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长辈批评年轻人没教养。但很多年轻人则认为没有错,还不应上升到“没教养”的地步,最多算是“任性”。

那么,怎样才算“没教养”呢?这从三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首先,别人说话时不要插嘴,如果自己不同意,也要让别人说完,然后再找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情况,在开会时和酒场上最容易发生。

开会时,本来一个人正在讲着一件事,另一个人突然站起来,蛮横地打断他,说“你这样不对,听我的”云云。

这样的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管对方说得对还是错,只要和自己意见相悖,就要打断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不仅扰乱了会场秩序,也会让别人产生厌烦。

酒场上这样的事情更多,但大部分不是“意见不一”,而是“英雄所见略同”。

比如,别人正在说一件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足以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另外的人不是倾听,而是纷纷插嘴。这个说“对对对,那年我也这样做过……”这个说“可不是,遇到这样的事,我是这么解决的……”反正只要有人讲一件事,一定有别的人插嘴符合,截断别人的话头,唾沫星子乱喷地讲自己的事情。是不是他真的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无法证实,反正讲的和上一个差不多倒是真的。

洛克曾经说过:“插嘴和争辩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因为我们在知道人家将说什么之前就去答复人家,若不是鲁莽愚蠢,也是一种明白表示即对方的话他已经听腻了,不愿对方说下去。

因此,不论什么场合,不论别人说得是否正确,都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你的意见。任何情况下的插嘴,都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其次,不要总瞅着别人的小错。即使你也常犯,还觉得别人错了。

契科夫曾说过:“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这次我真的佩服老契了,说得太形象了。

当然,这和小时候吃饭,我们把饭粒掉在桌子上,父母让捡起来吃掉还不是一回事。那是大人在教育孩子,培养俭省节约的优秀品质。虽然桌子上很脏,吃了可能不卫生,但毕竟是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两者比较,还是利大于弊的。

契科夫说的“撒汤”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那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能装看不到就装看不到,不然,有可能令对方觉得不自在。

当然,小错和大错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也不用去较真,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因为很多人对于一件事是小还是大。不仅看法不一样,还能巧妙做到两个标准:自己做的,就是“存在就是真理”,别人做出来了,就是犯错。

因此,“

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这句话传达出的内涵,能理解了,并能做到,就是有教养的人。

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第三,有教养的人,不会让人在公众场合觉得难堪。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中说过:“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也是不会受到教育的,他们是没有教养的人,无论他受过什么样的教育。”

因此,教养和所受的教育程度没有关系,一个上过高等院校,并出国留过学的人,不一定比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有教养。

比如,总爱用咄咄逼人的态度和别人讲话的人,就是没教养。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就属此类人。他不仅专横跋扈,还对下级没有仁爱之心,最后落得被手下杀害的结局。

没有教养的人,总以为自己靠着“吼声”占了上风,其实,这样做既让人看不起,又让人生厌。此种态度,可能让本来很小的事情升级为大闹剧,损人又不利己。

对于这件事,三毛也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说:“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更能令人心折。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教养”的重要性,我们不妨用生活用品来比喻:教养之于男人,就是随时亮出的名片,之于女人就是最好的化妆品。

换句话说,你的教养诠释在你的脸上,别人很容易就能分辨。

那些认为自己“任性”不会给人留下印象的人,确实有点任性。因为“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伤害过谁,也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而是记住你对他的伤害(戴尔·卡耐基)。

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如此,你还敢做没有教养的事情吗?当你知道,偶尔的“任性”可能会抹去你以前所有的优点,你不觉得得不偿失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是却道出了“教养”的重要性:既展现了自己的优雅,又温暖了别人。

努力做个有教养的人吧,不要迟疑了,就从今天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