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吕蒙正何许人?他是北宋初时名臣,官至丞相,授许国公。别人都是当官当到告老还乡,他却是三次被任为丞相,可谓宦海沉浮。能做到这一点的,整个宋朝也就他和赵普二人。赵普是宋朝开国功臣,吕蒙正又有何过人之处,能令宋皇念念不忘呢?

对于他曾有一评:“人仿如一器物,各有各的量。诸葛武侯有智量,欧阳修有才量,赵子龙有胆量,吕蒙正有度量,此皆远大之器”。以上所说莫不人杰,各有各的长处。吕蒙正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卓尔不群之处必多,为何单以“度量”高人一等?

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度量”也称“肚量”,是容人的气量。能容人,道宽且长,不能容人,道狭且窄。提起宰相,首先想到的就是“肚里能撑船”。因此要想当上宰相,别的可以马虎一下,容人之量必须要具备。

宋太宗赵光义也评价过他:“蒙正之气量,我不如也。”能让当朝皇帝都自叹不如,夸赞不已,吕蒙正的养气功夫非同一般。

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捐弃前嫌

吕蒙正出生在洛阳,家境不错,其父妻妾成群。吕母是正房原配,但同吕父成天拌嘴吵架。他爹吕龟图也是够狠,一怒之下,将母子二人赶出家门。

他和母亲孤苦无依,生活落入窘境。还好有位老僧,看他秉性醇厚,天资聪颖,便动了惜才之心,将他母子收留。寺庙中的生活吕蒙正曾在《破窑赋》中有所描述:“日投僧院,夜宿寒窑,破衣不能遮体,淡粥无以果腹。”寄人篱下,生活条件差也罢了,还备受凌辱鄙视:“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打小就受这么大的苦,也磨练出了他的心性。

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如果当时他愤而出走,也许就饿死街头。羽翼未成,只能是忍一忍海阔天空。什么是尊严?是别人对你实力的认可,现实就是这么冷酷。

还好,吕蒙正读书有成,考上了状元。这下皇恩浩荡,又赏银子又封官位。做官后,他首先做的,是把父母接来同住,侍奉得十分周到。他父当初将他母子二人扫地出门,非但没有怨气,仍然行孝膝前。

有人会认为此举很窝囊,但这也是他气度宽宏、宅心仁厚的自然表达,能人所不能。要不,怎会单单选了他当丞相呢?

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置若罔闻

吕蒙正刚当上副丞相时,正是春风得意上朝时,旁有一人风言风语:“这小子,竟然当上丞相了!”吕装作没听见走开了,但他的同事打抱不平,一定要追查此人姓名,被吕蒙正制止,并说道:“知道了便会记一辈子,不如不知”。

如此智慧之举,曹操也做过,和袁绍官渡之战打赢后,手下搜集到一箱子信件,都是内部人士写给袁绍的,以求后路。曹操命人一把火烧了,并以己度人:“当时我方实力不行,很可能打败仗,换了我也会这么做的。”这令属下感佩不已。

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如果一个人成天纠结于私怨仇恨,负能量缠身,一结仇二破坏情绪,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去专心致志地做事业。

挫而不馁

朝廷议选出访辽国的使臣,吕推荐了一人,宋太宗认为不合适,给否决了。第二天又议此事,吕仍将这人报上去,宋太宗再否。到了第三次,吕蒙正还荐此人,这下老赵火大了,直接把奏折掷于地:“爱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答道:“非臣固执,使辽此人最为合适,臣不能一味盲从陛下之意,以至误了国事”。

宋太宗下朝后气也消了,醒悟过来,说道:“吕的气量是我不能比的啊!”

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对于忠臣,明白些的皇帝是从来不排斥的。即如魏征般气得唐太宗大骂要杀了他,仍然对其重用。吕蒙正也深谙此理,他对宋太宗是不卑不亢、不气不恼、以理相待,这有利于缓和君臣间的矛盾,他的度量建立在一心为公的基础之上。

“度量”二字,于今仍有借鉴意义。职场、生意场上素有雅量,不招小人嫉恨,又得贵人欣赏相助,何乐不为?

吕蒙正:做到这两个字,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可保一生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