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領袖孫承宗:挽狂瀾於既倒

崇禎十一年,清軍進攻高陽,七十六歲的孫承宗攜全家與之戰,死國,滿門忠烈。

時光倒回萬曆三十二年,在這一年,京師連降暴雨,“凡兩月不止”,京城多處民房被淹,死傷無數,朝廷賑災花費十萬兩。安徽等省地震,死傷無數。邊鎮例銀髮不出,朝廷借用太倉銀拆東牆補西牆。武昌,“楚宗之亂”宗室子弟聚眾千人,奪取楚王修宮殿的銀子。同年年初,福王娶妻花費三十萬兩白銀。階層與階層之間的斷裂帶像紙包不住火那樣顯現出來。

東林黨領袖孫承宗:挽狂瀾於既倒

​這一年,競選內閣大學士失敗而賦閒在家的顧憲成,集結一批友人修復了宋代大學者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彙集大批江南士人講學,隨著這批江南士人科舉做官,東林書院的政治主張從坊間清議上升為國家意志,東林書院逐漸成為一個政治集團,史稱“東林黨人”從此後起,黨爭的砝碼不斷加重,壓在明王朝這隻碩大的駱駝身上。

這一年,孫承宗高中進士第二,授翰林院編修。當時沒有人會知道,二十年後,這個聲音渾厚的年輕人將一次又一次的救大明王朝於水火之中。

孫承宗中進士後十一年,蟄伏多年的他第一次在當時的政壇引人注目。這十一年裡,朝中大臣和以鄭貴妃為首的外戚進行太子位之爭。兩派拉鋸多年,大臣推薦的長子朱常洛登太子位,鄭貴妃一派懷恨在心,雙方矛盾在梃擊案爆發。

東林黨領袖孫承宗:挽狂瀾於既倒

​大明王朝是一個發達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這樣的王朝當然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戒備森嚴且泛著冷兵器寒光的重重宮門。梃擊案的主要實施人張差,世代砍柴人,平頭百姓。在鄭貴妃貼身兩太監帶路下,提著上世紀兵器——木棍,穿過重重宮門打傷太子的守門太監。

事情一出,舉朝譁然

此時,王朝內的兩派之爭不得不被拉到明面上來討論。庭審中,如何審理成了一個大問題。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幕後主使是鄭貴妃,可皇帝顯然不肯處罰她,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此時如同遠古的冷笑話。但是太子權威被極大的冒犯。若是不管什麼人都能直達太子門前,那皇帝威嚴又何在?

東林黨領袖孫承宗:挽狂瀾於既倒

​事件棘手,有人詢問孫承宗:何如?

孫承宗答:太監以下追查到底,太監以上適可而止。事實證明,這是事件最好的解決辦法。至於朝中其他人想的由此案牽連出鄭貴妃的所有罪過,從而將外戚一網打盡,時機尚未成熟。

能把握適度原則的人向來就在官場上吃得開。梃擊案塵埃落定之後,五年間,每當有事,就會有人詢問孫承宗的意見,越來越多的大臣看到孫承宗的智慧,當然也包括皇帝。萬曆四十八年,天才木匠朱由校即位,起用孫承宗作講官,孫承宗成為帝師。學生對這位老師的評價是:心開。什麼是心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心開。一代帝師當如此。

天啟元年,明王朝的大廈漸漸傾斜,當魏忠賢、客氏等人在華貴宮宴上飲酒作樂的時候,並沒有想到繁榮強大的王朝已經走進了末世。這一年,杭州大火,燒及萬餘戶。努爾哈赤帶著他的七大恨兵臨瀋陽城下,攻克瀋陽後取遼陽,兩戰之中,賀世賢、陳策、袁應泰戰死。軍情傳到北京,皇帝幾次不捨,最終應大臣建議,火速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

孫承宗坐鎮遼東,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兩難困境。王在晉建議,退守山海關內,保衛京城,袁崇煥認為應守關。兩人爭論不休,孫承宗實地考察後,認為袁崇煥的建議可行,於是採取後者。

東林黨領袖孫承宗:挽狂瀾於既倒

​孫承宗坐鎮遼東,做了四件事,它本可以推遲崇禎的死亡。第一件,選將領,袁崇煥,祖大壽,滿桂。第二件,練兵。他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後來的關寧鐵騎威震後金,就是因為遼土是這些士兵們世代生活的家園,沒有人會願意後金攻打進來屠戮自己的妻子兒女。孫承宗看到了這一點。第三件,築城買炮。針對後金多為騎兵擅長野戰的特點,孫承宗將戰線向北推進200裡,修築了連成一線,水陸兼具的一系列城堡,派將領駐守。到此,關寧錦防線完成。這隻完成了孫承宗計劃的前一部分,最後一件事,在孫承宗的計劃裡,防線完成之後,萬事俱備,再要24萬軍餉,即可出征後金,定能還大明邊境安寧,哪怕他的對手是努爾哈赤。

但是,當孫承宗忙於遼東軍務之時,朝中勢力已被魏忠賢等人全面掌控,這位公公一朝得勢,想起來北方還有位手握軍事重權的將軍,自己一旦遭他彈劾,則朝不保夕。於是先下手為強,逼迫孫承宗辭官。後來的人常常設想,假如天啟皇帝沒有聽信魏忠賢的話呢?假如袁崇煥沒有被黨爭逼死,假如祖大壽沒有反,那麼明王朝也許可以久一點。

東林黨領袖孫承宗:挽狂瀾於既倒

​孫承宗離任後,高第守遼東,下令全線撤退,放棄城池撤回200裡,退回山海關內守關,關寧錦防線全線崩潰。為什麼?史書給了一句話,是王象乾說的,也許能代表當時退守派的心聲。“得廣寧,不能守也,獲罪茲大”。是的,遼東不一定守得住,如果守不住放棄,那麼一定是滔天罪行,可假如是自行放棄,可以說成戰略轉移,方便保衛京城。

從四年之後來看,在當年孫承宗和王在晉的爭論中,雖然孫承宗將王在晉逼得啞口無言,可是王在晉的後來者們,自動選擇了退守。無他,保命而已。

孫承宗辭官不久,清軍兵臨城下,閹黨畢竟無法打仗,皇帝又派人將他請來,解京城困之後,孫承宗再次被逼辭官,這一次,孫承宗沒有等到皇帝詢問廉頗飯否,而是等來了清軍攻擊高陽。

東林黨領袖孫承宗:挽狂瀾於既倒

​高陽城頭上,七十六歲的孫承宗最後一次俯瞰全城,他回顧自己的一生,從進士第二到兵部尚書,從畢生心血關寧錦防線被後任者撤銷,到幾次三番起復的任勞任怨。他終於承認,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但是他可以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清軍兵臨城下,他選擇戰死。

在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清軍、農民起義的多重圍攻下,明王朝的終於走到1644年,大明亡,崇禎自縊。

末世並不缺挽狂瀾於既倒的天才,孫承宗就在面前,只是黨爭誤國。


參考文獻:

《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

《明史—孫承宗傳》

《孫承宗與關寧錦防線研究》 殷 琦 李 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