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大侃历史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纵观中国历史,皇帝屠杀开国功臣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中国历史上真正没有杀一个功臣的开国皇帝只有晋武帝司马炎。

在这些屠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当中,最为狠毒杀害开国功臣最多的当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的屠刀之下,比如李善长、刘伯温、蓝玉、徐达、傅友德、陆仲亨、胡惟庸、唐胜宗、费聚、韩信、郑遇春、朱亮祖、赵庸、黄彬、叶升等,与朱元璋一起开创大明盛世的有功之臣能寿终正寝的寥寥无几。为何朱元璋要诛杀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朱元璋的性格决定。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其出生于八月初八,出生于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雄才伟略。他的一生勤于政事,日理万机。据历史记载,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深夜才休息,从不因任何事任何节日休息,对自己要求甚高。事必躬亲,堪称皇帝中的劳模。

如果对历史上各位皇帝的勤劳程度进行一个排名,朱元璋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朱元璋在位期间建树颇多,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完善了各类刑罚,为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个非常悲惨的童年。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为了有口饭吃就去给地主放牛。但不幸的是,家中的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朱重八用一块薄薄的木板拉上亲人,来到地主家,希望地主赏他一块儿地用来埋葬自己的父母,却遭到了拒绝。

亲人死了之后也无处下葬的痛楚,让朱元璋痛苦不已。后来为了混一口饭吃,朱元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去做了和尚,但是寺庙里也养不起那么多和尚,和尚们也得出去讨饭吃受尽了白眼侮辱。

后来在时代浪潮之下,朱重八加入了反抗元朝统治者的队伍中。后来经过多年的杀伐征战,朱元璋最终当上了皇帝。

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经历了太多太多,他内心深处深深知道这种好日子来之不易。为了能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受苦,他开始屠杀那些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家族地位的开国功臣。

二、朝廷不稳促使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如果要来讨论朱元璋诛杀有功之臣的原因,就必须来了解一下那场几乎把所有还活着的功臣名将赶尽杀绝的蓝玉案。此案牵连之广,手段之狠令人闻之生惧,谈之色变。

在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悲痛欲绝,出于对皇长子的喜爱,他舍弃了其他几位皇子,直接册立年纪尚幼的皇太孙朱允炆作为储君。

朱允炆能力出众,学识过人,但唯一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朱允炆的年纪轻,实在难以驾驭多年来出生入死征战沙场的开国群臣。

经过多年来战场的洗礼,留下的名臣宿将都是文能治国武能杀敌的骄兵悍将,只有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朱元璋才能压制他们,多年来朱标的皇太子之威也是在朱元璋的帮衬下才建立,一个小孩子就想让他们俯首称臣,简直做梦。为了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直姓朱,永远掌握在自己子孙的手中,保障朱允炆的地位稳固,朱元璋将手中的屠刀伸向了这些和他多年来出生入死的功臣。

蓝玉一党本来是朱元璋亲手为皇太子朱标安排的亲家,准备在将来做朱标手中的刀,稳固朱氏帝位。

多年来蓝氏一族在朱元璋的一手操控下日益壮大,朱标一死,这把刀反而伸向了主人,可能会影响国家稳定。朱标死了,如果朱元璋也死了,就没人控制得住蓝玉了。朱元璋为了替子孙扫除隐患,将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借蓝玉一案诛杀殆尽,据史料记载,蓝玉案中被杀人员多达3万余人。


厚德载物49847


洪武元年(1368),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穷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终于在应天府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后北伐西征,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政局趋于稳定后,朱元璋开始对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痛下杀手。面对这些曾经共苦过的臣子们,朱元璋为何会如此不念旧情,痛下杀手呢?

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大概是一个套路吧,开国皇帝总喜欢拿开国功臣祭刀。所有人都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太祖杀这些功臣是无法避免的――最高权力的世袭制度使然。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时已经年老,前后八次北伐,60岁时才击破北元,直到去世前两年,还在北伐。面对外有强敌,内有功臣的局面,可是太子朱标性格又比较软弱,皇太孙又还年幼。而这班随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多还年纪尚轻,更兼武将飞扬跋扈,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要是自己死了,主弱臣强,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必定坐不牢固。这个原因可以从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对话中看出: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太子朱标性情温良,不忍,为功臣们求情,朱元璋沉默不语。第二天,朱元璋让人呈上一段长满棘刺的藤蔓,要求朱标拿起来,朱标犹豫而不敢拿。朱元璋因此对他说:我现在在做的,就是为你拔出藤蔓上的锐刺,你难道还不懂得我的用意吗?

二、权力滋生欲望,无论在什么时候反贪治贪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来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由于元朝腐败的统治,在一次饥荒中,赈灾的银钱被官员们层层克扣,导致朱元璋父母兄弟在这场灾难中去世。而在洪武年间爆发的“空印案”与“郭桓案”更让朱元璋笃定了官员们都是腐败贪墨的蛀虫。朱元璋怎么也想不明白,文人们“朝闻道,夕可死”的高尚气节为何会在进入官场后立刻沦为“朝获官,夕腐败”的不良风气。但朱元璋一直是雷厉风行的人,他不懂这其中的原因,也无意深究,面对贪腐的官吏,他给出了最简单的惩罚方式:杀!只要贪银超过60两,一律斩首不赦。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之下,大量开国官员纷纷落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党派之争的愈演愈烈,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党争。

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中的大臣其实又形成了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以地域划分,进而又开始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这两个派别正是分别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作为淮西人士,在情感上,朱元璋自然更加偏袒淮西集团。再加上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关键时候不懂得藏锋,在攻打陈友谅之时,朱元璋想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以朱元璋的厚黑学功力来说,又怎会放任一个有如此才华的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呢?以党派之争为借口,朱元璋通过“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基本肃清了朝野内的开国功臣。这两场案件被后世称作“有预谋的剪羊毛”行动。

由此可见,朱元璋诛杀各位有功之臣,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为了江山稳固,为了下一任继任者考虑,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属于朱氏一族,朱元璋不得不这样做。朱元璋大开杀戒是大势所趋,是政治需要,是必然结果。


邓海春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自古便是“飞鸟尽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在这件事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深得其中精髓。

在朱元璋称帝以后,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从刘伯温、李善长,到蓝玉、朱文正,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遭到了杀害。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如此心狠手辣呢?

一、整治吏治,惩戒贪污腐败

朱元璋因为自己出身贫苦,所以,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是异常的痛恨,因此在明初时制定了及其严苛的法律条文《大诰》。官员贪污银子60两以上就要被杀头,甚至被扒皮填草,以示警戒。而且百姓可以随时将发现的贪官污吏扭送到上级官府承办。

有名的大案就是郭桓案、空印案,众多中央和地方的官员被杀。

二、废除宰相制度,分散权力配置,加强中央集权

朱元璋为了达到废除宰相和中书省的目的,开始大规模的屠杀朝廷重臣。这些人大都是身居高位,公侯爵的居多,平日多是飞扬跋扈、不知韬光隐晦,而且交往过密。

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多名开国时被封公侯的功臣被株连。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

胡惟庸拉拢了几乎整个朝廷的人自以为朱元璋不敢动他,要杀整个天下的官员,一千个皇帝中没人敢说会,但偏偏朱元璋是这个一千零一个。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连带朝廷重臣及开国要臣一扫而空。

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取消了左右丞相,废除了中书省,其事由分别由六部处理。

三、除掉权臣,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

朱元璋为何要杀害开国功臣,从他和太子所说的话中,我们就能略知一二。

有这么一个故事:朱元璋之子朱标,以看不惯朱元璋杀害开国大臣。劝说朱元璋放下屠刀。朱元璋让人找来一根带刺的木头,让太子朱标拿起这根木棒。

当然我们的太子没练过铁砂掌之类的高招,自然不肯拿起。朱元璋随手拿起一把宝剑唰唰 唰 把木棒上的刺销的一干二净。

说道:“我现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随后,因为朱标的死亡,朱元璋怕朱允文难控制朝政,所以只好杀杀杀了。

其实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的功臣们,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

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

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

但是功臣拥有了朱元璋亲颁的免死铁券后,有罪可免一死。这些功臣尽然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

曾经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转而变成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的恶霸,有的人甚至还私造刀枪、身穿龙袍,总之一句话,无法无天。试问,这些功臣该不该杀?

当然,朱元璋杀功臣,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为己,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


江水趣谈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多数人只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范围之广,手段之狠,都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很少人会去关注朱元璋为什么要对这些从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动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其中的缘由。

翻开中国历史,每逢改朝换代,当新建政权稳固以后,帝王就开始屠戮功臣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明朝这些开国元勋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也不是没有原因,综合起来看这些被屠戮的开国功臣,他们被杀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他们军事能力出众,但是政治头脑不足。朱元璋带领他们一起打天下时,他们可以与朱元璋称兄道弟,一起喝酒吃肉,毫无约束的谈天说地,这些都没问题,毕竟还在创业阶段,上下团结一致很重要,而且成大事不拘小节,朱元璋可以不在乎这些。但是当创业成功以后,一切都要步入正轨,毕竟国要有国法,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规章制度来办,君臣关系也不能像之前一样那么随意,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创业时一切服从军事,守业时一切都要讲政治,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在思想上转变不过来,言行还停留在大家称兄道弟的阶段,这怎么能行,朱元璋辛辛苦苦的要建立的是法度完备,礼制健全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土匪团伙。在国家政权的体制内,君臣有别,如果违背了做臣子的本分,即便你没有非分之心,那也只有一个死字!诸如廖永忠、华云龙、周德兴等人都因为僭越之罪获死。

第二、他们恃功跋扈,违法犯罪。这些开国功臣凭借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取得的赫赫战功,建国之后被朱元璋封官赐爵,甚至还被赐予免死铁券,说实话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给他们这些恩赏也是应该的,但是,这些人仗着军功以及手中的免死铁券,嚣张跋扈,他们有贪污受贿的,有欺凌百姓的,因为他们的地位和权势,一般的官员还不敢管,只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但是朱元璋可忍不了他们,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励精图治,实行了各种政治改革,其中就包括整治腐败,打击贪官污吏,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显然阻碍了他对国家的治理,而且朱元璋推行的法制都比较严苛,加之他个人的性格和手段都比较狠,所以,即便是有战功赫赫,即便是有免死铁券,也都罪责难逃!像朱亮祖等,因为贪污受贿,胡作非为直接被朱元璋鞭打致死。

第三、他们在朝廷中结党营私,与皇帝争权,而且懈怠政事。他们在朝中身居高位,比如胡惟庸,仗着身居丞相的要职,经常与皇帝发生矛盾,而且在朝中结党营私,懈怠政事,俨然一个小皇帝。一山不能容二虎,更何况你还不是只虎,就敢这样跟皇帝讨价还价,争权谋私,这一点无论是哪个皇帝都不能容忍的,更别说朱元璋了。所以,当他日渐骄横,权势威胁到皇权的时候,朱元璋也不再容忍他们,统统处死,这就是有名的胡惟庸案,而且,胡惟庸案受株连至死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公二十一侯。

第四,他们权势过大,难以驾驭,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担心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再驾驭得了这群功勋悍将,所以除之以免后患。朱元璋给太子朱标组预备了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接班班底,作为朱标继位以后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这些人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然而天不遂人愿,朱标还没来得及使用朱元璋留给他的朝臣班底,就英年早逝了,打破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然而,朱允炆又年少,杀伐决断都欠缺很多,根本就驾驭不了这群悍将,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朱元璋只能找个理由把这些人提前给收拾,以绝后患。所以,以蓝玉为首,还有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等人都这样被朱元璋屠戮了。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朱元璋之所以大力除掉开国功臣,无非是这些人威胁到朱元璋以及皇家的统治地位以及阻碍了他励精图治,治理国家的道路,所以,什么“狡兔死,走狗烹”、什么“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白头”,都只不过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罢了。


一锅煮了


路人甲路人乙说说:

朱元璋杀功臣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政治稳定。朱元璋出身不高,原来是一个放牛娃,后来还做了和尚,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后,他看透了人性,更看透了官场。他知道,这世上没有好人、坏人,有的只是成功和失败。表面上自己高高在上,其实君臣博弈不过是此消彼长的拉锯战。为了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敢贪污的家伙要杀掉,敢作乱的也要杀掉,太平盛世留不得这些人。



如果细说的话,可分为三个原因,其一为仁弱子孙铲除后顾之忧,其二朱元璋惧怕功臣胡作非为,其三功臣用处不大,威胁皇位系数高。这三种原因致使朱元璋产生杀功臣的想法,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常升和张温等功臣都被朱元璋设计杀害。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朝历代,包括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大型集团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说不是朱元璋狠,而是形势所逼。


路人甲路人乙


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大都没有好结局,他们追随君主打天下,但换来的不是自己功成身退,就是被贬杀,甚至灭族。

东汉是历史上少有的优待功臣的王朝,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让功臣居家静养,日常不任官职,多数功臣“委而勿用”,优游享乐以度天年。北宋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用一杯酒就解除了开国将领的兵权,这些功臣领取良田厚禄,置大屋,购美妾,享尽富贵,终老此生。但是汉朝和明朝的功臣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大多被杀、被灭族。那么这些开国功臣为什么大都是这样一个结局呢?

01

功高震主

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韩信功劳甚大,”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后来又参与垓下之围,彻底击败项羽,其将兵之能远在刘邦之上。天下初定,刘邦开始猜忌韩信,先是收夺了韩信的兵权,把他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降爵封淮阴侯。后来陈豨做反,韩信被怀疑做内应,被吕后设计杀死,并诛三族。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明朝的三十四位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了三十个,仅仅只剩下四个人继续为大明效力。

02

贪赃枉法

长孙顺德,唐朝建立的时候被封薛国公。李世民即位后,他贪污受贿,屡次犯法,最后被免除官职。在明朝,死于贪赃枉法的功臣就比较多了,朱亮祖、廖永忠、胡惟庸、蓝玉等都在此列。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在为他的子孙铺路,他知道他的子孙即位后可能控制不了这些开国功臣,所以就借机削权打压,防止他们起来造反。

大部分开国功臣之所以落不下好下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功高震主。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是一家的,天下是皇帝的,所以没有君主愿意被人夺权,天下改名易姓。他们也不愿意身边存在这种隐患,那种感觉如坐针毡,如芒在背。所以皇帝都会找巧妙的机会来消除威胁。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

历史学苑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是范蠡留给后人的一句经典名言了。范蠡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功成之后,坦然隐居,得以善终。

汉朝是这样,刘邦称帝之后,把之前分封的异姓王,逐个都清理了。

而到了宋朝,赵匡胤还算是做的比较地道,杯酒释兵权。让大将们晓之利害之后,重金打发这些将领们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

朱元璋就比较狠了,整起开国功臣,一点都没有心慈手软,蓝玉案,胡惟庸案,都是明初大案,牵连甚广。

为什么要诛杀功臣呢?

难道真的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吗?

其实这是有很多共同的因素导致的。

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其实相互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你能当皇帝,他心里还有点不服呢,你小子哪点比我强了,让你做了皇帝,纯粹是你运气好,还有就是兄弟们捧着你。既然如此,那能不能给我兄弟们点特权啊?比如大明时候的免死铁券,就是天大的特权了。等于长了无数个脑袋,可以随意任性了。

但是打天下不比治天下,治天下就需要有法可循。因此这些骄将自己很容易膨胀,也是其自寻死路的一个原因。

具体到朱元璋这里,还有另一层因素,因为老朱的皇位来的太传奇,从乞丐到皇帝,所以本来就内心有种不安生的感觉,这些大将再不听话,老朱就有点不耐烦了,直接肉体消灭。

此外,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早逝,老朱又不想把皇位给其他儿子,就需要给小孙子留一个安全的环境。这也是朱元璋屠戮开国功臣的原因,没办法,这些大将太厉害了,随便找一个,都能驰骋天下,还是消灭了放心。

朱元璋千防万防,最后还是疏忽了一点,自己的儿子中,也有比较厉害的,也有对皇位有想法的,最后果然朱棣夺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皇位。

不过再怎么说,天下还是人家朱家的啊。总比外姓夺去了好。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甘苦容易,同富贵难。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明朝之前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但朱元璋带领着他的兄弟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难度很大,朱元璋的兄弟们功劳就很大,自古以来皇帝是不允许自己的臣子比自己的功劳大,不允许任何一个大臣功高震主。在加上朱元璋本身就比较心狠,臣子的功劳太高对皇帝也是一种威胁

朱元璋本身是想立自己的儿子朱标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朱元璋本身就比较喜欢朱标,觉得朱标很想自己,朱标本身就很有能力,朱元璋觉得自己死后朱标能镇出那些大臣,同时也能治理好大明,但使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却英年早逝,其他皇子中,没有那一个符合朱元璋的心,使得朱元璋非常痛苦。这时有人对朱元璋说立朱允炆为太子,但是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这样做不仅不符合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不能使自己的儿子们服从,更不能使自己的大臣们服从,朱允炆本来资历就浅,如果他为帝那么朝廷可能会乱,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杀掉那些功劳大的,资历深的臣子,不然不利于朱允炆的统治,朱元璋这样做就是怕大臣威胁到自己的孙子,他也是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所以才积极除掉开国功臣,而那些没有大功的臣子都以存活。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这里边有各种历史原因、政治原因,但纠其根本还是经济原因。众所周知,有权就有了钱,一切的政治活动都只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进行的,历史的延续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所以,对于历史上“兔死狗烹”的这一古怪现象,我们同样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去解释。 经济学原理 有这样一条 :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满朝文武皆吃皇粮,万事以让皇帝欢心为准则,心里无时不刻在担心龙颜 会 大怒,担心的越多就越 会 想着自己当自己的“主子”,一旦有此想法,他们可能就已面临着这样一个取舍问题 : 或是阿臾奉承、几乎没有生命危险地过一生,或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夺皇帝宝座。而被称之为万岁的皇帝也并非高枕无忧,他也在想,是要杀掉有权有势的 功臣 以保江山,还是留着这些 功臣 保护自己的江山同时也在威胁着自己的宝座? 功臣 与皇帝的权衡取舍问题难易不同。每一个 功臣 的权衡是比较容易得到最终的取舍答案的,因为他们所要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势力能否夺取政权。而“万岁”要分析每一个掌握大权的 功臣 的心理、人脉,还要考虑自己对之的每一举措带来的影响,故而皇帝的权衡很难得到所谓的明智的选择。 而且, 功臣 与皇帝的权衡取舍的侧重点也大大不同。皇帝的收益近乎无穷大,每一个 功臣 都 会 有试一试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收益就是那无穷大的经济利益,成本就只是“要命一条”。 功臣 们的势力从开国时期就在日益壮大,皇帝要考虑怎样稳坐他自己的江山,但他的成本仅是几个大臣或是一些大臣的性命,对他的无限江山而言,那简直是小之甚微。 经济学原理 中还有这样一条 : 人们 会 对激励做出反应。 在封建时期,权臣往往都敢于与皇帝力争,交谈之中,皇帝或多或少还可以分辨出忠奸,对其嘉奖或是重罚。而势单力薄或是试图委曲求全的 功臣 则很少“面谏”皇帝,不愿或不敢说任何一句与皇帝背道而驰的话,这样只能导致皇帝永远的难辨其忠奸,故造成了皇帝为清除威胁而实施的“宁可错杀三千,不愿一人漏网”的对奸臣的屠杀政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制造胡蓝、空印、郭桓三大诛杀案,很大一个因素是基于这种心理。 忠奸与否,取决于皇帝所接收到的信号,这一信号就是皇帝所受到的激励,只有让皇帝接收到辨别忠奸的信号,皇帝才 会 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皇帝为了保其江山、坐稳龙椅,什么举措都有可能做得出来,包括“宁可错杀三千,不愿一人漏网”的屠杀。历史上就有不少奸臣深知这一点, 利用 皇帝视野狭窄的弱点,不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获取经济利益,秦时赵高,清朝和珅,建国后的“四人帮”……也有些忠臣对此了解甚少而遭残害,甚至招致杀身之祸,秦时蒙恬、汉朝司马迁,宋朝岳飞……可见,一个说明你是非忠臣的信号,一次让皇帝信任或猜忌你的激励,已成了悬牵着一个 功臣 能否安然无恙的生命线…… 此外,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皇帝杀 功臣 的现象还可以用经济理论中的产权问题来解释。 君臣之间的关系极似现代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皇帝拥有着整个江山的所有权,也即是产权是皇帝的,而手下 功臣 只是代理其经营、管理权。皇帝是委托方,将其所有财产(即整个江山)委托给大臣们来管理,经营,而大臣们则自然而然的成为受托方,代理其经营管理工作。当委托方觉得受托方无法助自己实现最大的利益,甚至还对自己的财产虎视眈眈的时候,必然将他扫地出门,炒他鱿鱼。而在当时的封建社 会 , 功臣 们威胁皇帝宝座的不只是他们的兵权,更多的还是他们的无形资产,是他们在朝中的门徒、人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杀掉,必要时诛杀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一干人等。杀掉头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给了这以团体一个警告,“识时务”的就该就此作罢了,但有时还是 会 有很多“不识时务”的人滋事,皇帝不得不对其诛杀了。杀一个人与杀一群人的损失(即成本)对皇帝来说没有太大区别,因为皇帝在乎的只有他那无穷大的经济收益。 还有,我们不难发现,用经济理论中产权问题的相关知识来解释明太祖朱元璋大规模杀 功臣 这一现象, 会 比较容易,而且很可能 会 大大改变你对朱元璋的看法。 封建时期,产权问题与现代社 会 有着很大区别。那时候有一种极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即皇位理应由太子来继承,太子之位理应由大儿子来担当。朱元璋的大儿子懦弱无能,二儿子、三儿子资质也极其平庸,而四儿子朱棣天资聪明,朱元璋倍加喜爱,早就有意将皇位传给朱棣。而在当时,这是何等的难啊!大臣们都是愚忠,只 会 对大太子尽忠,若将皇位传给朱棣,朱棣定 会 遭到满朝文武排斥,还极有可能因势单力寡被其兄残害。不像现在,写一张遗嘱,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财产分配给任何人。朱元璋虽身居皇位,但也不 会 想出,也不可能想出立遗嘱、传皇位这法儿,仔细分析,只能将那些只懂愚忠的大臣杀掉,而在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朱棣的拥戴者。细品明朝历史,不难发现朱棣确实是一个绝好的接班人,他文武双全,朝廷军中几乎无人能挡。可见,明太祖在这件事上确实英明之极,智慧难得有人能及。 …… 历史上的怪圈,都可以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但我们得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里,我仅以自己所学的粗浅的知识和大胆的遐想对皇帝杀 功臣 这一现象浅谈心得,敬请各位老师、同学多多指教。


朱小庆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历朝历代不杀功臣的皇帝在古代史上可以说是凤毛菱角。但杀功臣不见得就是残暴。而不杀功臣不见得就是宅心仁厚。比如秦始皇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屠杀功臣。他们之所以没有屠杀功臣也并不是因为他们宅心仁厚。而是因为他们还需要那些功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边时刻得警惕胡族。南边还在不断和百越作战开疆拓土。可以说秦始皇需要人才。需要大量的人才。所有他不会杀功臣。而功臣们因为知道秦朝敌人还很多,所以也不慌。


而唐朝李世民时期也同样如此。李世民虽然不是唐朝的建立者,但实际上也差不多。一方面大半个唐朝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另一方面李渊在位时间又比较短。所以李世民也就相当于一个开国皇帝了。唐朝建立后虽然国家统一了。但是外部的敌人还是不少的。毕竟李世民是一个要举世无敌的男人。东突厥与薛延陀,高昌、龟兹、吐谷浑,高句丽,新罗,百济,昭武九姓等国都对唐朝虎视眈眈。想要征服这么多敌人李世民就必须要无数的臣子来辅助。所以李世民不杀臣子。而唐朝的臣子也不慌张。因为大唐的敌人杀不完。既然飞鸟不尽,那么良弓就永远不需要藏了。

明朝朱元璋时期则完全不同。明朝朱元璋是击败了蒙古人重新在中原建立了国家。并且在明朝建立后依旧在不断的削弱蒙古。所以北方明朝不需要担心胡族入侵。而南方虽然总有暴乱。但都是小乱涉及不到根本。再加上朱元璋下达禁海令不与外界沟通。使得明朝相对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既然明朝没有了敌人。那么这些许许多多的功臣就有些碍眼了。朱元璋为了防止功臣们造反,就只能先下手为强。再加上功臣之中也确实存在不少居心叵测之辈。这就更加剧了朱元璋的不安全感。从而导致朱元璋都功臣展开大规模屠杀。

导致朱元璋杀性大起大罪魁祸首就是明朝丞相胡惟庸。胡惟庸之所以能上台当上丞相是因为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上任之后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一时间淮西朋党势力惊人。甚至就连朱元璋都为之心惊。甚至还有传言,开国功臣刘基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野心太大不可用。最后被胡惟庸给毒死了。


压死胡惟庸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朱元璋再也无法忍受的。那就是胡惟庸独断专行。甚至开始和朱元璋争权。胡惟庸在处理很多大事上根本不汇报朱元璋,而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比如许多生杀黜陟事件。胡惟庸的独断专行引起了朱元璋的惊慌和不满。朱元璋深感大权旁落。甚至在他看来,再让胡惟庸壮大下去。他这个皇帝都可有可无了。所以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谋不轨”罪诛杀了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后来通过胡惟庸牵扯出近三万人进行诛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狱”。


本来朱元璋屠杀完胡惟庸一党后也告一段落了。但是后来因为太子朱标的逝世。原本蓝玉一党也成了新任继承人朱允炆的威胁了。所以后来朱元璋又屠杀了蓝玉一党给继承人清理障碍。经过“胡惟庸惨案”和“蓝玉案”后整个明朝功臣十之八九都被清除了。也由此可见朱元璋屠杀功臣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杀性重。有时候真是迫不得已,逼到那步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