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四帥之關元帥 人神武神財神

護法四帥之關元帥 人神武神財神

關元帥即關羽,又稱“蕩魔天尊”、“伏魔大帝”。道教將其奉為護法四帥之一,並祀之為武財神(後有專介)。關元帥在宮廷和民間信仰極其普遍,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惜稱“關公” 、“關老爺”。​

護法四帥之關元帥 人神武神財神

關羽畫像

集忠、孝、節、義於一身的“古今第一將”

關元帥信仰來源於三國時蜀國名稱關羽,歷史上的關羽(?—219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今山西解虞縣)人。​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字雲長,儀表威武,武藝超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投奔劉備,起兵爭雄,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敗劉備,取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俘關羽,封為偏將軍。後因陣斬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之圍,封漢壽亭候。後掛印封金,仍歸劉備。劉備佔據四川建立蜀國,封為前將軍,鎮守荊州,戰死後追諡為“壯繆候”。困他集忠、孝、節、義於一身,其聲譽不但在劉、關、張三兄弟之首,甚至後人為之立廟祭祀,躍居歷代名將之上,成為“古今第一將”,正如湖北當陽關陵的一副對聯所云:“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

宋代以後被民間神化 明清均被列入國家祀典

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不算太大。唐時間或見於傳,稱關三郎,為人鬼之流。宋以後,聲名日彰,其身世逐漸被神化。如《歷代神仙通鑑》稱其生前是雷首山澤中的龍神,因吸黃河水救助旱民,得罪天庭,後轉世成人,“忠義性成,神聖之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稱其為青龍轉世,降生時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似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北宋末年,關羽被封為公(或謂真君),相傳時為張天師屬下神將。宣和年問(1119—1125年)封為武安王,配祀武成王姜太公。元時封王,即“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封為候。萬曆年問(1573—1620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家人皆得厚封,並輔以丞相陸秀夫張世傑二位抗元殉國之大臣,以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護法神。至清代,關帝信仰尤盛,被視為入關來明之佑神。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總之從明至清,關羽均被列入國家祀典,目不囿於教門,被民間奉之為神。​

護法四帥之關元帥 人神武神財神

關元帥

與孔子並稱文武之聖 又是財神招財進寶

關元帥的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財神,是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招財進寶之職能,目法力無邊。尤其在清代,關元帥成為人神之首,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子比肩。供奉其的廟宇數不勝數,清朝初年,已遍及天下,且名稱不一,常見之名大致有:關帝廟、關聖廟、關王廟、關聖帝廟、老爺廟等。又有專祀、臺祀之分。專祀為祀奉關元帥一人,臺祀則與岳飛、張飛、趙雲、趙公明、二郎神、土地爺等神合祀,常見的有武廟(或稱關岳廟)、三義廟、三義宮、七聖廟等。《除亥叢考》:“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在臺灣,關帝有時還被稱為“伽藍爺”、“恩主公”,廟宇眾多,備受尊崇。相傳農曆五月十二日為關帝神誕,是時各廟均人聲鼎沸,香火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