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分鐘版《從海底出擊》值得沉浸在深夜,談談二戰中卑微的真實

209分鐘版《從海底出擊》值得沉浸在深夜,談談二戰中卑微的真實


這是我所看過的最長的一部電影,而且還是導演剪輯的版本,如果是5小時無剪輯的版本,我想,還是值得去花一個晚上的時間,將自己代入到那個密閉幽暗的空間裡,在戰爭的殘酷和日常的瑣碎中,在略顯無聊的線性故事的敘述中,直面前所未有的靈魂衝擊和拷問。

無愧於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6項)、第39屆金像獎、第3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諸多榮譽,即使出自在二戰中身份敏感的德國導演之手,《從海底出擊》無論是從專業角度還是藝術角度,都在真實歷史的細節性還原中,沉甸甸地觸及著對戰爭與人性的反思,甚至也贏得了猶太人的掌聲。

《DAS BOOT》還有很多別的譯名,比如船、潛水艇、潛艇風暴、特殊任務、緊急下潛等,但都不如《從海底出擊》更被人所廣為接受。這個帶有動動作和想象的詞,本身也帶著一種莫名的情緒。作為一部,從潛水艇的題材方面去觸及二戰的電影,《從海底出擊》因為帶有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從而顯得悲愴了許多。

真實的戰爭,可能比電影本身更“平淡”,但一旦遭遇戰事就在生死之間

209分鐘版《從海底出擊》值得沉浸在深夜,談談二戰中卑微的真實

《從海底出擊》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這可能是影片最大的幸運。劇中的隨軍記者在二戰後將這次航海筆記整理成書出版,也更為直觀、客觀地為我們還原了海上戰場的一段真實。這樣的真實,代入的不僅僅是觸目驚心的細節,還有身處戰爭中之人的種種情緒。

從出海任務前的醜態畢露的狂歡,到戰爭任務中的無用功、危難和脫險,再到成功上岸後在享受榮譽的時候慘遭偷襲,無不一一呈現了戰爭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常。

比起,其他類型電影的豐富的場景變化,單一場景更考驗對觀眾的代入感和細節的真實,潛水艇裡狹窄、幽暗、密閉、擁擠、悶熱、潮溼、異味、逼仄、壓迫……似乎將整個戰爭帶給人類的窒息感都壓縮於此處。

即使被口若懸河的元首“洗腦”義無反顧地投入戰爭,艦長、隨軍記者、輪機長、領航員……這些“戰爭機器”也依然會有自己的思考。在海底航行時,元首極盡所能地嘲諷丘吉爾,但聽在潛艇兵的耳朵裡,卻與英國海軍的強悍形成強烈的反差。

該相信誰?病態雞血的元首,還是自己的判斷?

自己即將獻祭生命的戰鬥,意義何在?為一個個不可能的任務,還是爭取活下去?

209分鐘版《從海底出擊》值得沉浸在深夜,談談二戰中卑微的真實

另一種真實,呈現在潛水艇上,是發黴的食物、永遠汗流浹背的男人們、突然爆發的蝨子、潛艇兵們三餐中的咖啡和水果,尤其是那半個半個的酸檸檬,彷彿讓觀眾的味蕾也起了化學反應。

209分鐘版《從海底出擊》值得沉浸在深夜,談談二戰中卑微的真實

與食物有關的片段,還有U型潛水艇在執行橫穿直布羅陀海峽任務之前得到了充分的補給,大量的香蕉、麵包和各種蔬菜水果肉食充斥了整個潛水艇的過道,甚至堆滿了桌子讓領航員無法觀看海圖。這個香蕉出現地非常不合時宜,香蕉容易生蟲並不是船上食物的首選。

還有,就是輪機長在潛水艇陷入海底時,他人在酣睡時,他卻猛地開始啃橘子……他有著12次潛艇任務的經驗,在這一次的任務執行過程中已經奔潰“逃兵”過一次,他比常人對戰爭和危險有更敏感的直覺。

真實的潛艇,就是如此狹窄而幽閉,所有人都在高壓下掙扎著尋找意義

209分鐘版《從海底出擊》值得沉浸在深夜,談談二戰中卑微的真實

這樣的壓抑環境下,聲音的意義被無限放大,每個人都是頂著高壓在與世隔絕的潛水艇上為自己祈禱,什麼榮譽、功名,都寄託在這個由無數鋼鐵零件組成的龐然大物上,然而你並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遇上深水炸彈。

輪機長的刻畫尤為真實,因為他集矛盾於一身。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技術,使得他成為潛水艇上的靈魂,但正是因為如此,他在一個危險中表現出的奔潰,才如此地讓人尤其是艦長所不能理解和容忍——這將把所有人置於最危險的境地中去。

他的第六感,告訴他應該害怕、應該逃離,但是他的身份又逼迫著他。煎熬之中,他只能以更為拼命的工作以換取不上軍事法庭的承諾。本來,他是有一次機會上岸休假的,但“上級”不可理解的任務和不容拒絕的武斷,讓一切化為泡影。

但是為了報答艦長,他依然創造了奇蹟。280米的海底,超越潛水艇下沉的極限,在遭遇重創的前提下,他依然排除了主要故障,讓潛水艇重新發動起來。

其他所有人,都和他一樣,其實在戰爭中最應該的情緒就應該是害怕、厭惡。煎熬、逼迫、違揹人性……比比皆是,卻又無力反抗。

真實的人性,在戰爭中的被扭曲,唯有在和平年代才能被重新喚醒救贖

電影中的船長,曾下令用魚雷攻擊一艘商船,但在發現甲板上依然有人時,立刻大喊“6個小時了,為什麼他們的船不來就他們?”那一刻,有驚詫、愧疚和憤怒。但,他也選擇了無視向潛水艇游過來的落水者。

事實上,電影裡的這個艦長,在二戰後曾因攻擊漁船之罪而被定罪。出獄之後,他就開始積極地參與各種海洋遇難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來。這似乎就是在對自己戰爭中犯下錯的來進行彌補。戰爭中丟失的東西,尤其是人性中善良的部分,需要一一地找回來。

209分鐘版《從海底出擊》值得沉浸在深夜,談談二戰中卑微的真實

作為一部沒有上帝視野的代入感極強的潛水艇題材的戰爭篇,《從海底出擊》沒有說教、意識形態,只有身在海底的深深孤寂。即使,宏大的二戰席捲了全世界,但在哪波濤洶湧的海面下,在與全世界人民為敵的德國人中,也依然存在卑微卻高尚的靈魂。即使是立場問題,讓他們使用起罪惡的魚雷,但是,卑微的他們不過是戰爭的犧牲品、被納粹的同化物,個人的安危、自由意志並不為“上層”所關心。他們的依靠,只有那個冷冰冰又悶熱的潛水艇。所以,當偷襲來臨,大部分潛艇兵在岸上接受功勳時被炸死,唯有艦長在岸邊見證了U型的沉默,昏死了過去……一切皆不可信,潛水艇沉入海中,我已一無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