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然宣布关闭所有驻外使领馆,什么原因?你如何看待此事?

卞竞婉


以色列外交部30日通过官方社交每天对外发表声明,由于财政部违反今天七月达成的协议,单方面改变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的有关协议,所以外交部被迫于30日关闭全球各地的使领馆。这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以色列驻外机构工作人员集体罢工了。驻外机构全部停止办理任何业务,包括签证、护照、领事保护,甚至以色列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也将会因此而停摆。


(以色列外交部)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外交部驻外机构集体罢工呢?

原因还是在于一个字“钱”。外交部驻外机构的人员近日获得了一笔一次性津贴用于支付驻外期间的生活和办公花销。然而以色列财政部要求这些外交官提交这些花销的收据,财政部将会依据这些收据来收取消费税。这个税属于以色列现行的附加税,税率为17%。让驻外人员不满的主要原因不仅限于收税,而且在这项税收有溯及力,这将迫使这些驻外人员从几年前开始偿还,每人损失将近数钱谢克尔。吃到嘴里的肉都消化了,回头再来割肉,这让外交官们无法接受,遂开始罢工。
(以色列外交部长卡兹)


双方争执不下

在以色列外交部的声明中,其强调自身对于国家的贡献,一直都在维护国家的形象,提升以色列在全球的地位和实力,并指责财政部是在破坏国家的工具。外交部也辩护称其雇员跟其他以色列公民一样正常缴税,并没有违反法律搞特权。然而以色列财政部却并不认同外交部的说法,它指出“外交官罢工的行为是在关闭以色列的国际关系,以便他们能够维持舒适的生活方式。”
(罢工)

那么事实情况如何,双方谁的说法更准确呢?

原则上讲,照章纳税是国民应尽的义务,所以外交部雇员纳税属于履行其公民义务。从法律制度角度来看,以色列财政部的主张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财政部的做法确实不近人情,而且没有考虑到目前以色列外交系统目前整体现状,而且矛盾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今年5月以色列国家审计长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就明确指出一些以色列外交部雇员生活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长期驻外工作开销确实不小,而且部门的保障非常不充分,待遇很差。他们在今年早些时候还抗议政府削减外交部门的财政预算,而且在今年九月因为另外一次金融纠纷发生过罢工,最后在财政部拨款之后才得以停止。在更早的2014年也曾经发生过一次全部使领馆罢工的事件,这让以色列政府十分尴尬。


(以色列财长拉皮德)

结语

这罢工其实反映出目前以色列政治的混乱情况,现在的内塔尼亚胡属于看守政府。今年4月以色列大选由于未能组成政府所以在9月进行了第二次大选,然而内塔尼亚胡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宣告组阁失败,组阁权落在了中左裔蓝白党的甘茨手中。从目前对外情况来看甘茨组阁的希望也十分渺茫。在新内阁无法产生的情况下,相关政策也无法落地,看守政府人浮于事,忍心浮躁,无法肩负起责任来调解部门之间的矛盾,寻求解决办法。
(陷入困境)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古姿


以色列外交部宣布,从星期三早上一点钟开始,关闭全球所有的以色列驻外大使馆和领事!以色列在全世界有69个大使馆,23个领事馆,5个外交代表处。这意味着,它们的一切领事服务将停止!这可是闻所未闻呀!

到底为以色列外交部要做出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呢?

原来是,以色列外交部驻外工作人员工会,是为了争取和保护会员的利益,组织了统一罢工。

他们认为,以色列财政部一改惯例,打破几十年从不对以色列驻外工作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的惯例,反悔今年7月19日,以色列外交部与财政部之间达成的“驻外津贴免税”的共识。并向以色列外交部发出“驻外津贴征税”的公文。公文还要求对驻外人员已经花费掉的驻外津贴征税。这意味着,财政部不但在未来对驻外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还要进一步通过征税的方式,‘’要回‘’已经支付给他们的,并消费掉部分驻外津贴!

以色列财政部的这一“食言举止”,激怒了外交部和全体外交部驻外人员。而以色列驻外人员工会组织因应会员的呼声,为了维护会员的权利。就决定举行驻外人员‘’全体大罢工‘’。

其实,以色列外交部驻外人员的驻外津贴相当丰厚,几乎占其基本工资的比例的一半。一旦遭到以色列财政部征税,那可是减少了一大部分收入。因为,按以色列驻外人员的高收入,以色列财政部已经征收基本工资近20~30%的税额。驻外津贴免税,刚好可以补贴基本工资被征收的高税额。现在财政部改变主意,要对驻外津贴征税了。可以想象,驻外人员的收入马上锐减!这也难怪以色列驻外人员集体罢工。

以色列财政部对驻外津贴征税,不单单是对驻外外交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而且也对驻外军事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所以,相关边界海关也关闭了。比如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周边的海关也关闭了。

对于以色列外交部的反对,以色列财政部长却说,是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每年增加外交预算,“掏空了财政部”,却罔顾驻外人员的利益!

由此可见,以色列政府中外交部和财政部的“内斗”,导致了以色列的整个国家的外交事务瘫痪,这对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和安全,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


颜二哥有言23


以色列的外交部怎么可能为了驻外武官的几个津贴而闹罢工呢?这不让国际社会笑话吗?人均GDp已达4万美元的以色列,难道掏不起这区区几个小钱吗?绝不是。千万不要被以色列财政部所谓的征税而引起的两大部门间的矛盾——表面现象所迷惑了。

听锣听声,问题的症结在于:正值反对党的蓝白党甘茨28天的组阁敏感期间,竟然闹出这样的天大笑话,不能说没有猫腻,不能说没有政治因素。更何况财政部和外交部的这点纠葛,今年7月的时候都已经闹上了,那为何现在才爆发了呢?



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可能是现在甘茨组阁有关。以色列是典型的议会制、多党制国家,今年已经组织了两次大选,右翼的利库德集团的代表、现总理内塔尼亚胡已经两次组阁且全部失败后,根据宪法规定,只能转由中间党派蓝白党代表人物甘茨出面组阁,他能否组阁成功?以色列年内能不能举行第3次大选?这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现任以色列外交部长伊沙雷尔卡茨,是2019年2月份才被任命为代理部长,4月份转正的。他是一位资深的内阁部长和利库德集团成员,是以色列前情报部长和交通部长。也就是说,现任外交部长卡茨是内塔尼亚胡的心腹死党,是串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他从主管情报、到交通、再到外交,从他从官的这个轨迹可以看出,以色列掌管情报和外交这样的要害部门的人,能是一般人物吗?



而现任财政部长施泰尼茨,是以色列历史上的第33任财长。他可不属于右翼的利库德集团,而属于中间派性质偏左的蓝白党阵营,说穿了,他和甘茨是一个阵线上的。

如果看穿了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的党派属性,如果看穿了以色列两次大选引发的三次组阁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基本上能判断出这次外交部闹“罢工”风波的猫腻在那儿了!这根本不是钱的事儿,以色列根本不差钱,而是政党争斗的延伸所引发的涟漪——

甘茨所在的蓝白党集团,利用掌管钱袋子的权利,想通过制造一些噱头,给内塔尼亚胡所在的利库德集团制造一些麻烦或压力,从而引起舆论的关注,“逼”对方做出某种让步。这只是政党间的一种斗争策略而已。


书中有毒


国家先进,政治民主的以色列,突然关闭所有都驻外使领馆,这肯定不是一夜之间跟所有邦交国都撕破脸了吧?也没听说以色列也发生什么政变,政府被夺权了。那就只能猜测是其政坛内部的派系争斗,某一派势力的某种政治操作因素,引发了以色列这场不大不小的外交地震。

自从温和执政的拉宾总理一遇刺,代表以色列左派势力的工党便从此一蹶不振,右翼的利库德集团执掌以色列三十来年,一家独大并且越做越大。人多了难免嘴就杂,各种主张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在利库德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派系。内塔尼亚胡派系,虽然在大选中曾以微弱的优势赢得胜选,但由于众多派系的掣肘,两次无法完成组阁程序,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新举行大选。



现在轮到了右翼左的,“中间派”蓝白党胜出开始组阁程序,就难免又被内塔尼亚胡派系从中作梗,内塔的心腹干将外交部长卡茨,以财政部的一项新政侵害了外交人员利益为由,竟然关闭了驻外所有使领馆。哈哈!以色列外交部竟然对以色列的财政部闹起了罢工,其实是因为这个财政的部长,是在这次大选中获胜正在筹备组阁的甘茨派系人物。


这TMD就像讲评书的口头禅:鞍上人斗人,座下马斗马了,为了给甘茨拆台,替自己老大内塔尼亚胡再次主政制造机会,各位外交部长卡兹拉动动用自己外交部长权利,给财政部长施泰尼茨罢工,往甘茨领导的蓝白党脸上抹黑画鬼。其目的就是让这个甘茨这次的组阁也别想成功,让以色列今年年之内再来一次大选,给自己的老大内塔尼亚胡再创造一次机会,争取继续连任以色列总理。

美国的小跟班儿以色列,追随美国追得够紧,连政党恶斗的方式也都学的惟妙惟肖。唯独这种手段也忒新颖,一个国家的外交部竟然对自己国家的财政部罢工,也真够地球人笑个半拉月的了。


铁岭锋


据中新社30日报道,10月30日,以色列外交部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宣布自10月30日当天起,将所有驻外使领馆无限期关闭。

导致以色列关闭所有外交领事馆的原因是因为该国财政部和外交部之间的矛盾,财政部决定撤销在7月份与外交部达成的共识,单方面撤销了外交部驻外人员的“津贴免税”的有关协定。简而言之,就是外交部不满意财政部的政策,于是他们罢工了。

据悉,这已经不是两个部门之间第一次闹矛盾,早在2014年以色列外交部就和财政部交上手了,外交部长期抱怨自己的工资太低,他们要求财政部给他们涨工资,把他们的月薪涨到1700-2600美元,但这一些要求没有得到财政部的回应,一气之下,外交部选择了罢工,关闭了102个驻外领事馆,导致连以色列的总理的出访都没有成行。

看了这则消息后,真是令我们哭笑不得,原来以色列的部长大人们这么任性,连总理都管不了他们,想什么时候罢工就什么时候罢工,一点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都没有,我都怀疑他们是怎么当上的部长的。

其实,这并不是部长权力任性,能不能罢工部长决定不了,而是有外交部的工会决定的。以色列实行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抄袭美国的,因此两国在工会制度上也是非常类似,在以色列每个企业都会有工会,连政府部门也有工会,只要有劳工的地方就会有工会。而工会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大到可以绑架企业的地步,稍不如意,工会就可能组织罢工对抗企业主。

最近奥巴马拍了一部纪录片非常火,名字叫《美国工厂》,曹德旺到美国开工厂,企业要求建立工会,曹德旺坚持只要工会进来,他就退出,可见在美国工会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同样在以色列也基本如此,只要是工会决定的事情,就是连以色列总理也没有办法,因为这个权利已经是写进宪法了,只要干涉就牵扯到违宪。

由此看,这种制度还是有很大的弊端,你可以罢工,但不能以牺牲公众利益来换取你自己的利益,这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大国纵横


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色列外交部突然罢工,无限期关闭所有的驻外大使馆,是以色列内部的“党争”,是内塔尼亚胡和甘茨之间的斗争,是蓝白党和利库集团之间的斗争,是在争夺组阁的权利,是在针对以色列的最高权利,内塔尼亚胡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内塔尼亚胡还想当以色列总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利库集团的代表内塔尼亚胡不够争气,有两次组阁的机会,均以失败告终。利库集团辜负大众的期望之后,内塔尼亚胡的大权旁落,利库集团的大权旁落,蓝白党捡了一个大便宜,获得重新组阁的资格,甘茨非常积极,已经做好成为信任以色列总理的准备,最后意外还是发生了,利库集团开始反扑,和蓝白党作对,财政部和外交部的矛盾爆发!

蓝白党和利库集团“打架”,最后却变成了以色列的财政部和外交部“打架”,原因是财政部和外交部的一把手是两个不同的阵营,外交部部长是内塔尼亚胡的人,是利库集团的人,财政部部长是蓝白党的人,是甘茨的人,当内塔尼亚胡和甘茨斗得水深火热的时候,手底下的虾兵蟹将们就会展开竞争,大打出手,制造混乱,支持自己所在的政党。

政党矛盾爆发,以色列外交部就找了一个借口,说财政部违反了7月份达成的共识,违反了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议,改变了最近几十年一直拥有的补贴政策,伤害了外交人员多正当权益,外交部因此举行抗议,关闭所有的大使馆,逼迫财政部妥协。谁都很清楚,财政部改变7月份达成的协议就是一个幌子,外交部不是针对财政部,外交部是针对正在组阁的甘茨!

正在组阁的甘茨遭到攻击,正在组阁的蓝白党遭到攻击,既得利益者是谁呢?是内塔尼亚胡,是利库集团,很显然,外交部罢工就是内塔尼亚胡暗中策划的,是利库集团暗中策划的,目的就是防止利库集团成为在野党,利库集团想做执政党!

另外,以色列财政部和外交部的争端由来已久,外交部和财政部的主要矛盾在于新的“报销制度”,说直接一点,外交部一直是财政部改革驻外武官津贴的反对者,内塔尼亚胡组阁的时候,财政部和外交部斗,甘茨组阁的时候,外交部和财政部斗,一直是这个两个部门再斗,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多党制国家都是这样,议会制国家都是这样,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永远无法避免的,执政党想一直执政,在野党想成为执政党,这一点韩国最为明显,执政党的每一届总统都给搭进去了,总统不得善终!


老鳄鱼观天下


中新社10月30日报道,以色列外交部在10月30日当天,将无限期关闭所有驻外使领馆。并声明关闭的这段时期内,使领馆不再提供领事服务。以色列外交部也给出的理由:“财政部违反了今年7月份与外交部达成的共识,单方面改变了已经实施几十年的补贴规定”。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第一次罢工,2014年三月份以色列就关闭了全球102个驻外使领馆。是何种原因致使此事件的发生,我们剖析一下。


事情的起因。

以色列财政部最近推出了一项新的财政报销政策,推翻了以前旧的报销政策。里面主要的一条就是,以前报销制度下所报销的多余款项,必须无条件的返回到财政部,这就无疑损害到了外交人员以及驻外武官的津贴,补助等涉及到自身的实际利益。外交部针对这一项财政新政策声明:“我们除了罢工,别无选择,但是期待事情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

矛盾方的症结

财政部跟外交部是平行的两大机构,这项政策是由财政部起草提议,然后送至两大机构的共同领导机构裁决下发。所以以色列外交部针对的矛盾点并不是单指财政部。以色列现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连续两次组阁失败,他希望通过不断的变革,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更多人的支持的方式使得组阁如愿。结果事与愿违,当新政策真正触及到一部分人利益的时候,如果没能处理好善后关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这件事让以色列政坛又添了一个败笔,同样也影响了国家的对外形象。



反思

任何事情都需要辩证地看待。外交部作为一个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机构,承担了更多更大的责任。如此仓促地关闭对外使领馆合适吗?有没有考虑对国家造成的影响?2014年首次关闭使领馆,导致一切访问以色列以及以色列总理对外的活动都被取消。那么,对于普通民众有什么影响呢?移民、对外劳务以及游客,都将面临被暂停签证的窘境。没有签证,就出不了国,回不了国。

总结

任何一项新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会面临不同的声音,这个时候就需要整体把握,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不断的革新是去除跟时代不相符合的顽疾来更好地前进。另外,特别是当我们个人的利益跟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所担当,因为集体的利益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维护的,特别是国家形象。我们有句俗话,家丑不外扬,家里有矛盾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关起门来,自己人协商解决。以色列的这一做法确实有点过火。


迷彩营地


最近以色列突然发布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消息,也就是在星期三的开始的时候,关闭所有的驻外大使馆和领事馆,而且是无期限的。会让人感觉到非常的诧异,因为中东那一块的局势一直都很乱,而最近确实也相当不对。难道以色列碰到了什么大麻烦,不得不把所有的驻外部门全部关闭掉。




后来再仔细深究,根本不是那方面的问题。据说是因为以色列财政部打算对以色列所有外交部门驻外机构人员的驻外津贴进行征税,这让那些驻外的人员感到非常的不爽,所以驻外部门的工会集体组织进行罢工。



一般说来,一国的外交人员都是收入非常丰厚的,再加上比较丰富的驻外补贴,他们的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任何一国都可以占到中上层阶级。以色列也同样如此,而且以前以色列财政部是不对他们的驻外津贴征税的。只是最近财政部又改变了主意,要对这一块进行征税,这就让这些人收入会少掉一截,所以他们就起来反抗,组织罢工。



财政部对外交人员进行征税,遭到外交部长的反对,但是财政部长反唇相讥说是因为以色列总理增加了以色列外交部门的预算,所以导致财政赤字。总之这一次罢工似乎是以色列财政部门和外交部门之间的斗争,不外乎是为了双方之间的利益。



看到以色列外交部门,都能为这件事进行罢工,确实也感到外国的相关工会组织都是非常健全的,能够争取自己的利益。


平安国际


这事儿木叔10年前就采访过它们,现在报纸上还能找到呢哈哈!所以很有发言权。

简而言之,问题出在:以色列外交部、财政部之间的预算拨款问题没有谈妥。或者说几十年的老问题如今发酵了。

在以色列,他们政府所有部门在前一年都要做出第二年的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财政部同意的话,第二年就按照这个预算来执行。除非很特殊的情况,会追加预算,否则一般财政拨款管理很严格。

外交部的员工工资就包括在每年的预算当中。但是由于过去工资基数定的比较低,导致每年的增幅并不大,所以外交官们普遍不满。

再加上以色列的外交部是有工会维护权益的,所以谈不拢的话,外交官就罢工了。

结果当然就是没有办法工作,导致驻外使领馆的签证啊、活动啊都只能暂停。

1个月前,已经闹了一次罢工了,结果财政部和外交部乃至工会紧急达成了一个协议。也就是说要给外交官增加待遇。所以罢工最终平息。

但如今财政部又说要改之前的协议,而且不只是外交部的外派外交官受损,连国防部派遣的驻外武官的待遇也要受影响。因此这次罢工的波及面不仅是外交官了,还包括军人。

以至于以色列外交部国防部和财政部之间围绕待遇的纠纷演变到最后就成了关闭领事馆的问题。

以色列这个,其实有点像美国政府关门,就是因为国会不给拨款,政府运作受影响,只能关门。

不过既然木叔说,10年前采访时,以色列就发生过这个问题,因而这对以色列不算稀奇的事情。虽然签证等业务受影响,但本质上不会对该国外交活动带来根本损害。毕竟这10年谁也没觉得以色列外交和军事出什么问题嘛!

但必须要说的是,如果这种纠纷和罢工过于频繁的话,让以色列外交官越来越不满,可能会让很多人都不愿意涉足外交部门,这对以色列外交长期来讲是有很大影响的。

举个例子吧!

记得10年前以色列使馆的参赞在接受采访时大发牢骚,说他的工资不高,不仅和以色列的平均工资没法比,就是在我们国内开销也紧张,所以他很支持。

当时以色列的人均GDP应该也已经3万美元了,他的工资可能还不如这个高。


你如何看待这个话题?

欢迎交流讨论!


木春山谈天下



因为外交人员的津贴报销问题谈不拢,以色列财政部出手卡脖子,外交部顿时受不了,不得不发动大罢工以示抗议,分布在全世界的69个大使馆、23个领事馆与5个特别使团无限期关闭。以色列外交部的大罢工事件,不仅反应了以色列政治的混乱,还昭示了以色列的外交部及外交活动的重要性在持续下降,对于强敌环伺的蕞尔小国并不是好消息。

10月30日,以色列外交部在官方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以色列财政部计划推行一项新的报销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回溯效力,外交官和驻外武官的紧贴报销,即使是多年前的,也要根据外交人员提供的消费单据征收高达17%的消费税,据此,外交人员要掏出一大笔钱,自然是不干的。

于是,外交部与财政部谈判,今年7月达成了共识:维持现状,按照现行的财务制度执行。三个月后,以色列财政部不再遵守这个共识,准备推行新的财务制度。财政部发言人对此表达了强硬的立场:外交人员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们应像其他以色列人一样纳税。

面对财政部的强硬态度,外交部没辙,只好发动全部门举行大罢工。对此,外交部在声明中表示,财政部单方面改变有关协定,除了罢工之外,别无选择!

以色列外交部从10月30日起无限期关闭所有的驻外机构,大使馆、领事馆不再提供签证、护照、领事保护等服务。同时,以色列的外交活动也将会受到影响。2011年1月,以色列外交部举行罢工,迫使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推迟对以色列的访问。

2014年11月,以色列外交部举行总部及全球的驻外使领馆罢工,造成严重后果,不仅迫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出访被迫取消……

除了外交部与财政部因为报销制度的巨大分歧导致此次外交部门的全球大罢工,以色列外交部的境遇每况日下,近年来,外交部的预算不断被政府削减,外交部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今年9月,以色列外交部宣布部分海外的外交活动被迫终止。

同时,以色列的外交官们对于长期以来的低工资,以及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极度不满,通常以罢工来发泄不满,争取权益。

外交部门的经费得不到充足的保障,外交官的工资低下,以色列的发达国家的成分大打折扣,并且由于国内政治的混乱,也降低了外交部、外交官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由此可见,以色列并没有媒体吹嘘的那么高大上,反倒对其他国家敲向了警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