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CCTV-10

2019.10.29 22:47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雲南卷 祥雲篇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西南夷,設二十四個縣,祥雲地區為其中之一,名為“雲南縣”, 這就是最早叫“雲南”的地方。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明代,朝廷將雲南縣治所由雲南驛遷往今天的祥雲縣城。1918年,為了避免省縣同名,雲南縣遂更名為祥雲縣。

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祥雲縣出土的“大波那銅棺”,是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唯一一具保存完整的青銅時代的銅棺文物。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大波那銅棺長達2米,寬0.62米,頂高0.64米,重達257千克。兩側鑄滿雲雷蛇紋,首尾則描繪著二虎噬豬的畫面,四周布有鷹、燕等動物圖形,造型古樸,紋飾生動。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考古人員通過碳十四年代測定,認為大波那銅棺的鑄造年代在距今2425年前後的戰國時期。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大波那,古白族語中被譯為“大首領之地”。

藉助現代化鑽探技術,考古團隊在距大波那銅棺墓不遠的地方,先後共清理出25座墓葬,其中有6座大型墓葬,出土文物合計280多件。這次考古被評為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洱海衛城 古韻依然

雲南驛西北20多千米的祥城鎮上,坐落著祥雲歷史中的第二座城池。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這座明初修建的古城,曾是中央王朝衛戍雲南的戰略要地,它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洱海衛城。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洱海衛城建於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整座古城的建設,遵循明制,城門建有城樓,城樓為二層重簷式歇山頂木結構建築。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古城的中央區域,坐落著古老的鐘鼓樓,是四條城門主街的交匯點,也是這座古城的地標。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軍民一心 保家衛國

滇緬公路,是二戰期間中國戰區最重要的戰略生命線之一。1937年12月,為防日軍切斷中國的國際交通線,中國政府開始修築一條由昆明出發連接緬甸的交通大動脈。因戰事緊迫,全程將近1000千米的生命大通道必須要在一年之內完成施工。

1938年8月,經過雲南民眾長達九個月不間斷的施工,滇緬公路中國段全線貫通,其間祥雲縣出工119萬個。

抗日戰爭爆發後,祥雲民眾響應國家號召,投入大量的人力擴建、搶修雲南驛機場跑道,為空中抗戰做準備。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從1942年起,執行駝峰航線補給運輸任務的盟軍空軍,以及美國援華飛行大隊——飛虎隊陸續駐守雲南驛機場,執行抗戰任務,雲南驛機場也成為“駝峰航線”的重要中轉站。

抗戰時期的雲南驛,是中國飛行員的“搖籃”。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央航校內遷至雲南,在雲南驛成立了初級班,先後培訓三期學員約300人。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築夢祥雲 譜寫華章

“出彩工程”是祥雲人為脫貧攻堅打造的一個重要的文化項目。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祥雲的“出彩工程”通過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技能培訓,讓更多的民眾瞭解家鄉的璀璨文化,獲取更高品質的生活,實現“文化扶貧,非遺助推”。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經過多年努力,祥雲當地政府還建立起番茄、甜椒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產基地,祥雲還成為了全國最大的野生菌加工出口基地,大大促進了祥雲高原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2018年4月,“滇西國際物流港”專用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祥雲的高原特色農產品擁有了更便捷的運輸網絡,越來越多的人們可以品嚐到來自祥雲的綠色產品。

中國影像方誌|祥雲: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洱海衛城古韻依然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祥雲篇》

播出時間:10月29日 22:47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週上(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