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优化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2017年,邹城市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大决策,城市园林绿化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管理让城市更美丽”的城市发展思路,邹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了规划设计高起点,绿化建设大手笔,绿化品位上档次,园林管理高标准,城市绿量成倍增加的迅速发展。

统筹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扎实有效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唐王河鸟瞰

近年来,邹城市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重点打造城市周边的大环境绿化建设。利用三面环山、三水串城的自然地理优势,充分发挥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精心谋划实施了城市绿化空间、形态和布局,不断推进创园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邹城市建成区各类绿地总面积1622.32公顷,绿地率33.45%,绿化覆盖面积1852.15公顷,绿化覆盖率38.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8㎡/人。

坚持规划建绿、科学增绿,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绿道建设规划》《城市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等专项规划,引领城市各项建设科学实施。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分布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生态园林网络,并依次实施各项绿地建设,切实保证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通过杨下河景观工程建设、护驾山景观提升、东外环路绿化建设、新济邹路提升、金山大道北延、中央公园等绿化大项目建设,大面积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总量要求,提升城市绿化三大指标水平,为打造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点布局 公共绿地建设突飞猛进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按照“以人为本,适宜人居”的理念,把“增加绿量、提升品质”作为创建主线,全方位拓展绿色空间,形成了以公共绿地为核心、以道路绿化为主轴、以小区绿化为依托、以街头绿化为点缀的园林绿化新格局。目前,全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 475.08公顷,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为0.09,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4.73%。

实施公园游园建设工程。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每年都会让出城市拆迁中的“金角银边”建设游园、绿地。游园建设采取微地形改造,铺设健身步道,乔、灌、花、草搭配种植等多种方式,以精致建园为目标,以便民、为民为导向,使城市中零散空地“华丽转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近几年建设有全民健身游园、择邻小学游园、因利河游园合计26处,游园绿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美化了市容市貌,净化了城市环境,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让群众的家门口有了休闲娱乐场地。

打造综合公园城市名片。不断打造提升公园景区等大型绿地,依托自然环境,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形成植物为主的山水园林格局。合理划分公园的功能分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爱好人群的需求,在铁山公园、铁西公园、护驾山公园建设植物专类园20余个,建设健康步道、休憩专区、健身专区等活动专区,通过绿植和花卉布景,为城市增添了靓丽风景。

丰富公园游园建设内涵。

以孟子文化为主体的孟府、孟庙,以刻经文化为主体的铁山公园,不断提升中的护驾山公园,根据特定的主题创意,以历史文化复制、文化移植、现代文化展示等方式,塑造文化环境和园林环境来迎合市民的问知需求,以主题情节贯穿整个公园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小游园建设充分融入古文化中仁、义、礼、智、孝、廉等文化主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市民提供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

综合施策 景观园林打造扮靓颜值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以建设“精致城市”为目标,在色彩和意境构思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路网、街头绿地,并实施精细化养护作业,致力打造“园林绿化有特色、城市美感有层次”的景观效果,让邹城城市形象颜值更高。目前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为97.83%,达标率达到80.82%,林荫路推广率78.2%;建设小游园、小绿地等 “口袋公园” 60多处,打造花境组合23处;90%以上的庭院实施了立体绿化。

坚持多种多排绿化。坚持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做到路通树绿,由单一的行道树、背景树栽植向双排或多排景观树发展。在城市的主要干道和游园节点广泛推行市树市花的应用,新城区五号路打造了市树一条街,大力推广市树栽植,同时在看庄镇推广种植500余公顷皂角树;在城区主要道路节点栽植多个品种的月季10万多棵,形成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月季花海景观。实施林荫大道工程,重点建设以栾树、法桐、国槐、白蜡等为主的林荫大道,做到绿随路建、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其中,成功路、孟子湖新区规划路、智慧路等新建道路全部采用双排行道树绿化设计,达到“夏季有阴凉、小雨不湿衣”的效果。

坚持多层多样绿化。因地制宜,在主干街路四角提前预留绿化空间,并实施高标准绿化,实现四角皆景。在岚济路与峄山路东北角小游园、因利河口袋公园等7个公园,公园路、崇义路等8条街道,燕京花园、昌平花园、明鉴金地,新一中、政务中心等30多个庭院及单位,实施廊架、驳岸、墙体、庭院等多形式立体绿化,广泛种植爬山虎、凌霄、紫藤等攀缘植物,丰富了绿化层次,提升了绿化品位。

坚持多彩多色绿化。将多色彩、多品相的花卉栽植和花雕园艺造型作为沿线景观打造的重要元素,在市区街头绿地和公园景区打造花境景观,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空间,给市民以美好的环境感受。真正实现城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象。

精细管理 绿地科学建管制度运作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强调科学管理和专业养护,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观赏性和绿化的实用性,根据不同的绿地分类打造园林绿地养护示范点。对城区道路、广场、游园等公共绿地实施区块划分,制定精细化管理标准。

建立智慧园林平台。通过全过程电子化、可视化的管理和监督,提升了各养护区域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和快速响应的能力,从技术上杜绝各种人为拖延和低效管理。切实提高了养护部门的管养水平,调动了各级管养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养护管理流程。制定按需施肥,合理灌溉,及时修剪,有效防治的科学管理流程,保证养护工作的目标控制和有效衔接。按时开展园林养护技能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推行机械化作业,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养护成本双赢。

奖惩机制促进责任落实。积极开展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竞赛活动,严格落实一月一考核的监督考核制度,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工作实绩、养护资金和绩效工资挂钩,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示范点,树立精细化管理标杆,并通过以点带面式进行逐步推广。

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开展城市绿化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协调、联合相关部门对全市路域及绿地环境进行治理,强化对新建居住区绿地指标和质量的审核力度,实施以社区为单位的园林绿化管理考核措施;严厉打击和曝光各种损绿毁绿、随意侵占公共绿地行为,切实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改善市容市貌。

全民参与 园林绿化成果共建共享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为了人民,创建工作离不开全民参与,创建成果与人民共享。创园以来城区周边相继建成一批亲子林、先锋林、志愿林等约1200公顷绿地、绿廊和绿道,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达到93.81%。

为使“爱绿、护绿、植绿”意识深入人心,每年都组织开展全民植树造绿活动,今年又增加城区义务植树分会场,在城区16个栽植点进行植树造林,栽植白蜡、法桐等乔木1万余株,直接增加绿化面积约10万平方。大力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活动,通过积极实施拆墙透绿、拆违还绿、见缝插绿,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年提升率达到13.8%。大力实施裸露补植工程,对建成区近50条道路、近70多个独立庭院的绿化缺株死株现象进行集中整治,确保绿化景观效果。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台、广场及沿街商铺LED屏循环播放创园公益口号,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同时,定期在“四城同创”专栏播放创园进展情况,在《新邹城》刊登专版宣传口号、图片,刊登发表创园新闻等。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LOGO设计、宣传图片及标语”征集活动,收到省内外参赛作品数6000余条,有效提高了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充分发挥公园、广场等城市窗口宣传阵地作用,制作宣传橱窗200余幅,组织志愿者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宣传单、文明劝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创城宣传,2019年以来共开展创园志愿者宣传活动100余次,调动了市民的巨大热情,为推动创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形成了创园的强大合力,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增加了百姓幸福感。

邹城: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近年来,邹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努力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城市园林建设永远在路上。现在,全市上下聚焦创建,坚持不懈,以绿色增值强生态、城市增能强内涵,大步向生态优美宜居的园林城市迈进。

文字:市园林服务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