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抱錯十幾年,他聲稱,自己這輩子最恨的人是養父

被抱錯十幾年,他聲稱,自己這輩子最恨的人是養父

我們終其一生只是想擺脫父輩的陰影,但我們卻偏偏活成了他的樣子。

—題記

人類天生具有“弒父情結”,從一出生,他就註定要和父親展開鬥爭,以擺脫被統治,被支配的地位,爭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家庭的主導權和社會的主動權。——弗洛伊德

讀完弗洛伊德的語錄,可以說弗洛伊德道出了很多人都不敢說的真相。確實很多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是這樣的,跟父親鬥,想戰勝父親獲得自由,所以很多人從小也就很討厭父親的教育方式。父親越是對我們嚴厲,我們越是叛逆。

“我長大一定不會像他一樣。”這是無數孩子年幼時的夢想,也一度曾是我的憧憬。

但直到讀了這本書,我對於父愛卻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本書就是是枝裕和的治癒系小說《如父如子》。

在日本小說中,這部分小說並不靠篇幅取勝,恰恰相反他們都很短。但他們對於日常生活的描繪,大都有一種緩緩的詩意感;在那些平淡的、瑣碎的情節裡都暗藏著某種哲思。讀著讀著就能獲得平靜。沒有或跌宕起伏或離奇的故事情節,猶如喝了一杯白水。但是解渴。所以人們喜歡稱它們是比心靈雞湯更治癒的‘白水’。

而《如父如子》這本書便是這樣一杯治癒人心的白水,一個又一個日常卻又充滿哲思的句子在波瀾不驚的劇情中緩緩展開。

01

“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普通的一句話,初看時不會讓人產生太多的聯想,但等到真的看完整本書,再看到這麼一句,卻莫名的讓人覺得鼻頭泛酸,心裡空落落。

故事的開端,是一場專為私立小學入學考試開辦的補習學校的模擬考試;每家媽媽輪流探出頭,在玻璃前來看各家孩子模擬考試;以及,被一塊玻璃隔開的各家孩子……

而故事的主人公慶多也藏在這群孩子中。

被抱錯十幾年,他聲稱,自己這輩子最恨的人是養父

對於慶多,最開始留下的關於他的印象,是他的懂事。

大人眼裡的慶多,是沉默寡言的慶多,是被搶奪了玩具也只會默默忍受的慶多,是即便很久沒有與父親良多玩耍,也會為父親良多在升學面試時主動開脫的慶多。

但所謂的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主動撒嬌罷了,他們也同樣渴望被關愛,被家長誇讚。可慶多卻有著一個不太負責的老爸“良多”。

良多的很多教育觀點很符合現在的社會風氣,“我們家是希望培養出任何時候都能獨立一個人的風氣”在被指責其不願拿時間付出給孩子時良多同樣理直氣壯地“有非我不可的工作等待去做”“世界上有很多種的親子關係吧!”

就是這樣一對充滿矛盾的父子,如果不發生抱錯孩子這件事,那麼他們的生活會繼續這樣下去吧!

02

與良多一家抱錯孩子的是一家開修理店的小職員熊大。

被抱錯十幾年,他聲稱,自己這輩子最恨的人是養父

小職員熊大一家的生活在良多看來卻是如此的不求上進,大人沒有該有的樣子整天與孩子們喧鬧,事無鉅細的照顧孩子怎麼可能讓孩子們獨立,家庭的頂樑柱熊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工作態度更是讓良多覺得不可思議,“這樣是不可能讓一家過上富裕的生活。”

“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以給錢”良多解決問題的方式十分簡單粗暴,因為他覺得像熊大這樣困頓的家庭一定很需要錢,可他沒想到的是熊大的反應“這個世界上也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啊”

在這次不愉快的接觸後,兩家人提出了折中的辦法:讓兩個孩子先交換到自己的親生父母那裡住上一段時間。

03

良多從沒想過原來吃飯也可以出聲,原來用過的東西不一定要放回遠處,原來放風箏是這麼一件快樂的事。

同樣的琉晴-另一個被抱錯的孩子也沒想過,原來和牛並沒有媽媽做的烤肉好吃,原來大房間如果沒有兄弟姐妹並不會快樂,原來離家的路這麼遠。

就這樣兩個被抱錯的孩子因為血緣回到了他們的親生家庭,但生活習慣卻讓他們顯得格格不入。“即便沒有血緣,孩子和父親也是會像的。”

到底血緣更重要還是習慣更重要,猶豫不決的良多一次次的懷疑自己。

直到琉晴的離家出走,再一次打擊到了良多的自尊,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吧。良多有史以來第一次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當流星劃過天空,良多問琉晴你許了什麼願望?“回到父母身邊”即便是冷漠的良多也感到了琉晴雖然與他有血緣卻並不是他的孩子。

那麼誰才是自己的孩子那?良多打開照相機發現了兒子慶多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照的像。他瘋了似跑到熊大家找慶多。他要找回屬於自己的孩子!

作為父親的良多狂奔到了慶多的身邊,呼喊著,跟在兒子那小小的身影后一路懇求“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呀,原諒我好嗎?”,

第一次,一直默默地愛著爸爸,努力討爸爸開心而懂事的良多站在了坡上,一直保持著距離威嚴又認真的父親站在坡下,他們的關係有了顛倒。

兩條路慢慢彙集到一起,沉默寡言的慶多仍然睜著可愛的大眼睛不說話,但不再向前逃跑。良多揉了揉慶多的頭髮,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卻在俯下身輕輕的擁抱中第一次真正成為了父與子。

當孩子也在注視著自己時,那一瞬間,便懂得了什麼是如父如子。


04

《如父如子》,和原名的《そして父になる》比起來,其實可以理解為直接向讀者提出它的設問,怎樣為父,而又該怎樣為子。

被抱錯十幾年,他聲稱,自己這輩子最恨的人是養父

故事中有著兩對親子,“良多與慶多”“熊大與琉晴”但是他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富爸爸”良多崇尚讓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而這種教育理念源於良多的成長環境,彷彿孩子獨立自主這都是順理成章的,“你不需要跟你父親一樣,你也不需要創造一個跟你家庭一樣的家庭!”

“窮爸爸”熊大是一個不努力的成年人,但他卻有著誰都無法比較的細心,他會在慶多不高興時在浴缸化身人體呲水槍,逗樂慶多。他每天不努力工作卻把全部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孩子。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間的罅隙,小心翼翼,怕驚動了兩個家庭的平靜。

良多雖然對兒子努力栽培,但完全來自兒時的家庭影響,而非金錢實力的飄飄然。熊大雖然沒有帶給孩子們經濟上的支持,卻帶給了每一個孩子最無憂無慮的童年。

不過好在故事的最後,良多終於發現父子關係可以超越血緣而存在,你把我當做父親一樣對待,那麼,我就應該原樣奉還,視你為己出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