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飯吃,津巴布韋人正想辦法絕地求生

聯合國表示,由於厄爾尼諾引發的乾旱和持續的經濟崩潰,津巴布韋的糧食狀況正轉為緊急狀態。

從“食物籃”變成了“廢物籃”

今年,在厄爾尼諾災難性乾旱和伊代颶風之後,估計約有550萬人面臨飢餓風險,國際機構發佈了危機和緊急警報。這個季節是災難性的——全國只生產了776635噸玉米,比五年平均產量低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糧食問題比數字所顯示的要複雜得多。

沒飯吃,津巴布韋人正想辦法絕地求生

自從2000年津巴布韋進行土地改革以來,關於糧食安全後果的辯論一直在激烈進行。在過去19年中,玉米的總產量肯定下降了,進口更加頻繁了。不過,自土地改革以來,也產生過盈餘。 例如,2017年,農作物大豐收。其中一部分被儲存起來,用於維持人們的生活。厄爾尼諾事件導致的津巴布韋食物短缺也引發了更多進口的需求。

農業和食品

  • 土地改革地區的作物產量高於公有土地。 更大的土地面積允許新的定居者生產、投資和積累。
  • 土地改革地區與貧窮的農村和城市地區之間有大量隱藏的糧食流動,如農民為親屬提供食物,或非正式地出售糧食。
  • 在安置區,小規模農民主導灌溉有了顯著增長。 這通常是不被承認的,因為生產發生在不同的小塊土地上,經常是由沒有獨立房屋的年輕人耕種。
  • 在貿易商網絡(通常是女性)的幫助下,跨地區和跨國界的糧食貿易意義重大,但沒有記錄在案。
  • 土地改革後的市場網絡是複雜和非正式的,以新的方式將生產者與貿易商和小城市中心聯繫起來。 在正規渠道之外,食物在系統中的數量和流動是難以追蹤的。
沒飯吃,津巴布韋人正想辦法絕地求生

獲取食物: 複雜的關係

糧食安全問題不僅關係到生產,還關係到獲取途徑。 這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出售時的資產價值、在市場上買賣物品的便利程度、受貨幣波動和通貨膨脹影響的現金價值、當地和跨境貿易機會以及涉及交換的所有社會、體制和文化因素。

當這些方面發生變化時,糧食安全也會發生變化。 對於某些群體來說尤其如此。茲維沙瓦內地區為例。 在茲維沙瓦內的公共區域,這個季節實際上沒有生產。 有些人如果能接觸到溼地就能生產到一點糧食,還有一些人有商店。 但與30年前相比,現在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儲存量少的玉米上,而不是可以保存多年的小粒玉米。

糧食生產如此慘淡,那麼人們是如何生存的呢?

有些人在附近的安置區尋求計件工作; 有些人開始季節性淘金; 有些人移徙到城鎮或更遠的地方; 有些人通過匯款得到親屬的幫助; 還有些人接受非政府組織的現金轉移或食物分發。

沒飯吃,津巴布韋人正想辦法絕地求生

人們只能用少量的現金購買食物。 在商店裡可以買到食物,但是很貴。 因此出現了一種生機勃勃的貿易,用玉米穀物交換糖或其他產品。 尤其是那些來自土地改革地區的人們正在出售他們的剩餘土地。 許多人的親戚得到了土地,有些人到那裡去取食物,但也有一些婦女商人來到社區賣東西。

經濟崩潰正在造成人道主義危機

隨著津巴布韋經濟繼續惡化,通貨膨脹迅速上升,平行貨幣匯率和服務供應不斷下降,無論是電力、燃料還是水,市場交換和貿易的挑戰變得更加嚴峻。因為價格波動很大而且,實物貨幣和電子貨幣的價值也存在差異,所以易貨貿易在津巴布韋更為常見。

基礎設施崩潰也會對生產產生影響。 燃料價格的上漲使得運輸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而且灌溉泵的運行成本也很高。 政府採取的極端措施往往使事情變得更糟。

現在廢除的法令規定國家必須把所有糧食提供給國家糧食銷售委員會,這破壞了重要的非正式貿易。 與此同時,臭名昭著的“命令式農業”補貼計劃向一些區域提供支持,同時將另一些區域排除在政府提供的種子、化肥、燃料或設備的優惠貸款對象之外。

經濟和基礎設施的崩潰威脅著津巴布韋的糧食安全。 即使這個季節雨量充沛,危機也將持續下去。 今年農民將減少種植、生產和銷售。 雖然目標地區和人口群體肯定需要糧食進口,但這可能不是最大的挑戰。

穩定津巴布韋的經濟是當務之急,因為經濟混亂正在造成人道主義危機。

圖/網絡

【DAILY MEDIA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