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微信聊天每个标点都必须打出来?有没有心理专家帮忙分析一下?

我的键盘是钛合金的


你这个问题太混账!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夫差,还怨上别人了?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这是语言文字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你自己做不到,做不好,怎么还好意思责备他人?如果,人人都你这样,我们民族文化的规范将会被破坏,你必须对这个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


统计制度下


前几天面试一个部门经理,80末左右,用微信先聊下基本情况,他发过来的每段话基本很少用到标点符号,一概用空格代替,以至于有些语句我只能用猜来解读他的意思。

出于礼貌,我跟他聊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事实上聊了前几句后我内心就已经决定不想录用他了。虽说通讯软件聊天未必反应到一个人写正式文书,但行为习惯其实都在潜移默化支配着日常的一切。

一个休闲之余穿着邋遢的人,即使在正式场合正装着身了也能看出很不严谨的细节。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很多人日常工作中都会用到微信或QQ和同事、领导或外部合作伙伴联系,许多人——尤其年轻人——都习惯于无标点符号式的文本输入、或者乱用标点,甚至谐音字、错别字百出。

出于好意、有时候我也会纠正对方,但往往得到的回复是“看得懂意思就行了,那么较真干嘛呢”。听完这番话、我只能无语。当然也有一些能接受并改之。

严谨,是一个人对生活对工作的基本态度,小到日常聊天、大至工作事业。看似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细枝末节,其实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进阶。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家长会从小在写字、吃饭、走路、坐姿等细微方面严格要求儿女的原因,细节未必真的决定成败、但时刻影响到成败。

从另一个角度看,符合书写规范的微信聊天、既能避免产生歧义、误会,也是对对方的一份基本尊重。随心所以、天马行空的标点符号,就如同出名衣冠不整,拿什么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岑詮


媳妇儿去医院生小孩儿,刚生下来小姨子就发来微信问: 姐夫,我姐生了吗?姐夫回: 生了!是龙凤胎。小姨子: 牛逼啊!

这个段子最后那句话的标点符号,用叹号很正常没毛病,如果换成问号,意思就完全变了。

所以说,正确用标点符号很重要。


走在乡间的小鹿


俺就是您说的那种微信聊天打标点的人之一,就别劳烦您请心理专家了,……专家都忙!让俺来做一个自我心理分析吧:

1、尊重对方。给别人发微信、发短信要让人家感觉到你是在“认真”地沟通,不是随意的、更不是敷衍的。如果您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给别人发一条信息,通篇不打标点或乱打标点,对方会怎么想?所以我但凡发信息,不仅要打标点、打准标点,就连最后一个标点都不会漏掉;

2、尊重自己。注重细节是高品质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但追求完美的人才是可以不断接近完美的人,否则,就会扩大残缺。民谚说,做一回人难上难,俺深以为然。我们从黑暗之地来到了光明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偶然的奇迹。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奇迹,做人要认真地做、仔细地做,不可辜负自己。……包括打标点符号;

3、尊重文化。古代汉语典籍没有标点符号,人们是用断句和语气助词来写作和阅读、理解的,其实心里还是有一种“隐形”的标点。近代引入标点符号后,标点由隐形变有形,阅读大为轻松,理解更为精确透彻。……所以标点不管是“隐形”的还是有形的,都是小到一篇文章、大到一种语言文字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丝毫怠慢不得。

上述三点均由自身体会生出,无“拔高”、无妄言。是一份真实的心理分析报告。


浮生一醉


分析你个JB!写出的文字加上标点是现代书写的基本要求,也是用文字与人交流时最起码的尊重。那种错别字连篇,不打标点或者乱打标点的人,就是个垃圾!不值与之谋!


Chimec


中国人都知道,没有标点的话就是屁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是什么意思。你告大家。你知道不?

我告诉你:

|:下兩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就是中国文化。


用户3694768543561


200多条评论了,好像还没有出现心理学家来解释。说说我个人的观点吧,在人格心理中有两个重要的名词,共情和自我反省。共情是讲能理解他人主观意识,了解他人的多种感受,往往表现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善良的底层。自我反省是讲检视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当的地方,是否有违法律和道德,或引起他人不适。共情和自我反省构成了一个人是否有健全的人格。通俗点讲,打字发信息注意标点符号的人,他们往往关注了自己的表达用意,在使用文字语句时是否可以让他人足够能明确获知。表现了一他们勇于阐述自己观点,二积极与人沟通,三希望他人能了解自己。在评论中,大家也举例了若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带来的歧义理解,从人格心理学上来说,不使用标点符号表现的正是共情能力的偏弱,通俗讲是具有一定的自私和自我。我们无法用是否使用标点符号来证明一个人的人格健全程度,或不独立,或人格障碍,因为这些是需要在具体生活场景再做分析的,但这个不使用标点符号的表现确是人格不健全的一个表现了。以上,供大家思考和分析。

注:1-人格不健全,不独立,不等同于人格障碍。2-人格障碍有偏执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等多种类型,其中情绪是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幸得评友提醒,备注部分以段落和标点隔开了)

再给大家留一个层次概念吧:

无知的无能,

有知的无能,

有知的有能,

无知的有能。


CHENJIANJam


标点符号,不论是在文章、诗词、微信聊天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只能成功一半。而且有时还会闹出意外的笑活来。我这里有两个小故事,足以说明标点符号在日常日活中的重要性。

故事一:昔日,一山寺中的和尚性格孤辟,与世隔绝。一日在寺门独坐。忽而山风习习,浓云密布,山雨欲来。这时,山下小径上有一书生和一小童挑书担望山门而来。和尚见状,忙取一术牌上书:”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慌忙之中竟忘了加标点符号。书生至:”师父在上,贫生欲借宝刹休息一晚。明日即便下山”那和尚双手合十,指木牌。书生一看和尚未加标点符号。大喜,遂叫书童拿笔在木牌上加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和尚无语。书生在寺中歇息一晚。因时间关系只讲一个故事吧!😃


天高云淡839


严格把握标点是中文写作的必修课,否则,其意义不是南辕北辙就是事似而非。古时由于不用标点闹出很多笑话和幽默的故事,特举一例:

有老翁生有一女而赘婿,然七十岁时喜得贵孑。老翁考虑到自己年事巳高,全靠女婿把幼孑抚养成人,但女婿入赘有权继承遗产,幼子长成了怎么办?于是写了一份模棱两可的遗嘱,当时把家产交给女婿继承,只为把幼儿抚养成人即可。其原文为:

"七十老翁,亲生一子,名曰芳瑞,人言非是吾子也,现将全部家财付给女婿,外人不得争夺。″(原文未标点)

岂料芳瑞成年后学业有成,聪颖过人,就问到姐夫家产的事,他姐夫即以《遗嘱》示出,芳瑞不服,乃告之县衙,县宰升堂,将《遗嘱》默读再三乃断曰:

世上哪有把财产不给儿子而给女婿的道理?′,这《遗嘱》不是写明的?于是念道:

"七十老翁,亲生一子,名曰芳瑞,人言非,是吾子也。′现将全部家财付给。女婿,外人不得争夺"。

官司结案,女婿哑然。文字无加减,内容却相反。在中华传承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标点的运用,入神出化,可表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一样的文字,标点不同,语气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这就是标点在写作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我不是心理医师,就算答非所问吧!


漫游天下客


微信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沟通工具,它反应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心理,能够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使用者的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甚至个性人格。

一个连微信都标点讲究,分毫不差的人一定具备以下职业及心理特点:

第一、职业大多和文字工作有关

例如,广告公司企划文案,记者编辑,专司写大报告以及各类文字材料的公务人员或者企业文职人员……他们经过长期职业熏陶,对于文字细节质量的把握远远高于一般人,比如专业编辑只允许万三出错率,而给领导写材料的人,哪怕一个白字都会造成严重事故,他们的绩效与文字的精细程度息息相关,不容马虎,久而久之,必然句读准确。

第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文化程度低的人不在乎咬文嚼字,这在他们看来是知识分子的矫情和刻板。他们但求写的东西能读懂,标点符号可以省略,还能用各类表情,字符,火星蝌蚪文替代文字,马马虎虎能领会就可以。但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则更加尊重文字,由字及人,他们认为写对字,用对标点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是长期文字浸染的结果。

第三,性格细致严谨乃至有强迫倾向的人

他们未必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是文字工作者,但是他们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们和标点杠上了,凡是遇到错字,则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就像看到没有码放整齐的书本,或者残旧一点水迹的玻璃,非要矫正才感到心中畅快,他们打微信必然双引号,括号完整,必然不会落下句号,句子开头不空两格心里堵得慌,“地的得“,用错一个就觉得心里发毛,这种性格极好,适合成为伟大的编辑。

小小微信不容小觑,它甚至可以成为心里爱好者阅读他人内心的窗口,大家不妨试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