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傷害的性教育,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案例事件始末

近日網絡上關於"山東高管被指性侵養女"一案引起了網絡熱議。受害人稱從2016年起被"養父"長期控制並遭受性侵,首次被性侵是剛剛年滿14歲。被指控的"養父"為某集團副總裁,高學歷知識分子,就職於大型公司擔任高管,可以算是功成名就,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人稱羨的高管卻被指控性侵養女,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受害人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母親在網上看到收養孩子的帖子後,再跟"養父"的溝通中認為這個人有文化有地位,可以給女兒更好的教育和未來,就把女兒交給了他。可是她卻沒有想到這就是噩夢的開始,此後女孩被養父多次性侵、監視、逼迫看色情片、拍裸照甚至恐嚇等等,這對於一個當時還未成年的女孩來說是多麼大的傷害啊。雖然媒體從"養父"處得到的消息稱,自己對女孩很疼愛,發生關係屬於雙方自願,是由於女孩提出過分要求自己不予滿足,才被女孩反咬一口。

事件的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仍需進一步關注官方的消息。可是對於養父來說,身為法務人員熟知法律,而女孩在未成年發生關係這是不可磨滅的事實,無論怎麼辯駁都無法湮滅,這原本就是泯滅人性的行為。也許他證實利用了自己對法律熟知這一優勢,認為自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才會這麼有恃無恐。

深思

對於女兒被性侵長達三年之久,我無法理解母親在這麼長時間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為什麼能夠這麼後知後覺,這何嘗不是作為母親的失職呢?

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未成年被性侵的新聞一次次浮上水面,作為家庭的主體,父母到底承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對未成年性侵的態度,代表了一個社會的良知底線。"可是我想說的是,在社會越來越關注兒童權益的今天,父母到底在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細想之下不禁發人深思。是啊,作為學生,為了能夠考上好的大學,有一份傲人的工作,我們需要長達一二十年的學習,並且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成功;作為成年人,為了能考進夢寐以求的體制內,多少人不分晝夜的學習,才能在萬人、數十萬人中脫穎而出。所有的職業都要通過考試上崗,唯獨父母除外。多少孩子就是在父母無知下出生而後又被父母狠心拋棄,多少孩子被父母仗著"他是我兒子,就必須聽我的"這套無知理論壓迫性的過了半生,又有多少孩子被父母以愛的名義捆綁而失去了自我?很多時候,父母並不具備教育孩子的能力,卻還沾沾自喜的自以為是。

讓孩子遠離傷害的性教育,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面對如此狀況,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1. 1適時的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增強兒童自我保護意識

對於此問題,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感覺孩子不懂,或是不好意思而逃避該問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類似事件出現,惡徒已經將手伸向了幼兒園,家長必須要重視問題的嚴重性。以前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口中所描述的壞人彷彿是個龐大的怪物,有著能吃人的本領,可是事實呢?壞人是不會把"壞"字刻在臉上的,這種人往往給外界的印象是很和善的好人,可是內心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我們要正確的給孩子以引導,對於陌生的人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對於自己的隱私部位一定要保護好。哪怕是父母本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孩子面前有所避諱,不要在他們面前換衣服,更不要一起共浴。

去年有一個新聞,說的是母親和姥姥帶三歲的男孩去洗浴中心洗澡,被澡堂經理以"禁止三歲男童進女浴池"的規定拒絕而產生糾紛,孩子姥姥認為,"孩子懂什麼,為什麼要用你們齷齪的想法剝奪孩子的權利。"而浴池經理說:"這是他們這裡的規定,而且如果不這麼做對其他人不公平。"很多網友都認為經理的做法很正確,誠然,這家人也許有什麼特殊理由,可是現在的孩子都趨於早熟,3歲其實已經明白很多了,如果浴池同意他們的進入,那對於其他帶著女兒的母親來說,那豈不也不公平嗎?同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帶來不良的影響。

讓孩子遠離傷害的性教育,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1. 2 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出現異常應及時回應

孩子的行為舉止往往透漏著孩子生活的重要信息,及時關注孩子的言行,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回應。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很多行為常常會讓父母感到困惑,比如孩子突然哭鬧,比如孩子過度黏著媽媽,比如孩子跟小朋友打架,比如孩子不願跟其他人分享玩具。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往往被我們刻意忽視,有時甚至過度解讀,認為孩子是無理取鬧,其他大多數孩子的言行都透漏著重要信息。

就像樊登老師在講課中分享過的一個案例:男孩的家裡生了個小妹妹,然後這個哥哥發現媽媽自從有了這個小妹妹以後就更多地去照顧小妹妹,而忽視了哥哥的感受,所以這個哥哥感到了受傷,為了贏得父母的關注,他便開始尿床,把便便拉在褲子裡,不好好吃飯,生病等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獲取父母的注意力。

如果父母及時關注到孩子的異常行為,並及時解決,給予孩子適時關懷,還會出現如此狀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讓孩子遠離傷害的性教育,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1. 3 跟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對家長敞開心胸

作為父母,我們都願意跟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知曉孩子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希望孩子不對自己有秘密,可是現實有時卻很打臉。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小的時候,大多心事願意跟朋友分享,但是卻很難與父母溝通。當孩子第一次興奮的跟你分享他有一個喜歡的明星或者朋友時,很多父母會嚴厲的指責,"這麼小,怎麼想的,有啥好喜歡的,好好學習才是關鍵......"以至於孩子在有了更多心事之後,很難再與父母分享,因為得到的永遠都是指責,而不是平等的交流。

在跟孩子交流中,我們要學會適時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哪怕孩子說出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或表現的讓我們失望,也要在控制好情緒後冷靜的去詢問處理。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聲,作為孩子的朋友一樣給予建議,但是不要多度評論,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孩子的隱私。


讓孩子遠離傷害的性教育,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1. 4 堅決維護孩子正當利益,起到"保護傘"的作用

週末帶著孩子出去玩,遇到一個跟女兒年齡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倆人一人一個鞦韆邊蕩邊笑,玩的好不開心。這時過來一個比她們大一點的男生,過來不由分說的要搶小姑娘的鞦韆玩,小姑娘因為沒有玩夠,有點不樂意,可是因為力氣不如男孩,被硬生生的從手裡搶了過來,咱在一邊暗自抹眼淚。我有點看不過眼,就過去哄著小女孩,讓男孩將鞦韆還給妹妹,男孩非但不同意還聲稱她已經玩過了就該我玩,正當我試圖再次跟男孩講道理時,男孩的奶奶過來了,在聽我說了事情經過之後,不以為然的擺擺手說:"這有什麼呀,讓哥哥玩玩怎麼了,這又不是你家的,怎麼能這麼自私呢?"聽完這個話,我心頭火氣,但又剋制下來平靜的對她說:"這個原本屬於公物,大家都有權利玩,可是總有個先來後到吧,孩子正玩得好好的,憑什麼就要讓給你家孩子呢?你們可以先去玩其他或者可以跟孩子商量呀,也不能直接上手搶奪呀,萬一傷了孩子你們負責嗎?"就在我們爭論之際,女孩的媽媽聞訊趕來,瞭解事情之後也要求男孩道歉,可是男孩的奶奶藉故撒潑,指責我們欺負她及孫子,弄得我們真的有點頭大,可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正向引導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理論,後來周圍目睹事情經過的家長也紛紛加入進來,指責對方不講理的行為,對方奶奶或許良心發現,也或許是因為其他,最終拉著男孩走了。


讓孩子遠離傷害的性教育,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詹姆斯·鮑德溫說:"孩子們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

有時候我們做事並不是要求爭個高低對錯,而是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向的引導,如果我當時進行了妥協,會給我女兒幼小的心靈造成一個不可磨滅的錯誤,"欺軟怕硬"、"人善被人欺",這對孩子今後身心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不僅要做好"糾錯師",也要當好孩子的"保護傘",在孩子正當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孩子身後給予支持。

我是玥婷,職場寶媽一枚,關注育兒領域,也在摸爬滾打中學習科學育兒觀念,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養娃經驗,若有不同意見和建議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