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被滅,虢人幾番播遷,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詩(一)

虢國被滅,虢人幾番播遷,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詩(一)

三門峽虢國墓博物館

鎖鑰古國

歷史上的東虢,西虢,都是西周初期的封國,虢仲封在滎陽東部的虎牢,人稱東虢。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稱:“虎牢之險,天下之樞”。虢叔封在雍(寶雞虢鎮),人稱西虢,替周王鎮守大散關,《國語·鄭語》稱“虢叔恃勢”,也是說西虢地理之險。公元前771年,鎬京發生“褒姒之亂”,幽王被殺,西周被滅,周平王無奈東遷成周。

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據今本《竹書紀年》載,周幽王“七年(前775年),虢人滅焦”,從此開闢了東遷之地。此時周公營造的東都成周也基本完工,隨著平王東遷,西虢也遷徙陝邑。平王東遷四年後,即公元前767年,《左傳·隱公四年》載:“虢叔(指東虢另一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在東虢立國280年後,被東遷新貴鄭國所滅。東虢子民此時又西遷陽曲(平陸),史籍有“序封夏陽”的記載。《路史·國名記》有:“夏陽,序之封,晉滅之。今陝州之平陸。”

西虢東遷陝邑,東虢“序封陽曲”,素有東虢西虢之稱的虢國,此時又有了南虢北虢之說。儘管史籍沒有完整的記載,但兩虢同屬一國又隔河而望,這是歷史的巧合嗎?從三門峽虢國墓發掘看,南虢北虢其實是一個虢國。虢國重新佔據了黃河兩岸的陝邑和陽曲,這是虢人的第一次大遷徙。

周平王封虢國至陝邑,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對虢國的倚重。這裡是晉、陝、豫三省門戶,黃河是喧囂而繁忙的運輸線,陝邑是重要的渡口。它東有崤山之險,西有函關之固。函谷關是通往關中的重要關隘,史稱“大山中裂,絕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險如函(匣子),關在谷中,因地得名。”虢國可謂鎖鑰古國。

西周時周王即倚重虢國,到了東周,王室仍然倚重虢國。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虢公忌父任王室卿士,其子林父又繼為卿士。惠王時仍與鄭公共同輔政,位高權重。虢公多次奉王命南征北戰,東討西伐。

《左傳·隱公五年》載:“曲沃叛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於翼。”

《左傳·隱公十一年》載:“鄭伯以虢師伐宋。壬戍,大敗宋師。”

《左傳·桓公五年》載:“秋,王以諸侯伐鄭”,“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

《左傳·桓公九年》載:“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

《左傳·莊公二十一年》載:王子頹在京叛亂,“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

《左傳·莊公二十六年》載:“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

《左傳·莊公三十年》載:“春,王命虢公討樊皮,”“虢公入樊,執樊仲皮,歸於京師。”

《左傳·閔公二年》載:“春,虢公敗犬戎於渭汭。”

《左傳·僖公二年》載:“虢公敗戎於桑田。”

《史記·晉世家》載:晉獻公九年,“群公子既亡奔虢,虢於其故再伐晉,弗克。”

《後漢書·西羌傳》載:桓王時,“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

《後漢書·東夷傳》載:厲王時,“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徵之。”

虢國在陝邑一百多年,國家有了很大的發展。從2001#國君墓出土的玉莖鐵劍,是當時科技水平的標誌,說明虢國是最早掌握冶鐵技術的國家。鐵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鐵劍故被考古界稱為“華夏第一劍”。

郭氏得姓

虢國從周幽王七年遷徙陝邑,至晉獻公二十二年被滅國,在這裡立國119年。虢國被滅的原因,多認為是因虢國謹遵王命,多次討伐以庶犯嫡的晉國,加深了晉、虢矛盾。但真實的情況是:虢國的地理位置,已嚴重阻礙著晉國的發展之路。晉國要稱霸中原,爭執牛耳,必須南下東進,奪取這個戰略要地。正是在滅虢二十三年後,晉文公於公元前635年“勤王攘夷”,獲得“南陽八邑”,前632年發動“城濮之戰”,將勢力拓展到中原地區。

從發掘的下陽古城遺址看,晉國不僅毀滅了下陽的城防設施,連下水道也遭到破壞,作了“掃穴犁庭”處理。人們可以想見當年晉軍帶血的刀劍,嘶鳴的戰馬,飛舞的鍬頭及“叮噹”的鎬頭聲。“掃穴犁庭”,就是要徹底破壞這裡的生活設施,將虢人掃地出門,舉族遷徙。為了生存,為了繁衍,鳥兒可以飛過崇山峻嶺,動物可以走過千山萬水,虢人不辭千辛萬苦,被輾轉遷徙到汾陽穀地。這是一次帶強制性的政治行動,位置在綿山險道雀鼠谷以北的塞外,晉國置瓜衍縣,築虢城和虞城,讓虢人、虞人居住。

虢國被滅,虢人幾番播遷,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詩(一)

汾陽市汾陽王廟

既然是遭殃滅國,落難而遷,必然是急急上路,匆匆而行。這樣,行走不便的,傷病掉隊的接連不斷,他們只得就近滯留,淪為難民。筆者走過從侯馬到平陸的古道,沿途有郭村,郭村堡,上郭,郭馬,郭家莊,東郭,西郭,南郭,尉郭,上郭村,郭社,郭道十多個以“郭”命名的村莊,它們是否與那次遷徙有關呢?這是一個需待求證的問題。

虢,《辭海》稱:“虢與郭為同假字”。蔡運章解釋為:“虢,為奮力搏虎的會意字兼形聲字。”虢很象“以人擊虎”的畫,以致後來成為虢人的圖騰,“郭”為“虢”演變而來。既然“虢”演變為“郭”,需要探討其演變的時間。史籍最先出現“郭”字,是《東郭先生和狼》與《濫竽充數》的寓言,它讓“東郭”與“南郭”浮出水面。《東郭先生和狼》中的趙簡子以東郭為師,時間應在趙簡子開拓晉陽時期,即公元前500年前。《濫竽充數》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為公元前300年。東郭與南郭都是“郭”次生姓,郭的初生姓自然在此之前。

“虢”演變為“郭”後,郭氏在瓜衍生息和繁衍,其後陸續向四方播遷,據說首先向晉陽城遷徙。春秋晚期趙氏開始開拓晉陽,並修建了一座外圍四華里的晉陽城。在遊牧民族世居地突兀立起一座城,成為當時的一大奇觀。獵奇者在觀望,彷徨者在猶豫,有膽識者則爭先遷來居住。在晉陽城外,郭氏日聚生多,以後俗稱這裡叫外郭,“郭”又成為外城的代名詞。《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稱:東郭的一名學生叫趙簡子,他就是開拓晉陽的能臣趙鞅,趙鞅能聘“東郭”為師,可見東郭的學問之深。

在姓氏中,除東郭、南郭外還有北郭,但沒有西郭。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與晉陽城護城河有關。晉陽城築完後,郭人紛紛從瓜衍遷來,“野人”不能入住城內,只得居住在城外。城東郭氏稱東郭,城南郭氏稱南郭……。古代築城均有護城河,晉陽西南是地勢高凸的懸甕山,是晉水的發源地。晉水順著山勢,由西向東流入汾河。趙簡子將晉水改道,先給護城河注水,因城西是河床,不能住人,自然沒有“西郭”。

虢人於公元前655年遷徙瓜衍,這是虢人第二次大遷徙。諸多學者認為,郭氏得姓的時間,應在公元前655年至公元前300年這個時段內。得姓地自然也是瓜衍。

青史言郭

郭氏的文治武功名垂青史,子孫後裔遍及華夏。最早記載虢叔的是《尚書·君奭》,稱“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意思是“周文王治理天下,主要靠虢叔,散宜生等五大臣”。

《白虎通·辟雍》稱:“周公師虢叔。”“周公輔武王”之事家喻戶曉,既然周公以虢叔為師,自然也可稱武王之師。《左傳·僖公五年》稱:“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

史籍最早記載的郭氏,是《史記·燕召公世家》。燕昭王元年(前231年),燕國此時被齊國擊敗,先王斃命。昭王以優厚俸祿招納賢士,郭隗成為先納之人。昭王給郭隗修建府第,以師相待。魏國樂毅、齊國鄒衍、趙國劇辛爭先赴燕。在眾賢人輔佐下,燕國“殷實富足”。樂毅率燕國大軍大敗齊國,為先王報仇雪恨。這說明,此時郭氏已經到達幽燕地區。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載,公元前228年(趙幽穆王八年),郭縱成為趙都邯鄲的冶鐵大王,豪商鉅富。

虢國被滅,虢人幾番播遷,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詩(一)

汾陽王郭子儀

首先為郭氏立傳的是《史記·遊俠列傳》,傳記人物為郭解。他是河內軹縣(河南濟源)人,漢武帝時期的俠客。司馬遷評論說:“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及採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人貌榮名,豈有慨乎?”意思是:“我看郭解,相貌比不上中等人,也沒有可取的名言。但無論是賢人或小人,知者與不知者,都仰慕他的名氣。自稱俠客者都借郭解為自己揚名。人們羨慕榮耀,難道有窮盡嗎?”司馬遷說:“閭巷中的俠客,修養行為,砥礪名節,賢名盛及天下。沒有人不讚稱他們的賢能。”

《三國志》中的郭嘉,潁川陽翟(河南禹縣)人。其“深通有算略,達於時情。”“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追思嘉勳,實不可忘。”被封為“洧陽亭侯”。

《三國志》中的郭淮,太原陽曲人。父親郭縕曾為雁門關太守。其“方策精詳,垂問秦雍。而豫讓之小州,招終於郡守,未盡其用。”封為陽曲侯。

後周太祖郭威,是郭氏僅有的一帝。《資治通鑑》對其評述甚祥,說他“在藩,多務晦。”河中之戰時,“撫養士卒,與同苦樂,小有功則厚賞之,微有傷即親視之。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啟,皆溫辭色而受之。違忤不責怒,小過不責,於是將卒歸心於威。”說他“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百司薄籍,過目無所忘。發奸謫伏,聰察如神。閒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群臣有過則面責之,服則赦之,有功則賞之。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

王侯世家

郭氏先祖為王侯世家,官宦大族,但勝敗興衰乃人間之常事。“樹挪死,人挪活”,郭氏總是不斷播遷,不斷選擇適合的環境,不停地開拓進取,創造佳績。

郭氏中將相比出,文武迭興。《二十四史》為郭氏立傳者107人,除帝王將相外,還有不少文學家、科學家。現將部分人物簡列如下:

虢仲、虢叔:均為諸侯王。東虢在虎牢傳承280年,西虢在雍地271年,在陝邑119年,共計390年。公元前655年被晉所滅,進行了第二次大遷徙。

郭伋:(公元前38—公元47年),扶風茂陵(陝西興平)人。漢武帝時著名俠客郭解曾孫,曾任“漁陽太守”,“幷州太守”。

郭躬:(?—公元94年)穎川陽翟(河南禹城)人。東漢明帝時任“廷尉”。

郭泰:字林宗(公元127—169年),太原介休人。被譽為“儒林宗師”,終生“不求仕進,居家教授,生徒三千”。

郭鎮:(生卒年不詳),郭躬之侄。漢順帝時封為“定穎侯”,“拜河南尹”,“廷尉”。

郭璞:(公元276—324年),河東聞喜(山西聞喜)人。著名文學家,堪輿學家。註釋《三蒼》、《方言》、《山海經》、《楚辭》等數十萬言。

郭澄之:太原人(生卒年不詳),東晉著名文學家。

虢國被滅,虢人幾番播遷,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詩(一)

中華始祖虢叔

郭祚:(公元448—515年)山西晉陽人。北魏太武帝時任“鎮北將軍”,“青州刺史”,“尚書右僕射”。

郭衍:(?—611年)山西介休人。隋煬帝時任“左衛大將軍”,封“真定侯”。

郭榮:(公元546—614年)太原人。其父郭徽,任西魏“同州司馬”,隋“太僕卿”。郭榮任隋朝“左光祿大夫”,“右後衛大將軍”。煬帝時贈“兵部尚書”。

郭君:(?—667年)西河郡人,唐初重要將領。任“上儀同三司”,“上輕車都尉”,“上大將軍”,“上柱國”。

郭文鎮,(生卒年不詳)字“拯之”,金朝太原人。任“遼陽刺史”,中都(北京)“副留守”,封為“晉陽公”。

郭守文:(公元935—989年),歷宋太祖、宋太宗兩朝,追封“焦王”,諡“忠武”。

郭守敬:(公元1231—?年)順德邢臺(河北邢臺)人。他自幼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在天文、曆法諸方面均有很深造詣。元定都大都後,為將江南糧食運往都城,他組織民工,疏通濟州河與會道河,使杭州至通州的大運河得於貫通。通州到京城150裡,歷來為旱地轉運,費時費力。他引玉泉山水連通中都與通州,使江南糧食直入京師。他發明了天渾儀等多種天象儀,在全國設立二十多個觀測站,根據實測數據,寫成《授時歷》新法,成為古代最好最精的一部曆法。

郭子興:(生卒年不詳),安徽鳳陽人,為反元義軍創始人,封為“滁陽王”。

郭英:(生卒年不詳),安徽鳳陽人,為反元義軍創始人,封為“武定侯”。

當代著名科學家郭永懷,是“兩彈一星”的功臣。他為航天航空事業無私奉獻了一生,在臨終飛機失事時,還與戰友緊緊抱在一起,雖然兩人身體燒焦,但完整保存了科研文件。

從王莽、董卓之亂到五代軍閥混戰,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元人掃蕩中原,曾引發多起北方民族大遷徙。三國孫堅時“率徒眾起於零、桂”的郭石,孫權時“南翔太守”郭睦,孫休時“武陵太守”郭純,孫皓時“散騎中常侍”郭逴,都應是漢朝動亂時南遷的郭氏。當然,宋朝之前,郭氏活動的地域主要還在中原。“靖康之變”後,郭氏與中原漢人共同落難,才大批遷徙江淮以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