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发展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崇阳县发展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本网湖北讯(沈一鸣、刘雨文)崇阳县位于湖北南隅,幕阜山中段北麓,境内四周环山,中展盆地,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全县耕地34.52万亩,其中旱地10万亩,有林地2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整体呈“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县域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降水1460~1570毫米;日照充足,年均1775小时;无霜期长,一般263天;气温适中,年均气温平畈区16℃、丘陵区15.5℃、低山区13.8℃、高山区10~11℃。境内土壤有红壤土、黄棕壤、紫色土、草甸土、潮土、水稻土、页岩土、石灰岩性土及泥黑壤土,适宜种植粮油和各类经济作物;适宜林木、楠竹生长和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资源极为富集,是得天独厚的“世外小桃源”,为发展道地药材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态沃土。

崇阳县发展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绿水成就了崇阳天然中药材库的独特地位。上世纪70年代,武汉大学生物系的专家学者深入崇阳进行详细调研考察,编写了《崇阳中药草》一书,书中记载中草药400余种。198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全国中药材资源进行第二次系统普查的指示精神,崇阳县成立中药材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专班,通过野外踏勘,调查访问民间草医、药农,汇编成《崇阳县药用动植物名录》,共记载动、植物药568种,测算全县野生中药材资源总蕴藏量在1000吨以上达30余种。有史料记载:“崇阳乌药当柴烧”,可见野生药材资源之丰富,不仅为药农采挖中药材、增加收入提供了载体,也为“野转家”提供了优质种源与特有的培育条件。

崇阳县发展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崇阳有识之士从市场信息中捕捉到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巨大商机,一些药商、厂商和回乡创业人员看到了崇阳种植中药材的独特优势,纷纷投资建设中药材基地。一股种植药材热在崇阳大地悄然兴起,大有燎原之势。坚持“兴药富民”的战略定位,把打造“湖北道地药材之乡”作为崇阳建设国家层面优势农林特色产品生产区和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之都的重要内涵。主要遴选适宜该县种植且经济价值较高的黄精、白芨二大主打品种进行培育,通过10年努力,建成15万亩优质、高效生产基地,构筑比较健全的产业高端集群发展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到2021年,力争产值超过20亿元,2026年,形成100亿元以上产业发展架构。据调查,已呈现“四化”发展特征和趋势。

崇阳县发展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市场化。目前该县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公司等已发展到41家。

布局地域化。该县老百姓对种植白芨、黄精积极性很高。其中,种白芨以石城镇方山、方一村一带老百姓及种植大户为主,呈放射状发展态势,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发展,并快速向全县扩展;种黄精在湖北领康中药材有限公司的带领下,该县铜钟、青山、肖岭、路口等乡镇成立了多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悄然兴起,并初具规模。

崇阳县发展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品种特色化。以传统种植效果和市场行情为方向标,全县中药材种植呈特色化发展趋势,目前种植品种有黄精、白芨、白药、射干、菊花、葛根、金银花、皂角、玉竹、白术等,重点突出黄精、白芨等品种“野转家”种植。

面积规模化。2015年、2016年该县中药材种植处于起步阶段,到2017年,种植面积扩大到9300亩,产量8400吨,到2018年,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0亩,产量达到12600吨,截止到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700亩,仅2019年新增15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新增面积约4700亩,预计产量达到18000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