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15870856381


名字是一个人重要的称呼,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数是两个字和三个字居多,当然也有四个字的名字,但居于少数。《三国演义》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一本小说,相信大多数都读过它,就算没有读过,肯定也知道里边的人物,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等等。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从来没有人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都是称呼他们的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关羽,字云长……而且看电视剧的时候,三国中每个人数出场的时候都会出现人物的名字和他的“字”。很多人好奇,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古代的人都要起个“字”呢?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他的名字呢。而且,一个人又有名字,又有字,这样叫起来多麻烦啊,古代的人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万物存在自然有它自己的道理,既然存在了,就一定有用。还有姓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姓氏的来源就得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候了(距现在大约有5000年),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女性地位极为尊贵,孩子只知其母不明其父。而姓名的“姓”这个字,是由“女”和“生”组成的。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年代的孩子是大概跟随母亲的姓。夏商西周的时候人们也都有姓,只不过这个姓根据村落或者是部族的名称来定的。而氏则是后来人们有了官位或者爵位后加上去的。

姓氏的来源比较久远,那么名字来源就更加的久远得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原始社会,以群居为主。生活内容比较单一,靠狩猎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自卫,跟其他的动物战斗来保护自己。当时的社会太原始了,几乎跟动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不需要姓名来区分。但是随着人们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一个标志,把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区分开来。所以就有了姓,那么姓就成了一个群体的一个标志。在群体之中人们怎么去分开呢?所以就出现了名,在群体内部,大家用“名”来区分你我。但是如果不跟自己内部的人去沟通,而去跟另一个群体的人去交流的时候,单单用“名”很容易混淆,不容易明确自己的身份,所以“姓”和“名”就结合起来有了姓名,这也是一个人属于自己的称谓和标识。

其实姓名也有广义的姓名和狭义的姓名之分,有小名儿啊,别名啊,绰号等等。都是对一个人的称谓,其实差别都是很大的。放在现代,我们的小名都是小时候家长给起的,叫起来比较亲切,绰号大多数都是朋友给起的,大多具有一种玩笑的意味。广义的姓名不仅仅包括人的姓氏和名字,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的团体名称,那么狭义的姓名就仅仅是指人们的姓氏和名字。在现在社会,名字是合起来用的。而在古代的时候,名和字是分开的。

古代的名被叫做本名,据说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的,(当然一出生也可以取名字)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那么为什么要三个月后才起名字呢?因为古代的时候,医疗水平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小孩儿在不满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死去。所以古代的人们,当孩子满了三个月以后,确定他能够生存,才给他起名字。

而且这个名,是孩子小的时候,他的长辈称呼的,通常这个“名”被叫做“小名”或者是“乳名”。在先秦时期的时候,人们取名没有好听与不好听之说,也就是没有雅俗之分。比如说:齐桓公名叫小白,晋成公名叫黑臀。这样的名字看似真的很随意,但是可能其实之中可是含有某种特征,或者说某种特定的意义,那么其中具体有什么意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的人除了“名”之外还有一个“字”。“字”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周朝的时候便开始逐渐盛行。根据《礼记·檀公》的记载,男子在加冠之后,就是成年人了,就可以正式步入社会了,那么进入社会后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用“名”来相互称谓,就显得不够尊重对方,所以在名之外人们又起了一个“字”。在交往的时候,便互相称呼对方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自己的本名,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辈分比较大的人,可以用本名来称呼自己。长辈称呼晚辈名字的时候,表示的是比较亲昵,当自己对别人说自己名字的时候,那么就显得自己比较谦逊。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人们都用字来互相称呼对方。

那么古代的人取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是不是随便起的呢?当然不是,古代人取名或者是取字的时候,是比较注重它的内涵的,希望用名或者是字来表达自己的德行和愿望。而“字”跟“名”的意思可以相同,比如屈平,字原,二者意思相同。诸葛亮,字孔明,都是光亮的意思。

“字”和“名”的意思也可以相近,不相同。比如说,郑樵,字渔仲。这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又相辅相成。

“字”和“名”的意思也可以是相反的,比如说朱熹,字元晦。熹字代表白天,晦字代表黑夜,两者完全相对。

还有“字”和“名”相互引申补充的,二者相互补充。比如白居易,字乐天。讲的大概是居住的安静祥和,才能乐天命吧。


木剑温不胜


首先回答你的问题:

古代人在名字方面比较严格。分为姓、名、字三个部分。姓是记住祖宗用的;名是用来区别自己与他人的,字则一般为两个;其中一个要纳入自己的辈份,辈份不是自己取的是家族叙的,称为家谱。比如,孔家近代有玉延庆凡祥令等字。另一个则要与名配合,使之意义相近。如岳飞,飞是其名,字鹏举,举是其辈份。

周礼·春官·外史】周礼春官掌达书名于四方。注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称曰字。 又名字。【礼·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名和字的关系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名字趋向于简单好记,方便于人们的交往。字这一现象慢慢消失了。


青梅煮酒人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姓名”和“名字”意思是一样的,在平常我们更加习惯使用“名字”这个词。但是在正式文件中都是使用“姓名”这个词,例如你的户口本,因为我们今天只有“姓”和“名”,没有“字”了

(身份证上都是使用“姓名”这个词,“名字”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字”也称“表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一个与本命相关的名字。古人男子是20岁成年,女子是15岁成年。在成年之后,朋友同学和平辈之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要再取一个和本名相关的名字,称之为“字”,取“字”的标准是以表其德,后来也称“表字”。

“表字”起源于商朝,到了周代时开始兴盛,因为周代的礼法制度更加完善,人们对于名字也更加在乎,直呼其名是对他人的一种冒犯。

一般情况下,名字只用于正式场合或者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时使用,也可以用于自己谦称。但在平辈之间,或者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时是不能直呼对方姓名的,否则是非常的不敬。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表字”就开始流行起来。古人在成年之后都会起一个表字,表字一般都和本名有着联系,而表字就是方便同辈朋友、同学和晚辈及下属称呼用的。

我们见到的大多数表字都是两个字,但是在最初的时候,“表字”的字数是不确定的,有一个字的“表字”,也有两个字的“表字”。例如项羽的表字就是“羽”,他的本名叫项籍,字羽,只有一个字,后世习惯称之为项羽。

楚国大诗人屈原,他的本名叫屈平,表字是“原”,也是只有一个字。

还有秦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二人,陈胜字“涉”,吴广字“叔”,都是只有一个字。(项羽剧照)

先秦时期还特别喜欢用“伯、仲、叔、季”来取表字,这代表兄弟之间的排行,例如孔子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于是孔子的表字叫“仲尼”。

到了汉朝,表字就基本上都是两个字了,而且名字和表字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

例如:

诸葛亮,字孔明

曹操,字孟德

周瑜,字公瑾

赵云,字子龙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

孙权,字仲谋

三国中这些人物的表字基本上都是名字的延伸,例如赵云,赵子龙,“云”和“子龙”就是相互关联的,《周易》云:“云从龙,风从虎”。张飞,张翼德,“飞”和“翼”也是相关的,翼是翅膀的意思,有了翅膀才能飞。而孙权,孙仲谋,“权”和“谋”也是相呼应的。(长山赵子龙,三国时期人物的“名”和“字”都非常好区分,因为自王莽之后,整个东汉都流行取单字名,而表字则是两个字)

当然,也有些表字的意思和本名是相反的,例如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韩愈,字退之,“愈”有更加的意思,与“退”的意思恰恰相反。

总之,表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姓名文化,从诞生之日起,表字的历史延绵了近3000年,就连古代大家世族的女性都拥有表字。有许多人的表字甚至比他的名字都知名,例如上文所说的项羽、屈原,还有近代的蒋介石。其实“介石”是表字,“中正”才是蒋介石的名,但今天我们都习惯称其为蒋介石。

到建国后,由于表字会导致公民称呼越来越复杂,不利于社会生活,于是表字渐渐地就不再使用了。


千佛山车神


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代号。

我们现在一般人都有一个名字,即“姓+名字”,古人“名字”则是由“姓+名+字+号”组成,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有“号”。

姓氏的来源很广泛。祖先的国号、谥号、爵位、地名、职业等都是我们姓氏的来源。比如,吴、郑,齐等人的姓来自国名;王、侯等人的姓来自爵位;司马的人的姓来自爵位;东郭先生的姓来自地名。



相传很久以前,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满二十岁、女子满十五岁时取“字”。

秦朝以前人的名字比较简单,有的用干支、生辰起名,如武庚,盘庚等。有的只在姓或者名的前加伯、仲、叔、季表示长幼次序,加以区别。如孔子,字仲尼,仲表示他排行第二。

古人名和字往往互为联系,意义相通,如唐朝诗人孟郊,字东野,郊和野相通。宋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飞和举同义词。



除了名,字外,古人还有别名,也就是“号”,也叫“别号”。很多文人用自己的住址、志趣来取别号,李白别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古人为了表示尊重,常常用地名、官职、谥号等代替名字,如王安石是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林冲曾任东京禁军教头,被称林教头。

还有居士、道人、野人等别号,就是常常用来表达自己鄙视功名利禄志向的。也有人的号用来标榜文雅,猎取功名的。


学文说话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智慧在有些地方并不比今人逊色,在人的名字称呼上就显出了很高的水平。

我们的姓氏大多是单字,而名字一般也就是三个字左右,所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两个同名人在一个单位工作,称谓上往往造成混乱,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

古代人在这方面真是有创造,一个人不单是有名,而且还有字,这样重"名"重"字"的概率就大大的减少了,在我所阅读过的古籍中就没发现有重名重字的现象。

其实这种好传统是近代才丢掉的,民国时期我们的姓名还有字的称呼,比如:毛泽东字润之,孙中山字逸仙,張学良字汉卿,蒋介石字中正,那个时期的人们都是有名有字的。

其实古人对名字还有一说,一般人互相称呼都称呼"字",亲切的感觉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小名一样。

我认为我们国家还应该恢复古代这种名字的文化传统,尤其是现在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重名的概率太多了,给户籍管理带来不便。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造成混乱,比如叫马云的就有很多,叫周立波的名人就有两个。我外甥叫李勇,入学报名时学校要求改了名字再来,因为校长叫李勇,但是派出所也不会随便给你改名字,所以闹的很尴尬。

我认为应该恢复名字的优秀传统称谓,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





泰山124453211


古人名字的“字”其实与现在的笔名或者小名是一个道理,都是除了真名之外,另一个表示自己身份的称呼,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寓意,古人的字与现在的小名还是有着不同的。

第一、字在古代是会有着一定身份象征的,我们现在听到最多的就是古代的文人雅士字,你有听说过哪个农民有字吗?

《礼记·曲礼》上说:逗男子二十冠而字地,逗女子十五笄而字地,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第二、古人取字也非常讲究长幼尊卑

通过对古人的字细心研究,虽然非常复杂,但是还事有着规律可寻的。比如常见的按照长幼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逗子地的情况也很多,因为逗子地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吾爱说历史


现在中国人的名字大都很简单,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是沿袭祖辈,代表血缘关系的,名则含有长辈的殷切希望。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不是一回事。据说上古时,婴儿由父亲取名,是在婴儿出生三个月后,除了有名,古人还有字。男子取字,是在二十岁举行笄礼时,女子取字,是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的代表符号,字则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互训的,相为表里,所以又称表字。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例如颜回的字,叫子渊,渊是回旋的水流的意思,回是旋转的意思,回和渊有一定的意义上的联系。


半个南山人


上古时,婴儿由父亲取名,是在婴儿出生三个月后。除了有名,古人还有字。男子取字,是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女子取字,是在十五岁举行笄(ji)礼时。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例如颜回的字,叫子渊,渊是回旋的水流的意思,回是旋转的意思,回和渊有一定的意义上的联系。后来随着词语的发展,语义的演变,古人有些名和字的联系,就不太容易看出来了。



名字是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称呼,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今天,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比较简单,都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是沿袭祖辈、代表血缘关系的,“名”则含有长辈的股切希望。



在中国古代,名和字不是一回事。“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的代表符号,“字”则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互训的,相为表里,所以又称表字。《白虎通·姓名》说:“或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可见,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大体相近或有关联。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曾点,字皙。《说文》中说“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又如屈原,名平,字原。还有像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



知识点链接:

古人只有到了成年后才能取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里的“冠”指的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意思是说,男孩长到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的成人礼的时候,就要取字。这是出于对成年男子的尊重和避讳,对于成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而女孩到十五岁举行“及笄(ji)”的成人礼时就取字。先秦的时候称呼一个人的名字,往往是先称字,再称名。例如孔子的先人叫孔父嘉,嘉是名,孔父是字。

泇佑读书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古人确实除了姓名之外,还有个“字”。这个倒是跟姓、氏、名的演变无关,而是和上古传下来的习俗有关。

中国的商朝是个鬼神遍野的多神论时代,人们的信仰比印度只多不少。当时的人认为父母或祭司给取的名字是通神的,不能乱叫,一般只有父母或者长辈作为爱称时才使用。那朋友之间互相怎么称呼呢?那就再取一个代号好了。这就是“字”,因为是给外人用的,所以叫“表字”。这个“表”,是“表里不一”的“表”。

因为这是相当有文化的事情,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表字用来尊称,名字用来昵称,尤其在上流社会文人里面十分流行。像孔子,姓孔名丘。其实孔子也不姓孔,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子姓孔氏”,但是后来已经渐渐用“氏”来代替“姓”了,咱们也不纠结:姓孔名丘,字仲尼。

不过小孩子没有成年的时候是没有“字”的,因为没出门,不发生社会关系,在家里就用名字称呼或者乳名,知道成人礼的那一天,才会由长辈另外取“字”。所以未成年又称为“未字”,女子称为“待字闺中”。男的二十,弱冠之年,“冠而字之”,取了“表字”,带上成年人的礼冠,就说明长大了;女的十五,“笄而字之”,女子把头发梳成大人形状,并取个“表字”,也就是可以说媒了。“冠”和“笄”是成年礼。

因为“字”是用来取代名字作为称呼,所以在取“字”的都是在“名”的基础上发挥,给主人赋予了更加美好的意思。

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那可是大亮;比如刘备,具备了啥?具备了“玄德”(见老子:大德);比如曹操,什么操?德操,“孟德”。比如孙权,不但要权,还要相当的谋略,“仲谋”。题主所说的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也都是走的延展、发挥的这个路数。

也有完全相同的:李白,字太白,还是白;杜甫,字子美。“甫”,就是美男子的意思。

也有完全相反的:韩愈,字退之,名字要超越嘛,表字就退退;连战,字用平,这些是用来牵制名字的,形成一种制约、平衡的关系。

称呼别人表字,就表示尊重。而上级长辈对下级后生就不必称字,直呼其名即可。这已经是约定俗成,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听外国小孩直呼父母名字感觉不尊重,有点怪怪的心理原因。

名字不能乱叫,这叫“名讳”。为尊者讳,这是古人的规矩。

我们今天的人,一般就把头衔加在姓后面称呼,比如“程总”、“张经理”、“李主席”之类的,其实也是新时代表字的一种形式吧,而且还可以跟随职位变迁改变。所以真正的表字在今天已经不常用了。

过多的称呼反而会在大范围的社交活动中引起混淆,所以渐渐消失了。只剩下一些风雅之士还在坚持使用,不过纯属个人爱好,对社会活动影响几乎为零了。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姓氏在前名字在后,有姓才会有名,岂可有名而无姓乎?说起姓名,古人曾云:"姓以正身也,名以标德也"。简言之姓是身分象征符号。是与生俱来唯一证明自己的一张名片,身份证。名则是寄寓多种内涵的印记标志,品牌,人生的时刻表、里程碑。古往今来起名大多对当事人寄于平安吉祥,人生旅途一帆风顺,品德人格优秀高雅,功名利禄锦绣前程。多寄于美好祝愿和厚望。


其实中国姓名文化内涵中包括了姓、名、字、号等四种内容,乍一看好象各执一词,其实实用价值有一个共性,都可以有同样的功能,证明的是同一个人,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贺其别号为"谪仙"。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称谓能代表李白个人的身份。

大家都晓得,咱们中国人为何自称为"炎黄"子孙呢?原因就在于姓氏的起源方面。当然不难想象,在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不可能有姓氏存在,直到母系氏族出现后,相继出现了许多部落为了便于区分可能才出现姓氏文化。不妨分析一下这个姓字,《说文》中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很明显,姓字柝开为女、生,为女子所生,生亦从声。女人为母,母可生子,子继母姓。这母系氏族不谋而合,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创造汉字的高超智慧啊!这些带有神奇色彩的中华汉字真是世界之奇葩,令人敬而生畏,叹为观止。所以在上古时代八大姓氏中全都带有女字。请看八大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姓氏是标志家族血缘的一个重要符号。古人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为正统,氏为分支。后来将姓氏合二为一,以姓为尊。相传黄帝长居于姬水,故以姬为姓。而神农氏炎帝出生在姜水这个地方,也以姜地名为姓。而以姬、姜而姓繁衍出来的数百种姓氏,孕育了全国大部分人,因而才以"炎黄子孙"自居,是有据可考的。

古人取名相当讲究,一般分两个时间段来取名。①刚初生三月龄时取名,因孩子吃母乳之故,称为乳名或小名。因为中国人传统唯心观念的束缚,认为给孩子起一个溅一点的小名好养活、可一长成人。相反如果起的名字大过高大上,反而难养、容易生疾病、伤到自身、甚至夭折养不大。所以取得名字让你笑得"杜紫藤"。比如汉武大帝刘彻,小名为彘。不必解释了吧,堂堂大汉天子是个蠢猪。而就在当下我们老家在我们前背和同背人取小名时,就取得不堪入耳,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有一家姓闫的生了五个儿子,名字分别以一二三四五为头后加一个"猪娃子"。还有一个姓左的人家生了个儿子,因为有一次拉屎,为了方便让狗来"打扫卫生",谁知狗吃完地上的后,发现小孩屁股上还正往下流,于是就去㖭,可不小心咬上了小孩"皇太子",旁边有个好事者说这娃反正没取名字,就叫"狗骟(shαn读四声)子"算了。还有一个与我最要好的同村同姓青年,还是我给起的大名,非常漂亮,叫刘兴华。可他父母给起的小名多有趣,名叫"讨口子"。这是老家方言,就是乞丐的"委婉"叫法,太逗了。



总的来说古人取名多数是一个单名,字则由两字组成,名和字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诠释、相互制衡,密不可分的化二合一统一体。名是因,字为果。名是内涵,字作外延。名若不明,字来作解。名如太过,字则泄之。名正身,字显德。号则是来源于两个出处。一个是本人自称自号,另一个是他人给于自己身份地位,品格道德,以及对社会贡献、影响力等给予恰如其分的称号。现举例说明一下。比如: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世人评价赋予雅号"文圣"之桂冠。

二、关公,名羽、字云长。后世送其"武圣"之殊荣。

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雅号"广成子"。

四、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世称"五柳先生"。

五、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六、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七、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八、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九、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十、纪昀、一字春帆、又字晓岚、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