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火车:书,无非就是人说的话

书,只是别人说的话,仅此而已。

为什么有些人说的话,变成了书?

无非就是加点条理性,增加实用性(特别是方法论),把日常说话的内容变成可以阅读的文字。

文字功底深刻的,给说的话提亮增色,读起来自然朗朗上口,有滋有味。

譬如公文写作的“三段论”,“说三点”。用框架打造文字的逻辑,用三点提升阅读体验。

读书如同听别人讲话,就看读的是文字本身,还是读作者的思考模式。

有的书适合逐字逐句读,名人名言、警句名句最好不过了,在仪式感中收获自我感动。

有的书,适合跳着读,重点看作者的思维模式即可。

最近“量子”阅读法收割了不少家长的钱包,用意念快速翻书,不如训练短时间高度专注,用图形化处理文字。

速读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接收信息,但大脑短时记忆及工作记忆容量是很有限的。所以读取虽然速度提高了,但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跟不上也是没有多大效果。

一句话,尽信不如不信,只听一种话,最后会把自己玩死。

比较成熟的读书方法,在于随时可“放大”可“缩小”。

第一步,先快速通读一遍,不要恋战,不要卡壳,以能够读懂文字为基础,快速翻看一本书。

第二步,回头看,找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分论点,把脉络和思路理清楚。

第三步,围绕这些核心观点,找到例子、证据,增进理解。

于是,宏观层面理解了框架结构,微观层面掌握细节例子,注意力可随时放大缩小,获得多层次的理解认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学会灵活变换说话的方式,是必备生存技能之一。

人生在世,无非在于“合适”。在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找到合适的人。

能不能说上一句话,关键看能力。

有的人天生会说话爱说话,说着说着,把日子过成了诗。

有的人天生羞涩,只会说一种话,做一件事,把生活过成了一杯白水。

好好说话,说大家能听懂的话,说大家爱听的话,这不就是爆款文的套路吗?

城市套路深,农村难道没有套路?简单的很!

大道至简,最简单的话,蕴含着最深刻的哲理。

学会说话,往往是从说很多的话,再到说很少的话,最后又有新的很多话慢慢转变的。

正所谓“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

魔鬼在细节,要看大佬说了什么话,更要关注大佬没有说的话。

所以,高层次的读书,如同与作者进行一场高端对话,那些字里行间背后的精髓,跃然纸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你读的书还不够多,眼睛进沙子了。”

关于读书,朱光潜老先生说: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此外,读书要有中心,才有系统。用读书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字典“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

因此,带着问题读书,围绕中心读书,是最合适不过的。

就像编织一张知识的大网,读书越多,网就织得越密,体系就越完整,输出越有逻辑和条理。

如果找不到中心怎么办?

回答是:尊重规律,服从内心。就像灵感不可能随时涌现,找不到中心主题,何不尝试发散?

随手翻翻,字里行间,或许在无意识中,就会发现一些灵感和火花。

人最为放松的时候,解除了前额叶的限制,一些平日被限制的想法反倒会呼之欲出。

我们要做的,是忠实记录,开启极限记录模式,毫无保留地记录那一刻的想法。

就像打开音乐APP,随机播放歌单,有时就是无意的聆听,就会找到属于一个下午的欢乐时光。

陈火车:书,无非就是人说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