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新能源汽車的“危”與“機”

對所有汽車企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機遇無處不在;同時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挑戰前所未有。

經歷了過去十多年的發展培育,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了快速發展,2018年全年銷量超過百萬達到125.6萬輛,佔據世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近兩年頻發的故障問題又將這一市場推到了輿論風口,光鮮的數據背後暗藏危機。

在日前舉辦的2019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SAECCE)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直言:“無論是理論上、技術上、政策上還是環境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面臨著多重挑戰。”

首先,最為突出的當屬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效率及成本問題;其次,在推動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保障基礎設施領域的研發和匹配;再次,怎樣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特別是高端測試與檢測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成為一大難題;另外,在智能網聯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如何構築起車路網的互聯體系等都是汽車工程師和汽車科技開發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企業的思考與實踐

面對上述問題,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談民強向業界分享了東風汽車在電動化領域的實踐和思考。


把脈新能源汽車的“危”與“機”


據其介紹,東風汽車以“五化”支撐企業的戰略轉型,並在十三五期間發佈了“583”產品戰略框架和目標體系,通過對五大核心資源的掌控、八項關鍵技術的開發以及三種商業模型的創新來強化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把脈新能源汽車的“危”與“機”


在產品開發當中,東風汽車引入了平臺化開發理念,採用了經濟型、中端純電動平臺來覆蓋A、B區格,滿足經濟性車型開發;中高端電動化專用平臺則聚力打造共用純電動平臺、高端多動力平臺,聚焦高品質、高性能市場;對於單一平臺車型,通過構建模塊化的平臺體系,調整軸距、合理規劃底盤承載能力、共用專用發動機、電池包、電驅動總成等實現平臺轎車、SUV、MPV多種車型的覆蓋。


把脈新能源汽車的“危”與“機”


對於燃料電池系統的開發,東風汽車將分兩個階段實現不同功率燃料電池系統的開發,低功率燃料電池經過4代迭代實現商業化;二階段中、高功率氫燃料電池系統經過3代迭代,掌控氫燃料電池電堆核心技術實現商業化。東風汽車已經開始建設以氫燃料電池為主的2號園區,包括研發、試驗、檢測等,目前第一個自主研發50千瓦的低功率電堆已經產出。

談民強總結到,電動化趨勢已不可逆轉,在技術路線上,東風汽車將繼續開發EV /PHEV/FCV等新能源技術以及48V等節能技術,同時將繼續圍繞電池、電機、電控開展集成化、一體化、系列化的設計,增強電動化車型的商品化應用。

“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以及不斷升級的產品需求,我們需要更有前瞻性的想法、技術和方案來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嶽春陽如是表示。


把脈新能源汽車的“危”與“機”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企業之一,埃克森美孚正在致力於為新能源汽車實現輕量化、耐久性、提高能效以及提高安全性這四個目標而努力。

以流體為例,潤滑油和潤滑脂對車輛零部件保護,必須能實現電氣性能和熱管理的平衡,優化後的多功能流體方案,需要滿足多種應用場景,不僅能夠適配不同設備的規格要求,還要能夠整合現有的流體。

同時,里程焦慮是消費者與產業界共同關心的問題,能效優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將幫助廠商在市場當中佔取先機,為了實現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除了流體技術,還要縱觀新能源車上所有相關材料的合理應用。嶽春陽坦言,“未來交通出行,機遇將與挑戰並存,我們認為致勝關鍵是以更為開放的形態合作共贏。“

產業協同創新 緊密互動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於市場深度調整期和技術變革期,兩期疊加,使汽車產業進入了百年不遇的大變革時代,汽車的產品功能重新定義,產業結構加速重構,使用模式深度變革。

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所言,“對所有汽車企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機遇無處不在;同時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挑戰前所未有。” 為此,其強調到,“跨界融合、協同創新”是汽車企業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

那麼,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如何協同創新共促產業發展?

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主任兼總經理原誠寅表示,協同創新就是將企業、學校、個人以及資本這四個要素形成緊密的互動。企業帶動經濟發展,招來更出色的工程師;學校為社會和企業培養人才,資本的介入則幫助前三者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即我們所說的增值賦能循環。而事實上,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而言,除了企業、學校、人、資本以外,還可以借鑑政府的力量。

“過去十年,政府補貼和政策導向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協同和推動作用,但是整個產業創新能力建設一定要有一個核心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協同機制,即各個環節要做好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不是所有事情,這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非常關鍵。”

原誠寅強調到,學校要集中力量做好基礎研究,產業夥伴要把心思放在產品和產業化能力建設上,政府在政策引導上提供支持,資本則關注如何在短的窗口期內通過資本槓桿加速推動企業集中更多的精力提升技術能力,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緊密的、互相放大、配合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唯有如此,中國智能新能源汽車才會迎來更好地發展機遇,只有產業發展了,大家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