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偽戰列巡洋艦”——“鞍馬”級裝甲巡洋艦


鞍馬級裝甲巡洋艦共2艘,即鞍馬號(Kurama)和伊吹號(Ibuki),兩艦在1912年8月艦級變更為巡洋戰艦即戰列巡洋艦。

筑波級的設計主管近藤基樹造船中將,他在設計筑波的同時還設計了薩摩級戰列艦和鞍馬號巡洋艦。鞍馬是筑波的武備強化型,代號“寅號裝甲巡洋艦”

鞍馬號1905年8月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時日俄戰爭即已結束,由於大量俘虜的俄國戰列艦需要進行修復改裝,因此其建造工事大幅度延誤,直到1907年10月才下水,比與其晚開工1年4個月的姐妹艦伊吹號同時下水。

伊吹號的建造費用並不屬於日俄戰爭當中的“臨時軍事費”的一部分,而是沿用了早在1903年即已到位的第3期海軍擴張計劃的“三三艦隊”撥款,與鹿島號和香取號屬於同一批軍艦。

代號為“第一號裝甲巡洋艦”,排在筑波級和鞍馬號之前,但由於其船臺被讓給安藝號的船殼建造工事,因此也遲遲沒有開工,但開工之後進度極其迅速,6個月後便已下水。這是為了對抗英國“無畏號開工4個月就下水的記錄,所有工人都停休加班所致。

伊吹號和鞍馬號的外形極其相像,區別只是鞍馬號的煙囪稍顯細長而已。值得一提的是,伊吹號在日本主力艦中首度採用了渦輪機驅動,其主機是從美國進口的蒸汽輪機。

鞍馬號1905年8月23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動工,1907年10月21日下水,1911年2月28日竣工。1911年4月在第二艦隊司令官島村速雄的率領下赴歐洲參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

1912年列為戰列巡洋艦,一戰中式第一南遣艦隊旗艦,在太平洋搜索德國的東亞艦隊。1923年9月20日因華盛頓條約而除籍,次年1月在神戶制鋼所解體完畢。

伊吹號1907年5月22日在吳海軍工廠動工,1907年11月21日下水,1909年11月1日竣工。1911年前往泰國,參加國王加冕儀式。

一戰時前往澳洲海域對抗德國東亞艦隊,隨後護送澳大利亞運兵船前往歐洲,參加加里波利登陸戰。

伊吹號還是唯一一艘在戰時接受英國海軍部指揮的日本戰艦,艦長加藤寬治與英艦米諾陶號艦長共同指揮兩艦,以交流戰術。

1923年9月23日,根據華盛頓條約伊吹號與其他許多軍艦一道退役,1923年開始拆卸,主炮,被津輕要塞、豐餘要塞轉用了。1924年12月在川崎神戶船廠解體完畢。

標準排水量14626噸,滿載排水量15595噸;艦長147.8米,寬23米,吃水8米;2臺直立式四氣筒三段鼓脹式蒸汽機,28座宮原式燃煤鍋爐(伊吹號為2座直結齒輪減速渦輪機,18座宮原式燃煤鍋爐); 航速20.5節(鞍馬)/21.5節(伊吹);編制844人。

2座雙聯裝四一式305毫米L/45炮;4座雙聯裝四一式203毫米L/45炮;12座單裝四一式120毫米L/40炮;4座單裝四一式76毫米L/40炮;3具457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

裝甲防護:舷側178毫米,甲板76毫米,炮塔178毫米,司令塔228毫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