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十個月,這場價值135億的收購案終於塵埃落定


歷時十個月,這場價值135億的收購案終於塵埃落定

券商行業又一天價收購案敲定!

繼國泰君安(601211.SH)收購上海證券有限公司、中金公司(03908.HK)收購中投證券投資有限公司、方正證券(601901.SH)併購中國民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宏源證券(000562.SZ)與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合併之後,中信證券(600030.SH)收購廣州證券也終於塵埃落定。

而此前業內卻對這起收購案並不看好。

2004年開始,中信證券已經陸續收購了萬通證券(現名為“中信證券(山東)”)、金通證券(現名為“中信證券(浙江)”)、里昂證券等,其在收購擴張方面可謂經驗豐富。

1

最後一道“關卡”

相關公告顯示,10月30日中國證監會(以下簡稱“證監會”)通過了中信證券發行股份收購廣州證券事項。這意味著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事項通過最後一道“關卡”。

收購方案披露,中信證券將通過向越秀金控和金控有限發行股票的方式購買廣州證券(剝離廣州期貨和金鷹基金後)100%股權。擬以16.97元/股的價格發行7.93億股,收購完成後,

越秀金控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中信證券6.14%股份,成為中信證券第二大股東。

歷時十個月,這場價值135億的收購案終於塵埃落定

據小券瞭解,此前業界對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事項並不看好,甚至認為本次併購案獲得證監會通過的幾率不大。原因為何?

首先從中信證券發出收購廣州證券的公告說起。

2019年1月9日,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不超過134.6億元的交易價格向越秀金控及其全資子公司金控有限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本次股權收購中,中信證券分別向越秀金控購買其持有的廣州證券32.765%股權,向金控有限購買其所持廣州證券67.235%股權。

歷時十個月,這場價值135億的收購案終於塵埃落定

而是否滿足“一參一控”原則,成為業內爭議的焦點,證監會也曾要求中信證券對此做出解釋。

中信證券在回覆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完成之前,廣州證券擬將其所持有的廣州期貨99.03%股權以及金鷹基金24.01%股權剝離給越秀金控及/或其關聯方。本次交易以廣州證券資產剝離為前提,若廣州證券資產剝離交易未獲得監管機構批准或核准,則本次交易將不予實施。

換句話說,在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事項中,中信證券只收購廣州證券的證券業務,期貨、基金等業務均被剝離。

2

一手買入,一手賣出

一邊做加法的同時,中信證券也在一邊做著減法。

今年6月25日,中信建投(601066.SH)發公告稱,公司第四大股東中信證券出於自身經營需要,將出售持有的中信建投全部股權,共4.27億股,佔總股本的5.58%。

這份“分手”公告,

直接導致中信建投兩天之內市值蒸發300億。

截至目前,中信證券累計減持數量僅佔其所持中信建投股票總數的十分之一,減持金額約為8.09億元,但仍是中信建投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02%。

當時,不少業內人士就認為,中信證券“清倉”中信建投的決定,一方面是因為中信建投估值過高,且AH溢價率高達百分之四百左右;另一方面,也是想借著中信建投高位減持,收回子彈,好繼續佈下一局,而年初就立下的收購廣州證券一事或和其有關。

其實,廣州證券無論是業績還是名氣,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中信建投好,甚至一度出現虧損。中信證券究竟為何“棄中信收廣州”?

3

這筆“買賣”打的什麼算盤?

中信證券能穩坐業內龍頭位子,離不開當年的“買買買”戰略。

從2004年開始,中信證券就陸續將萬通證券、金通證券、里昂證券、華夏基金等收入麾下,擴張速度肉眼可見。此次出手,自然也是看中了廣州證券身上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

中信證券的龍頭地位雖然很難撼動,但近來也出現一些裂縫。

歷時十個月,這場價值135億的收購案終於塵埃落定

中信證券的主營業務之一經紀業務原本是妥妥的行業第一,但近來卻被搭上互聯網金融列車的華泰證券給超了;其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則位列另一巨頭券商國泰君安後面。

兩大業務被超越,這對追求完美的人來說自然感覺不舒服。

歷時十個月,這場價值135億的收購案終於塵埃落定

再加上券商轉型潮,開放合資券商的外資持股比例等,行業競爭加劇,馬太效應更為明顯。2012年-2018年,營收排名前十的證券公司佔行業總收入的比重由51.8%提升至64.85%。

如此環境下,中信證券不可能沒有行動。

在金融行業,廣東地區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前段時間,新三板掛牌券商聯訊證券(830899.OC)也易主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試圖深度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深化自己在廣東的地位。

中信證券在廣東地區的優勢卻並不明顯,廣州證券恰好完美彌補中信證券在廣東地區的空缺。

據廣州證券官網介紹,廣州證券在全國設立了135個證券營業部,分支機構數量達到了170家。有媒體統計,廣州證券在華南地區共有營業部42家,2018年前半年收入貢獻佔比達90%,在廣州的優勢尤為明顯。

此收購案對中信證券的影響顯而易見,但要想實現1+1>2的效果,還要看二者後期的磨合,畢竟“水土不服”的事情在業內也不少。此前,中信收購華夏基金就引起一波核心高管離職潮。

你怎麼看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中信證券的“王者”地位還能有人挑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