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呂蒙正何許人?他是北宋初時名臣,官至丞相,授許國公。別人都是當官當到告老還鄉,他卻是三次被任為丞相,可謂宦海沉浮。能做到這一點的,整個宋朝也就他和趙普二人。趙普是宋朝開國功臣,呂蒙正又有何過人之處,能令宋皇念念不忘呢?

對於他曾有一評:“人仿如一器物,各有各的量。諸葛武侯有智量,歐陽修有才量,趙子龍有膽量,呂蒙正有度量,此皆遠大之器”。以上所說莫不人傑,各有各的長處。呂蒙正能有那麼大的成就,卓爾不群之處必多,為何單以“度量”高人一等?

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度量”也稱“肚量”,是容人的氣量。能容人,道寬且長,不能容人,道狹且窄。提起宰相,首先想到的就是“肚裡能撐船”。因此要想當上宰相,別的可以馬虎一下,容人之量必須要具備。

宋太宗趙光義也評價過他:“蒙正之氣量,我不如也。”能讓當朝皇帝都自嘆不如,誇讚不已,呂蒙正的養氣功夫非同一般。

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捐棄前嫌

呂蒙正出生在洛陽,家境不錯,其父妻妾成群。呂母是正房原配,但同呂父成天拌嘴吵架。他爹呂龜圖也是夠狠,一怒之下,將母子二人趕出家門。

他和母親孤苦無依,生活落入窘境。還好有位老僧,看他秉性醇厚,天資聰穎,便動了惜才之心,將他母子收留。寺廟中的生活呂蒙正曾在《破窯賦》中有所描述:“日投僧院,夜宿寒窯,破衣不能遮體,淡粥無以果腹。”寄人籬下,生活條件差也罷了,還備受凌辱鄙視:“上人憎,下人厭,皆言餘之賤”。打小就受這麼大的苦,也磨練出了他的心性。

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如果當時他憤而出走,也許就餓死街頭。羽翼未成,只能是忍一忍海闊天空。什麼是尊嚴?是別人對你實力的認可,現實就是這麼冷酷。

還好,呂蒙正讀書有成,考上了狀元。這下皇恩浩蕩,又賞銀子又封官位。做官後,他首先做的,是把父母接來同住,侍奉得十分周到。他父當初將他母子二人掃地出門,非但沒有怨氣,仍然行孝膝前。

有人會認為此舉很窩囊,但這也是他氣度寬宏、宅心仁厚的自然表達,能人所不能。要不,怎會單單選了他當丞相呢?

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置若罔聞

呂蒙正剛當上副丞相時,正是春風得意上朝時,旁有一人風言風語:“這小子,竟然當上丞相了!”呂裝作沒聽見走開了,但他的同事打抱不平,一定要追查此人姓名,被呂蒙正制止,並說道:“知道了便會記一輩子,不如不知”。

如此智慧之舉,曹操也做過,和袁紹官渡之戰打贏後,手下蒐集到一箱子信件,都是內部人士寫給袁紹的,以求後路。曹操命人一把火燒了,並以己度人:“當時我方實力不行,很可能打敗仗,換了我也會這麼做的。”這令屬下感佩不已。

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如果一個人成天糾結於私怨仇恨,負能量纏身,一結仇二破壞情緒,最重要的一點,不能去專心致志地做事業。

挫而不餒

朝廷議選出訪遼國的使臣,呂推薦了一人,宋太宗認為不合適,給否決了。第二天又議此事,呂仍將這人報上去,宋太宗再否。到了第三次,呂蒙正還薦此人,這下老趙火大了,直接把奏摺擲於地:“愛卿為何如此固執?”呂蒙正答道:“非臣固執,使遼此人最為合適,臣不能一味盲從陛下之意,以至誤了國事”。

宋太宗下朝後氣也消了,醒悟過來,說道:“呂的氣量是我不能比的啊!”

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對於忠臣,明白些的皇帝是從來不排斥的。即如魏徵般氣得唐太宗大罵要殺了他,仍然對其重用。呂蒙正也深諳此理,他對宋太宗是不卑不亢、不氣不惱、以理相待,這有利於緩和君臣間的矛盾,他的度量建立在一心為公的基礎之上。

“度量”二字,於今仍有借鑑意義。職場、生意場上素有雅量,不招小人嫉恨,又得貴人欣賞相助,何樂不為?

呂蒙正:做到這兩個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