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杨荫榆的一生坎坷。

她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可在鲁迅口中,她是镇压学生的女恶魔;在家人眼中,她是不讨喜的女儿;在世人眼中,她是不幸的新妇。

可她从未向命运低头,甚至为教育奉献一生。在抗日战争中,她不顾安危,为同胞挺身而出。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一、被鲁迅辱骂的女子,有自己的苦楚

幸福的人大多都相似,不幸者有自己的不幸。

语言是最伤人的利器,鲁迅投笔从戎,一生戳穿了很多虚伪的假象,也伤害了不少人。

杨荫瑜作为女师大的校长,所作所为皆为鲁迅所看不起。

他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即便如今,一位女性遭遇全社会的文字暴力,怕也很难走出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就如前段时间韩国艺人崔雪莉,因为网络暴力于家中自杀。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但是杨荫榆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却并不受宠。她的父母是“视觉动物”,觉得她颜值不讨喜,故对她十分冷淡。这种冷淡,直接导致了杨荫瑜的婚姻十分坎坷。

她的父母将她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常家。但那常家少爷,不是风度翩翩的贵公子,而是一个傻子。

那傻子“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喇子。”

新婚之夜,成了杨荫瑜的噩梦。往后的日子,她一次又一次地逃回娘家,又一次次地被接回常家。

那年,杨荫榆风华正茂,却有一颗饱经沧桑的心。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二、接受新式教育,开启另一段人生

1902年,兄长杨荫杭的留学归来,为杨荫瑜开启了另外一扇窗户。

那时,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的风气逐渐影响着当时的中国。各地开始逐渐建立教会学校,许多上流女子纷纷进入教会学校。

杨荫榆依靠兄长的帮助,她逃婚进入学校接受了两年的教育。正是这两年,她看到了一个开阔的世界。

这个有着小脚、被包办婚姻的女性,就这样一步步靠自己,走上了自己想要的道路。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女子教育塑造了她,也让她逐渐把教育变成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1907年,年仅23岁的杨荫榆,开启了自己赴日求学的道路。

归国时,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被人玩弄于股掌的弱势女性。她的日语水平很高,受的是全面系统的高等教育。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回到国内后,她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在这一段教学经历中,不管是在学生还是校方方面,

她都有着很高的威信。

许广平就此回忆道:“关于她的政德,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抨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

一个从苦难中脱离挣扎出来的女子,事业上前途辉煌,并且深受学生的喜爱和爱戴,杨荫榆处在她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三、人人“喊打”的女校长,却能与日寇战斗

杨荫榆深受外国文化的熏陶,对此时的中国不太了解。

当时国内,年轻的学生被五四运动影响,对专制充满了厌恶。杨荫榆照搬西方的那套教育,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视为“学风不正”。

随后,杨荫榆决定整顿校风,但是因为做法的不公平,引起了学生和教职工的不满。鲁迅始终是“驱杨风潮”最忠实的粉丝,尖锐地批评杨荫榆,说她是迫害学生“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但是讽刺的是,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里鲁迅抨击的,并不是罪魁祸首——日寇,而是当时软弱的临时政府。此后害怕日军误会,他还发表了《藤野先生》一文,以表达自己对日本人的感激与怀念。

而这位被鲁迅文字暴力的女子,却因为反击日军暴行,惨死在枪支底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军侵占了苏州。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当时日军扬言要杨荫榆出任伪职,但惨遭她的拒绝。而且,在面对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她选择了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在日军想要欺负妇女的同时,她勇敢站出来同日军交涉。

这些行为刺激了当时的日军,他们把杨荫榆视为眼中钉。

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枪杀了杨荫榆。

《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女校长,逃婚后一生不嫁,为教育殚精竭虑

虽然杨荫榆在任职校长一职期间,导致了“女师大风潮”这一风波。但有时想想,她也不过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弱势女性罢了。

命运将她推至如此,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