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元代皇帝陵墓一座都未被发现过?

她她她被感情骗了丶


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为止,从未发现过一座,甚至一丁点相关的线索都找不到,这与蒙古部落的殡葬传统有非常的大的关系,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供参考。

一、蒙古实行秘葬制度

蒙古大汗,亦或者是元朝皇帝,都是实行秘葬的,简单来说就是秘密举行葬礼,进行安葬。秘葬制度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一是元朝皇帝安葬传统保密。元朝最高统治者的葬礼,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级别,汉族大臣是一律无法参与皇帝葬礼,而且严禁各种文字记载,不留一丝痕迹,直至今天,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礼有什么流程、仪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元朝疆域

二是元朝皇帝生前不修陵墓。中原王朝汉族皇帝喜欢大兴土木造皇陵,动辄几万、十几万民工修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等。现在都保存的比较好,被世人所熟知。而元朝皇帝不修陵墓的做法,就显得非常特别,好处就是直接减少了大量参与元朝皇帝安葬的人数,有效保证了皇帝安葬之地的保密。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现在能找到的,有元朝皇帝安葬记载的文字材料极少,如果这位叶大师说的是真的,那么元朝皇帝为了保证自己安息之地不被打扰,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二、漠北禁地真假之辨

据说,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和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后都要运回漠北禁地起辇谷安葬,但是却没有准确的地理位置。据现代考古研究,起辇谷是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正式称汗的地方,对蒙古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既是秘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整个漠北地区广袤,上千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至,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埋葬在这些地方,的确是难以被发现。后来的元朝皇帝也可能会葬在其他地方,虚虚实实,难辨真假。

因此,元代皇帝陵墓未被发现,乃是安葬制度和习俗使然。也许将来哪一天,元代皇帝陵墓会再现世间,向世人揭开这未解之谜。

欢迎各位看官,关注、点赞、评论交流!


文史馆执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同蒙古人的丧葬风俗是有关系的。

在草原上的时候,蒙古人无论贵贱,大体是这几种丧葬。

第一,天葬。

天葬很简单,就是将尸体的衣服去处以后,丢弃在草原上,由野兽吃掉,只留下白骨。

具体的方法是: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

这种方式在汉人看来不可取,等于暴尸荒野,但民族习惯不同。

这种丧葬方式最简单。

然而,随着后期蒙古人口猛增,草原的草场不足。而天葬的这批草场原则上不能放牧,所以天葬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二,火葬。

火葬也不是蒙古人的传统,是后来才传来的。

火葬同汉人的大同小异,就是一把火烧成骨灰。之后骨灰或者带走,或者埋掉。

第三,土葬。

蒙古人的土葬和汉人有很大不同。

即便是贵族,一般只是用一口棺木甚至直接用布一裹,然后在草原上挖坑后埋掉。

这个坑一般会挖的比较深,但埋掉尸体以后并不像汉人一样要堆坟包,更不要立碑。

甚至为了防止被认出,还会用马匹将高出周边的泥土踩平。

等到草长出来以后,即便当时埋尸体的人也不可能认出来。

蒙古皇帝的安葬方式,基本就是这种了。

这种安葬,你到哪里找去?没法找。

况且,蒙古人不讲究陪葬品,最多放一些马鞭、马鞍、弓箭之内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

这些东西不值钱,自然也没有人会花费大力气去盗挖。


传说,成吉思汗死后,也是用一口普通的棺木深埋在地下,根本没有陪葬品。

随后,蒙古骑兵们纵马在附近地上乱跑,将坟墓的痕迹彻底毁掉。

第二年草原到处都长了草,成吉思汗的后人回到这里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坟墓所在地了。

在浩罕的草原上,谁也不能发现一块没有什么标记的坟墓。


萨沙


这是因为,蒙古族即使是皇帝,在墓葬方面也遵循着蒙古族自己的一套丧葬体系。

具体说来,蒙古人的葬礼包括天葬和土葬,但即使是土葬,也和汉人的土葬方式有明显区别。


首先说说天葬,就是将死者的衣物都去掉放在马车上,让马拉着在草原狂跑,到了哪里尸体颠簸在地上,就可以收工了,尸体被草原上的野兽争相吃掉。

七天后,还要派人去尸体所在的地方看看,如果尸体被吃干净了,那么说明天葬成功了;但如果尸体还在,则被视为不吉利,需要喇嘛来超度灵魂。

看着都有点血次呼啦的,所以收到汉化影响后,蒙古皇帝也开始实行土葬了,例如成吉思汗死后,便是土葬。


但和汉族土葬不一样的是,草原广阔,选址依旧是随机性很高,找个地方就把皇帝埋了,不起坟,不仅不起,还让万马奔腾,踏成平地,撒上草籽,下几场雨,人是找不到埋葬地的。

事先准备一匹刚刚产下幼崽的母马,在埋葬皇帝的地方将幼崽杀死。

此后几年,想要祭祀皇帝,就必须让这母马引路,到达下葬处时,母马因思念幼崽落泪,人们就在这里祭祀。

等母马有一天去世,那就再也不可能找到皇帝的下葬处了,与大草原彻底融为了一体。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最注重自己的葬身之地了,就算死了,也会葬得风风光光的,就像秦始皇的墓园那么壮观一样,可是,世人就要提出疑问了,古代的皇帝都那么重视自己的陵墓,那为何元代的皇帝陵墓至今却一座都未被发现过呢?这让我们很是奇怪,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分析吧。

其一:大家都知道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少数民族:蒙族,蒙古大汗,他们都是实行秘葬的,简单的来说就是秘密地举行葬礼,进行安葬。“元帝葬草原,不留标记。葬后驻军,待草场成茂始撤。去时取母驼及其子,杀子留母。祭时众随母驼所游止。至母驼老死,其地则泯然。”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蒙古大汗的埋葬方式是讲究的是深埋,而且还地上不封不土,元代皇帝他们死后入葬的地方都在蒙古然后夷为平地,所以,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过元代帝王陵墓。

其二:元朝皇帝的安葬传统保密,不对任何外界有所透露,也没有任何历史的相关记载,并且还是元朝最高统治者的葬礼,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级别,汉族大臣是一律无法参与皇帝葬礼的,而且还严禁各种文字记载,不能留一丝痕迹,直至今天,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礼有什么流程、仪式,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其三:这个原因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又同时是比较合理的一个理由,元代(1271年-1368年),现在早已经是二十世纪了,这样想想的话,从元代到现在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十年、百年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元代帝王的陵墓早已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地质的变迁与地形的变化,可能早就已经使得元代帝王的陵墓深陷于地下,几米,几十米,甚至于几百米,现在我们寻找可能才掘地三尺,这样又怎能找的出那所谓的陵墓,又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陵墓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雨的冲刷,还可以按照地理学说里面提到的,大量的人类活动会影响所谓的自然环境与生态,陵墓可能早已经从刚开始的豪华变成衰败又直接到最后的消亡了吧。

可能,元代的皇帝只是不想让我们发现他们的陵墓而已,他们只是想好好的安静的歇息了吧,这也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了。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历代的帝王为了让自己死后能够不被打扰,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自己的陵墓,他们在自己陵墓内部灌注水银,设置弓弩之类的机关,甚至在墓碑上写下恶毒的咒语。

虽然帝王们做足了准备,但是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封建王朝是能够恒久存在的,一旦王朝覆灭之后,帝王陵墓最终也会迎接它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客人—“盗墓贼”。

元朝皇陵一直是个谜

但是,对于神出鬼没的摸金校尉来说,有一个朝代的陵墓直到现在都不曾被发现过,那就是元朝的皇帝陵墓。

迄今为止,没有人真正的发现过哪怕一座元朝皇帝的陵墓,这不禁令人疑惑,元朝皇帝的陵墓是否存在?

但我们通过《元史》以及其他典籍的记录还是可以发现,元朝皇帝的陵墓自成吉思汗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只不过他们选择和建设陵墓的方式与传统的中原王朝有着极为特殊的方式。

原来,元朝由于自成吉思汗以来,征服了亚欧大陆无数国家,屠杀与灭国是家常便饭,但这也为他们树立了无数的敌人,哪怕这些敌人暂时无法威胁元朝,但是正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第一种办法:万马踏平

所以为了防止元朝的敌人来盗墓,元朝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就是采取“万马踏平”的方式来掩盖陵墓的真正所在,这本身就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代代相传的一种传统的君王墓葬风俗。

由于采用这种墓葬形式,陵墓不露丝毫痕迹,不知情的人,根本无法辨别皇陵的所在,所以防盗系数极高。

明朝墓葬文化爱好者叶子奇,曾经对元朝帝王墓葬文化进行过极为深入的研究,在他所撰写的《草木子》中元朝墓葬风俗有这样的记载:

“元朝皇帝死亡后,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我们可以看到,在叶子奇的《草木子》中,明确的记载了元朝通过这种墓葬形式埋葬帝王,一旦陵墓标记不复存在或者识墓之人死亡,后人面对茫茫的草原,想要重新找到无异于难于登天。而今天之所以我们一直无法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就源于此。

第二种办法:天葬

另外,元朝皇帝陵墓可能还有着第二种防盗措施,那就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所流行的“天葬”,也就是通过牛的自由行走来决定陵墓的选址。

由于蒙古人信奉长生天,所以他们也相信长生天会给予他们最好的归宿。

这种天葬的方式,一般是在帝王死后用好的缎子,将尸体包裹好放在牛车上,任凭牛自由奔跑,牛车在草原上颠簸的过程中,尸体会随机的掉下来,而掉下的这个地方就是选好的葬身之所。

由于这种选墓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能够有效的防止陵墓被他人猜到。但是这种墓葬方式被元朝皇帝采用的可能性并不高,毕竟帝王们历来注重陵墓的选址,而且也大概不愿自己死后用牧民的方式来选择墓葬之地,更可况还要摔到地上,想想都疼。

第三种办法:火葬

第三种可能的办法,其实也是最为简单的方式,那就是采用火葬。这种方式就简单得多了,只需要一把火就能解决,完事之后连陵墓都省了,当然这种可能也极小。

结语

但其实,不管采用以上的哪种方式,对元朝皇帝来说只有一种人能够保密,那就是死人,所以每次埋葬完帝王之后,唯一能够知道皇陵地址的人不久就会因为各种原因死去,而他们所知道的皇陵秘密自然就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探知。这才是元朝皇陵至今一直未能找到一座的真正原因所在。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元朝的皇帝们从不修陵。《说文解字》:“陵,大阜也”、“墓,丘也”——说白了,就是要平地起坟。但是,丧葬制往往是一个文明中最保守的部分。一个民族不管收到外来文明的影响有多深,作为人生中最后的一次“社会活动”,葬礼往往都是极具有本民族特色。

作为蒙古人的历代大元朝皇帝也是如此,他们的身后之事完全按照是按照蒙古的习俗进行下去。据《元史》第七十七卷《祭祀志》记载:

元帝驾崩之后,就以香楠木削一个死者身材大小相仿的人形棺材。装裹衣用貂皮帽子、貂皮袄;但是靴子、袜子、腰带、荷包等物都用绒面皮。随葬品有一对金水瓶,酒杯、碗、碟、勺、筷子各一件。(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筋各一)

大殮之后,用四条金箍把香楠木棺材箍起来。在将棺材装上灵车之前,每天都要供奉号称能让蒙古人“见了不要命”的美食——羊肉。最有蒙古特色的仪式是在停陵期间,每天都要三次由一位萨满太太穿着新衣服,骑着马,牵着一匹鞍辔以黄金装饰,披着当时最高级的布料“纳失失”——也就是织金锦缎的骏马,从先帝的陵前经过。这种仪式是由萨满太太担任先帝英灵的向导,让这匹“金灵马”驮着先帝的英灵回到长生天那里。灵车用白毡子做车棚,但是车棚上的帘子和棺材上盖着的被子都要用“纳失失”裁剪而成。(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之后灵车“由建德门出,次近郊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其后,护送棺木回草原的,均为蒙古臣僚勋戚,外人不能靠近。

等到了下葬之处,把挖开的土块都编上号,按顺序排列好放到一边。棺材放入穴中之后再按照土块的顺序回填,剩下的土则被拉到远处。之后前来送葬的官员在五里外居住,每天都要给先帝烧饭上供。待三年之后回京师述职而此时先帝葬于何处就已经无法辨认了。



蒙古的萨满教神职人员和祭祀仪式。

看见了没有?既没有传说中下葬之后的万名骑士践踏,也没有当着骆驼妈妈杀死孩子,之后在再以骆驼妈妈的哀鸣来确认下葬之处。因为,从常识可知,要想保证先帝的龙蜕不受惊扰,那知情者就越少越好,拉上一万多怯薛军骑马踩一通纯属此地无银三百两。至于当做骆驼妈妈面杀死小骆驼的谣传不仅残忍阴暗,而且完全是异想天开——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过骆驼的记忆力有多好。

再说说大元朝皇帝的归葬之处——起辇谷。注意,所有的大元朝皇帝从元太祖到元庚申君,都是以此为尘寰之中的最后归宿的。

从元太祖到元顺帝庚申君共传八世十五帝。之后就是北元偏安的“群王时代”。


据《秘史》记载,元太祖统一蒙古之后,在“古连勒古”之野建立了自己的“斡儿朵”,成为了所有“苍狼白鹿之后”的君王,于是以为此处乃“幼鹿生长之处,百灵孵育之所,古国中兴之地,也应该是我将来的安息之乡”于是决定以这里为郁郁佳城。而 “古连勒古”也就是后来文献中记载的起辇谷。但起辇谷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以来无人知晓。到目前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起辇谷大概位于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不过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北七百里处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一座古墓葬遗址。这处遗址有类似“风水墙”的建筑,周长有六七里,颇具帝陵规模。但当地人却从不知道此处有什么“帝陵”。所以,安葬着十几位大元朝皇帝的的起辇谷究竟在什么地方仍旧是一个谜。

位于内蒙古的元太祖陵是一座灵庙,也就是纪念堂。这里的白马是元太祖坐骑的后裔,可以说是活着的神灵。


陳大舍


这与蒙古族丧葬文化和丧葬习俗大有关系。

翻来历史来看,众多的帝王墓除了寥寥无几的陵墓之外,大多已经被盗掘。但是唯一一个朝代的帝王陵墓却是例外,那就是元朝帝王陵,迄今为止元朝一座帝王陵也没有发现,这并不意味着元代帝王没有陵墓,相反,有可能陪葬品数目比汉墓要多的多。既然有陵墓,为何找不到呢?


经分析有几个因素。

  • 第一,蒙古人独特的丧葬习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早期无固定居所,因而丧葬习俗以简单为主。即便是皇族,也不会大肆营建陵墓。地面上也不会留下坟冢,不会留有功德牌楼,墓碑之类。而且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下葬结束之后,还会“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让人无法看出坟冢所在之处。
  • 第二,为了防止盗墓,实行密葬。蒙古人对死后事看的比汉人更重,因为在他们看来,坟冢一旦被挖掘,灵魂将难以超生,所以历代元朝帝王都是沿用的密葬制度。元朝皇帝驾崩后,一般都要宣称送往漠北下葬,其实据说实际埋葬地早已提前安排好,皇帝死后真身埋葬在生前选定的风水宝地,而替身则下葬在漠北。而且负责埋葬皇帝的都是死士,下葬结束后他们会另找地方自杀,从而更是无人知晓。再加上史书上记载一番,让盗墓贼们真假难辨,无处下手。

  • 第三,传说中马背上可移动的陵墓。传说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马背上的陵寝,到处移动,难觅其踪,所以找不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陵墓。这种说法也有一定证据!现在成吉思汗陵号称“八白室”,本意是八座白色的帐篷,是蒙古人为成吉思汗修建的马背上的陵寝,这很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个只是衣冠冢而已,所以我们也不能确定到底成吉思汗遗骸曾经在不在这里。

  • 第四,蒙古地广人稀,地质结构复杂。蒙古有沙漠,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高耸入云的大山,整个蒙古地区有二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才有2700万的人口,在这种环境下,发现一座墓跟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我想这才是造成元代古墓能保持到现在不为人所知的最重要原因吧!

记录的不完整甚至元朝统治者刻意的编造一些假记录,使元帝陵始终被蒙上一层面纱,再加上丧葬习俗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我们更难接近真相。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一天元陵会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合适的地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望风瑟瑟


这个理由很简单啊,因为元代的皇帝们从不修皇陵,也没有地面建筑,且经年累月早已消失不见。

元朝的皇帝在崩逝后,都会秘密安葬在蒙古草原里,他们会先将元朝皇帝的遗体放置在掏空的楠树中,陪葬品只有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筋各一。可以说这是历朝历代皇帝陪葬品中最为简谱的。

在下葬后,他们会将表面的土壤反复掩盖,并将多余出来的土壤移至其它地方,且送葬的官员仅有三个,他们会守在元朝皇帝附近五里开外的地方,为先帝烧饭祭祀三年,三年后回京,这个时候基本已经认不出皇帝埋在哪里了。并且他们不能透露出埋葬的地点,所以这点在史书上也不会有任何的记载。

加之楠木也是会腐烂的,到如今经过的六百余年的时间,估计什么也不剩下了,如果说真的要找元朝皇帝的陵墓,那么现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蒙古草原拿着探测器先找到这些皇帝们陪葬的黄金。

但也如我前文所说的,经历了数百年的雨水的冲刷、土脉推移等等原因,黄金会随着时间,在楠木腐朽之后一点点的下沉和移动位置。就算真的找到这些陪葬的黄金,其实那里已经不是准确的元朝皇帝陵墓的原本位置了。

更何况蒙古草原那么大,又怎么可能拿着探测仪一点点的寻找呢?

综合以上所说的,元朝皇帝不修陵、棺椁的腐朽、陪葬黄金等物件的下沉与移动,要想找到元朝皇帝的陵墓是何等的艰难。拿着一个探测仪在蒙古草原一点点的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


像素说历史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为止,从未发现过一座,甚至一丁点相关的线索都找不到,这与蒙古部落的殡葬传统有非常的大的关系,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供参考。

一、蒙古实行秘葬制度

蒙古大汗,亦或者是元朝皇帝,都是实行秘葬的,简单来说就是秘密举行葬礼,进行安葬。秘葬制度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一是元朝皇帝安葬传统保密。元朝最高统治者的葬礼,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级别,汉族大臣是一律无法参与皇帝葬礼,而且严禁各种文字记载,不留一丝痕迹,直至今天,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礼有什么流程、仪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元朝疆域

二是元朝皇帝生前不修陵墓。中原王朝汉族皇帝喜欢大兴土木造皇陵,动辄几万、十几万民工修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等。现在都保存的比较好,被世人所熟知。而元朝皇帝不修陵墓的做法,就显得非常特别,好处就是直接减少了大量参与元朝皇帝安葬的人数,有效保证了皇帝安葬之地的保密。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现在能找到的,有元朝皇帝安葬记载的文字材料极少,如果这位叶大师说的是真的,那么元朝皇帝为了保证自己安息之地不被打扰,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二、漠北禁地真假之辨

据说,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和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后都要运回漠北禁地起辇谷安葬,但是却没有准确的地理位置。据现代考古研究,起辇谷是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正式称汗的地方,对蒙古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既是秘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整个漠北地区广袤,上千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至,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埋葬在这些地方,的确是难以被发现。后来的元朝皇帝也可能会葬在其他地方,虚虚实实,难辨真假。

因此,元代皇帝陵墓未被发现,乃是安葬制度和习俗使然。也许将来哪一天,元代皇帝陵墓会再现世间,向世人揭开这未解之谜。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元代皇帝墓不被发现的主要原因与蒙古族的丧葬方式和习俗有关。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死在宁夏,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根据祖传风俗,在地表挖深坑埋葬。因为成吉思汗临死遗言是要求秘密发丧,以免发生内斗夺权,让邻国趁乱讨伐。所以他遗言要求路途中凡是看到者都被处死。根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诸将奏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在树之下。

1294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去世,享年79岁。忽必烈死后士兵把一颗古树掏空,把忽必烈的尸体放进里面,葬在秘密建造的陵墓中。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元朝皇帝下葬仪式特别,用两片啰木分别凿空了中间,把凿空的啰木合起来,就像一个和人体大小的管子,这个类似“管子”的东西就作为棺材, 把皇帝的遗体放进去,用黄金固定三圈,最后再加上髹漆。工匠们草原上掘深沟一道埋葬,然后用大量的骑兵踏平坟墓周围的土地,然后再派大约一千个骑兵搭起帐篷守墓一年,等到明年新的牧草重生,草地与其它地方的牧草无疑之时,便是骑兵的离开之日,他们离开之前在母骆驼面前杀一只小骆驼,母骆驼悲愤哀鸣,它会记住幼驼的被害之处。所有知情人包括所有工匠和士兵都会被全部处死。来年死者的后裔来祭拜时就会带着母驼来寻找墓地,母驼驻足仰天哀鸣之处便是墓葬之处。但是数年后母骆驼死亡,再也不会有人知道墓葬的确切地点了。



7

“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为什么忽必烈对下葬如此保密慎重?原来忽必烈灭掉了宋朝之后,在元朝西夏藏传佛教高僧兼摸金校尉杨琏真珈的建议下,他支持这个僧人大肆挖掘宋代陵墓,守陵人无奈大哭而去。南宋诸皇帝、皇后陵寝、公侯卿相坟墓被盗达一百余座,帝王和皇室贵族的尸骨被扔在杂草丛中,盗来的陪葬品数目惊人,最后更让人震撼的是他竟挖出宋理宗的头骨做成酒杯,进献给忽必烈,放到元朝宫殿里(后来朱元璋打败元朝,宋理宗的头骨才被归位下葬。)所以忽必烈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百年以后墓葬的问题。为了保密他的葬礼十分简朴,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任何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不起坟头,不造明楼,不浪费耕地,又安全保密,看起来极其简单。几年后连其子孙都找不到他们的葬身之地,更何况其他人?

此后的皇帝更是把墓葬的保密工作做到极致。所以他们的墓葬地址成了千古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