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点火”今年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怎能不“旺”

导读:近期,大气污染治理圈中话题最热的是“不搞一刀切”“科学管控”,浩浩荡荡几十年的大气治理走到现在,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经历了4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治理攻坚期,还存在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业污染源整治等诸多挑战。之所以称今年大气污染治理“科学”,主要在于在治理上更精细化、力度更大。

科学“点火”今年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怎能不“旺”

“在今年的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中,一律没有涉及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2019年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由此,“不搞一刀切”、“科学管控”成了大气污染治理圈里愈来愈热的字眼。今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1-9月,“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治理难度再次升级。

如何科学管控?这就要结合我国浩浩荡荡几十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历程来说了。

资料显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防治历程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治理对象、工作重点都有明显的变化,每个行业所排放的污染物和治理措施也存在差异。

科学“点火”今年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怎能不“旺”

从上表我们也能发现,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对象越来越细分,工作重点也从污染物排放源逐一入手,行动方向也延伸到其他各个领域中,从而发展到如今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工业整治和运输结构等多举并措。

尤其是当攻坚期遇上重污染天气,治理难度不用多说。据刘友宾介绍,我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还处于“气象敏感型”阶段,不利的气象条件会导致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基于此,提出了“科学管控”治理秋冬大气污染方案。

精细化是“科学管控”的一个手段。据了解,不仅是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不搞“一刀切”,关于散煤整治等各项举措的目标上,相关部门充分考虑各地工作实际和操作性,依据各城市以往秋冬季PM2.5浓度值与累计下降幅度分别进行分档,从而设定各档改善目标。

科学施策,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改变以往“一律关停”治标不治本做法,实施企业分类分级管控,从根本上迫使工业企业完善减排设施,多方位迎合减排要求和标准,升级改造企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

治理的落脚点不再是数据,而是重在实实在在的治污,从而更加强化依法依规。因地、因企、因气、因况采取针对性对策,在此基础上,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城市将被严肃问责。

各地方也要切实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长期环保治理,找准造成省份城市的污染因子,制定对应的、有效的治理方案,在重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强化督查,建立区域协作机制,自上而下推动形成区域协作机制,创新执法合作,严格治污。

今年秋冬季节预防并治理频发的污染天气,也是“大考”前的关键一役,不能不胜。生态环境部以更大力度和更实措施整治秋冬季大气污染足以见其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