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风穴寺“七十二小景”——刘希夷墓“三柱香”奇观

刘占江 收集整理

据有关史志记载:汝州千年古刹风穴寺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说,虽然“八大景”大部分人都还能说岀来,但由于历史久远而其中的“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具体在哪里、都指哪些景观,如今谁人能说清楚?

河南风穴寺“七十二小景”——刘希夷墓“三柱香”奇观

刘希夷去世以后,被葬于汝州风穴寺山门东侧,背依龙山,面朝黄虎山,人称“夷园”。

唐时,刘希夷墓前种有柏树。千年后,树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树茎分三枝,故称“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树荫面积近百平方,状如巨伞,故称“一蓬伞”。可惜,解放前遭毁。

清初,刘希夷墓因年久失修,仅剩一个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将刘希夷墓重砌,周围植松柏,并立碑石。刘希夷墓成为汝州一大文化景观。光绪二十四年(1898),州署在墓周用青砖砌成长宽各5米,高2米的透花围墙,临路辟圆券门,门口仍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河南风穴寺“七十二小景”——刘希夷墓“三柱香”奇观

张绍文题:“夷园”门额

“文革”时,刘希夷之墓被平。至1980年前后,刘希夷墓仅剩一块清光绪年间开封人士——冯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以及半块残碑。

1984年,在张绍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议下,原临汝县人大常委会于同年6月14日第22次会议通过,县财政拨专款5万元,于1985年建纪念堂及厢房各5间,大门一个,门额请张绍文先生书丹“夷园”之名,并刻墓碑一块立于墓前。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管理不善,5间纪念堂竟被山火焚毁。

1994年,风穴寺文管所砌园林式围墙近400米,1998年重建纪念堂5间,又将一对清代石狮移立门前。 1999年秋,用青石重砌圆形墓冢,高一米,直径为2.9米,象征刘希夷享年29周岁。

刘希夷墓周围,目前建有一个20多年历史的古朴典雅青砖古建小院落。上世纪80年代时,刘希夷墓只剩下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开封人冯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旁边还有半块残碑。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过,国家百废重兴,汝州一些文化人就打算修复墓园。在他们的极力游说下,终于在1985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墓园。

河南风穴寺“七十二小景”——刘希夷墓“三柱香”奇观

2013年11月1日起,一家“香港某旅游开发公司”接管并开发风穴寺,该公司承诺在四年内投资5亿元,把以风穴寺为核心的汝州北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后来风穴寺不但没开发成,反而在月黑风高夜又把刘希夷墓扒掉寻找宝藏,结果是墓穴空空一无所获,并说是赔本了而遁逃而去。

2017年汝州市又拿出数千万元又把便宜卖掉的风穴寺高价反手买回,文物局李宗武局长等领导抱着对汝州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带领一帮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夷园平台处重新筑坟立碑、植树种花、修茸一新,终于使夷园重新对外开放。

刘希夷墓前的柏树,经过千年后,树高近三丈形成的“三柱香”等成为风穴寺“八十景、七十二小景”之一的景观。由于历史久远现在的人知之甚少了。

河南风穴寺“七十二小景”——刘希夷墓“三柱香”奇观

刘希夷(651——678)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人。三岁丧父,随母在外祖父家长大。他姿容俊美,聪慧天成,与舅舅宋之问一起读书,高宗上元二年(675)希夷25岁时,与宋之问、沈佺期同登进士。刘希夷不曾为官,善弹琵琶能歌咏,喜饮酒,不拘一格,好游山寺与僧侣交友,勤奋攻读。认祖归宗回到汝州之后,游三峡,咏巫山,履江南,开阔了他的胸襟与视野,酿就了他的诗风和人格。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丽婉转,颇多伤感情调,遂不为时重,原有诗集已佚,只为士大夫所剧赏。玄宗开元(713——741)年间,孙昱撰《正声集》,收其诗较多,声价渐高,《全唐诗》今存其诗35首。

河南风穴寺“七十二小景”——刘希夷墓“三柱香”奇观

关于毁掉夷园奇观情况,据《中岳幽谷藏古寺——“探访风穴寺”》记载:“全县的人都来了,杀了两年多,大车小车天天往谷外拉,这树就没有了。剩下的几棵大树,像谷口的‘三炷香’、‘一棚伞’,特别大,三四人合抱粗,看上去凛凛有威,没人敢杀,后来县大队的来杀了。”常法定说,“当时我七八岁,看杀‘三炷香’时还挨了两巴掌!”

“一棚伞”树冠异常庞大,远看像一把巨伞,周围半亩多地尽被其覆盖。“一棚伞”树下曾是当地百姓聚会、聊天的场所。“三炷香”在“一棚伞”北边,这树根部的土被水冲走了,裸露的树根空空地翘着,六七人才能围拢,有的根就有合抱粗细。一米多高的树干处,均匀地竖着三根树枝,都有合抱粗,整整齐齐排列着,如三炷礼佛的香,非常奇特。

河南风穴寺“七十二小景”——刘希夷墓“三柱香”奇观

“三炷香”太大了,人们伐这棵树,只好从树枝下手。当时七八岁的常法定不知深浅,站得近了些,有人就照头上打了他两巴掌,“人家也是好心,怕树枝倒了砸着我”。树被砍光后,又有很多人上山刨树根,那时人穷,刨了树根当柴烧。然后就有人去放牧、耕种。

就这样由于以上人为之原因,导致了“三柱香”和“一棚伞”奇观消失在茫茫汝海历史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