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接著一任幹 三門縣“第一強村”八任書記的“治村祕籍”

浙江在線 記者 何雙伶 通訊員 林立

“自主經營好,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我覺得出租比較好,目前村裡的經營管理水平還不夠”……10月24日下午,三門縣海遊街道城西村村兩委擴大會議在村部大樓舉行,就城西村綜合農貿市場的經營方式開展熱烈討論。

參會者中,除了黨員、村民代表等,還有一個的特殊“智囊團”。這個“智囊團”由城西村已經卸任的老書記組成,每次村裡有大事要事商議,這個“智囊團”的成員都會視情況積極參與,出謀劃策。

自1957年第一任書記章正合上任,城西村先後有八任書記治村。這八任書記懷抱強村富民的初心,團結一致、相互接力,讓城西村從“一窮二白”成長為三門縣“第一強村”。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八任書記有何“治村秘籍”?記者來到當地,聽八任書記講述他們的治村往事。

第一任書記章正合:“老黃牛”牽回老黃牛,解村民溫飽之憂

治村秘籍:搞好生產,讓村民吃飽飯、吃好飯。

治村故事:

我是城西村第一任書記,有村民稱呼我是“老黃牛”。我那個時代,村裡一窮二白,提倡的是“以糧為綱”,我的第一目標就是發展農業生產,解決村民的溫飽問題。當時村裡不少田地是旱地,於是我決定修三個水庫,大年初一就領著大家開工建設。那時候,一切都要靠肩挑手扛,但一想到這樣全村人能增收致富,我就充滿幹勁。除了修水庫,我還努力抓生產。每天早上,我都比其他生產隊隊員提前半小時到地裡幹活,傍晚堅持最後一個走,有什麼村務需要開會,我就放到晚上。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1962年,我們城西村被評為台州地區“農業生產標兵”,我去臨海領回了重獎——一頭大黃牛,當時全縣聞名。

除了讓村民吃得飽,我還要讓村民吃得好。我開動腦筋,在村裡開辦了蜊灰廠、打巖場、拉車隊,增加村集體收入。響應上級號召,我又動員村民種桑養蠶發展經濟作物,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不過我任內最大的動作還是在1972年開辦翻身五金廠,這是當時全縣第一個村辦集體企業,主要為縣裡的變壓器廠提供配件。

隨著大家的口袋漸漸鼓起來,村裡出現不良之風的苗頭:部分村民參與賭博。為此,我帶頭立下鐵律,這讓村裡的風氣逐漸好轉。如今62年過去,“賭博有罪,遊街倒黴”這句話在村裡依然耳熟能詳。

第二任書記金積貴:沐浴改革春風,開啟工業化之路

治村秘籍:打好產業基礎,搞活經濟富民。

治村故事:

章正合書記任職時,我是村裡的民兵連長。看到老書記任勞任怨,一心一意為村裡謀發展,我深受感染。上任後,我問自己,能在他的基礎上做些什麼?

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我感覺到,村民要真正富起來,光靠搞農業是不行的,必須培育產業,把經濟搞活。看到當時變壓器的強大市場需求,我把老書記創辦的集體五金廠改造升級成變壓器配件廠,為三門變壓器廠等提供配件。考慮到城西村地處城區的區位優勢,我還提出和縣工商局聯營創辦全縣首個村級聯辦的農貿市場,為城區提供農貿物資。由此,城西村開啟由農業向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不過,對於農業發展,我也沒放鬆。我覺得,如果只種植小麥、番薯等糧食作物,生產價值太低,便進行調研,最終決定發動群眾改種附加值高的柑橘等經濟作物,還創辦了罐頭廠、飲料廠,在村裡建起一條完整的經濟作物的產業鏈。

第三任書記章以齊: 村裡來了“智多星”,無中生有謀發展

治村秘籍: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讓百姓富起來。

治村故事:

我是從部隊轉業後回村裡當書記的,當時只有33歲,是全縣最年輕的村支書。在我的任上,老書記章正合辦的蜊灰廠、打巖場、拉車隊已經式微,雖然金積貴書記創辦的變壓器配件廠發展的不錯,但我希望自己能有新作為,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讓百姓真正富起來。

觀察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建築用磚需求大於供給,而村裡有座山正好有石灰石成分,於是我牽頭開辦免燒磚廠。我想著,這一方面可以解決發展問題,另一方面把可以把山上騰出的土地調整為宅基地,解決部分村民建房用地緊張的問題。免燒磚廠開辦後,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約15萬。雖然後來因為政府規劃,騰出的土地被用於建設城關中學,我又在山的東面開闢出宅基地,為幾十戶村民解決了住房問題。

為了讓村民可以定期享受村集體經濟發展紅利,我決定建立固定的分紅制度。1986年年底,城西村村民有了史上第一次分紅,每個村民都分到了100多塊錢紅利,大家都很高興,要知道,當時豬肉只要一塊錢一斤,我也很有成就感。

第四任書記葉加法:做好“加減法”,建設億元村

治村秘籍: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治村故事:

第一任書記章正合在任時,我是生產隊長,還在他創辦的五金廠裡當銷售員。村裡這些年一步步的發展,我都看在眼裡,所以當上書記後,我心裡有一種很強的責任感,覺得必須把前幾任書記留下的事業辦得更好。

我一方面引進技術、人才,對第二任書記金積貴創辦的罐頭廠進行技術改造,另一方面擴建壯大農貿市場,增加副食品售賣區,搞活市場。90年代起,車子越來越多,而我們村就在縣城西大門,我覺得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經過調研後,我們辦起了三門縣首家“村辦加油站”,以每年5萬元的租金租給中石化台州分公司經營。在我們的村辦企業中,三門變壓器配件廠無疑是龍頭企業,它關係著整個村集體經濟的繁榮。我引進人才搞技改、擴廠房、增設備,1989年產值超過500萬元,成為全縣重點骨幹企業之一。在我任內,變壓器配件廠成長為培養村級創業者的“黃埔軍校”,不少人跳出來創辦相關上下游企業,全村工商企業從1家增加到25家,從業者600多人,全村勞動力半數以上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我們村光榮成為全縣首個“億元村”。

有人戲稱我是“加減書記”,“加”指的是我推進村裡經濟大踏步前進,為村民爭取更多福利,“減”指的減少社會矛盾。我在任內推行“退休制”,男的滿55週歲、女的50週歲,每年能領到退休金,60歲以上老人每年享受一次免費旅遊、一次健康體檢、一頓團圓飯。1998年,我還規劃建設90多套小康樓,後來陸續分給村民,解決村裡住房問題。但1996年,小女兒想在村裡買宅基地建房,我卻拒絕了。在我眼裡,這些都理所應當,作為書記,廉潔奉公是基本要求。

第五任書記章宏將:帶頭先拆自家房,套房建好村民住

治村秘籍:為村裡多做工作,為村民謀福利。

治村故事:

第四任書記葉加法在任時,我和他密切配合,當了四屆村主任。經過90年代以來的十幾年發展,村裡的底子已經比較厚了,我想著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繼續把各項工作幹好,提升村民的福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裡的孩子們都長大了,分戶之後,住房問題日益凸顯。於是,我開啟了套房建設計劃,建設完成16間街面房和32套套房並分配給村民,還規劃好108套套房建設。這是我任內牽頭的最主要民生項目。

因為縣裡城市化需要,平安路和上洋路交界的100餘間民房需要拆除。這其中,有我自己的住房3間,兄弟住房5間。我帶頭拆了自己家的房子,但妻子不理解,兄弟不答應。白天我走家串戶做村民工作,晚上,我又回家做家人的工作,終於感動了家裡人,也說服了村民。我也因此有了個綽號,叫“自拆書記”。

第六任書記章宏軍:讓利讓地讓賢,只為發展有後勁

治村秘籍:為村民辦實事,把房子分到家。

治村故事:

和章宏將書記一樣,我也在第四任葉加法書記任上做過3年的村主任,還在第五任章宏將書記任上做過6年的村主任。在他倆的治理下,村裡的條件越來越好,我想著,自己也要繼續為村民幹實事,提升村民的獲得感。

我上任後,把老書記規劃的108套套房正式建成,但村裡人多房少,如何分配成為一大難點。為此,我多次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充分聽取各方意見,花了5個月,終於定下一個大家廣泛接受的分配方案。雖然我也有資格分到一套房,但我放棄了,我知道,一些群眾住房困難比我更大。

有人稱我為“三讓書記”,因為我不僅讓了房子的利,還讓地讓賢。2011年,為了配合三門老西站的搬遷,我全力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還將城西停車場6畝集體土地和老西站區塊一起公開出讓,這樣一來,村裡獲得土地出讓金1800餘萬元。平時工作時,我常帶著年輕人一起幹,其中就包括章平、章以家等。當了一屆書記,我主動讓賢,把位置留給年輕人。

第七任書記章平:發展有妙招,改出新天地

治村秘籍:壯大集體經濟,為百姓幹實事。

治村故事:

章宏軍書記在任時,我是村民代表,對村裡的情況比較瞭解。所以上任後,我便開始了“三大改革”。

首先是對村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革。2014年,我牽頭核實了村集體資產,按照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的股改方案,實行股權量化,全村455戶在冊人口公平公正地擁有村級股權,全村老少關注村發展的心牢牢拴在了一起。2016年,我又對第四任書記建造的“村辦加油站”進行經營模式改革。從年租金27萬終結合同。我牽頭與中石化台州分公司協商10餘次,將租賃模式改為合作經營,雙方各佔股權50%,當年增加城西村集體經濟收入360萬元。最後,我又對第二任書記興建、第四任書記擴建的農貿市場進行了改造提升,共投資900多萬元,建成6000多平米的三層鋼混結構的城西綜合農貿市場。

因為這三件大事,我被大家稱為“三改書記”。

第八任書記章以家:以村為家拼命幹,開啟發展新徵程

治村秘籍:提升分紅能力,讓村民過上富強美的生活。

治村故事:

轉眼,我當書記已有兩年了。在我任上,城西村經歷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化。2018年,城西村、山陳村、謝家村合併為新的城西村,人口增加了近一倍,達2160人,成為全縣第一個完成行政村規模調整掛牌的村。

“新城西”誕生了,我思索著,如何將“老城西”精神傳承下去,帶領新的村兩委繼續奮鬥。今年慶祝“七一”建黨98週年之際,我和街道合作,集中推出城西村“八任書記同臺話初心”主題黨課,組織了機關黨員、原40個村黨組織書記等接受現場教育。牢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

另一方面,我繼續踐行城西村一任接著一任乾的傳統,推進村裡的各項工作。2015年城西綜合農貿市場改建時,沒有辦出土地證和房產證,我完成了兩證的補辦手續,這樣市場就可以出租或自主經營,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近三百萬。與此同時,我多方協調、爭取政策,擴建了縣裡落地在村裡的嶺上公墓,讓本村過世的老人也可以在這裡入土為安,解決了他們的“百年之憂”。

因為心臟做過手術,現在我的胸口安了8個支架,村民說我是“拼命書記”。雖然當書記有時挺忙挺累,但看著我們城西村一天比一天更好,我覺得一切都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