对教育的今天,展望教育的明天,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培养人的教育,到了我们必须直面思考的时候。

重点班改名创新班,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教育顽疾如何困则思变


广州日报曾刊文《教育部长易人为何广受关注》。教育部长易人引人注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在老百姓眼里和心里,教育部长就代表教育,而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甚至每一个家庭。扬子晚报也曾报道: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治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一是“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异地补课。虽说这些顽疾的病源很多,并非一线老师可以治愈的,但从顽疾背后我却可以深深感受到社会对教育的那份高要求,从而也倍感教育的责任。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三十五中后发出的 “五问中国教育”。看看,从民众对教育部长易人的关注、到社会发出的对教育的拷问、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透过这些和教育原本没有很直接关联的信息。可以真真切切感到了教育的承受之重。所以,再多的批评、要求都不应感到委屈和难以接受,这里面有社会和公众对教育很高的期望值和要求。

重点班改名创新班,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教育顽疾如何困则思变


困则思变,当前教育需要改变的有很多,但“教育必须遵循规律”应该摆在首位。 违背教育规律终归要受到惩罚的,从历史的,国际的角度都可以印证这一点。教育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需要集中力量在一个阶段解决,这是可以理解和必须做到的。但教育毕竟更是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周期,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规划,需要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共同遵循教育规律。而不是无休无止的折腾、炒作与作秀,“伪”教育终究会被人们所唾弃。所以,不要一说国外的教育、一说课改就不分析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按规律盲目追风,照搬、照抄,今天学习这个经验,明天推广那个模式,热热闹闹之后只剩下不能说的无奈。教育必须遵循规律,按教育的规律、按人的成长规律去做,才不会迷失。


重点班改名创新班,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教育顽疾如何困则思变


中国教育需要全民思考,全民改变。只有某个层面、某个群体独立发出声音是有局限性的。这样的声音因为对教育的认识受学识、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处人际圈子的影响,或是一鳞半爪,或是以偏概全。因此,全民思考教育,从教育内部跳出来,“横看”“侧看”与“俯瞰”。再进行细细对比,这样才能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为追寻更好的教育而改变。也许这个过程需要很久很久,也许这个过程很难很难,但相信正向追寻与实践终会带我们从教育之困的“此岸”驶向困则思变、变中求进的“彼岸”。

重点班改名创新班,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教育顽疾如何困则思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