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打水一场空终结者丨竹编大师李加云的竹篮能养鱼。

出身竹编世家

日复一日,40余载竹编之路

匠人倾献自己的时间与心血

成就“竹篮养鱼”作品

改写“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事实

他是这个家族的第六代竹编传人

现在是昆明市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云南拥有竹子种类250种之多,占中国现有竹子种类的一半之上,天然竹林的种类和面积都居全国之首,李加云手工艺竹编大师所在的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竹林遍布每个村落,催生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竹编手工加工业的发展。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李师傅所在的茴香村,更是家家户户都有纯手工编织竹篮的手艺。出身竹编世家的李加云,从祖辈那里学来的手艺追求精益求精。

在与父亲的一次交谈中,李加云向父亲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竹编不能养鱼呢”,父亲回答他说:“闻所未闻,前人所没有实现的事情,你想要实现就得靠你自己钻研了。”听了父亲的话,李加云开始苦练基本功,创新发展,终于编制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能养鱼的竹编,从此竹篮打水不再是一场空,而是能养鱼。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李加云来自竹编世家,受到家庭熏陶,从事竹编工艺制作至今已有40余年。经过多年研究,反复试验,“竹篮养鱼”作品问世,并被央视新闻微博,南方报业,春城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同时被云南博物馆收藏。

现在的李加云是昆明市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个人会员,在201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组委评选中获得银奖。2016年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文化(竹编)比赛一等奖。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一片小小的竹子

经过手工艺大师的巧手

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竹编果盘,竹编灯罩,竹编茶漏,竹编笔筒

看的,用的,装饰的一应俱全

李加云就像魔法师一般

将一颗颗生长在竹林的竹子

变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他创作了几十种上百种的竹编工艺品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还是“能养鱼的竹篮”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要制作这“能养鱼的竹篮”

最关键的就是挑选竹子和开片

第一步,挑选竹子。

在老家宜良县,李加云有自己的一片竹林,这里的竹子琳琅满目,大小不一,种类齐全,老嫩皆具。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对于李加云来来说,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是他大展拳脚的舞台。挑选竹子可是一门学问,太老的不行,太嫩编不起来。“听音识竹”挑选老嫩适中的竹子,一般情况下刚入学的徒儿可做不到“听音识竹,看色辨佳”。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李加云带了三个徒弟,每次选竹都得他亲自上阵。用他的话说就是“选材好,成物才佳”。每一根竹篾都依据最终所要编得的器具小心破篾,然后通过起底、编织、索口等不下二十道工艺慢慢编成,一个竹编鱼缸最快也要数月时间才能制成。

第二步,开片。

要制作不漏水的鱼缸,开片可是一门技术活。太大了不行,太小了漏水,太厚了易断,太薄了不饱满。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仅仅只是一个开片的过程,用的工具就有五余种之多。大材变小材,小材变精材,材料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加工,才成了真正能用上场的好材。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刚开始钻研竹编鱼缸的时候,李加云可谓绞尽脑汁,经过上千遍的试验,才有了今天的竹编鱼缸。

第三步,浸泡竹片。

开好片的竹子需要经过清水的浸泡,使其质地变软,才能开始编制鱼缸的第一步。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最后用匀刀将竹丝再次加工,形成完全一致的粗细。

每一道都只能手工完成,机器无法操作。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第四步,编制。

经过水的浸泡之后,竹片变软,容易进行变形操作。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手工艺大师的手就如同一根针,竹编就像一根线,大师的手一来一往,在一针一线之间,竹编在案桌上来回穿插。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的顺畅,能养鱼的竹编便成型了。在编制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调整竹片之间的疏密程度,错落有致。

能养鱼的竹编原理就是,将竹片之间进行无缝连接,使水不外漏。

看起来虽说简单,但实际要操作起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外行看相貌,内行看门道,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现在的李加云,有自己的工作室,带了自己的徒弟,女儿也加入进来竹编的行业中来。李加云带领徒弟们做竹编,参加竹编比赛。女儿开了一家自己的竹编公司,将父亲的竹编艺术品远销省外,让更多的人知道手工艺竹编的魅力。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匠人的内心是安定的,不受外界干扰的,不骄不躁,一心只想用自己的巧手做最精美的工艺品。

在李加云小小的一隅旧屋之间,来来往往的都是竹编。李加云说,竹编鱼篮问世之后,他将继续钻研竹编艺术,不将作品止于此,让大众更加深刻的感受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编艺术的魅力。

走进竹编大师李加云的世界

感受非遗之一竹编艺术的魅力

真正的手艺

是生活和心意的叠加

是磨合出来的绝美

专注手艺背后带来的宁静

是手艺人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

在慢里,在均匀里,在繁复里

做成手艺人想要的样子

一物一格

如同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美好的生命

| 竹丝扣瓷杯 单杯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成于林

器落于席

一份取材自然的和谐

在心口相传的承接中

织成了凝固起伏的淡然

一种屈伸有度的错落

在薪火不息的相授里

织成了凝结茶烟的清雅

技艺越百年

记忆却千年

| 竹包银 茶杯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编竹成几,置放花草,清赏以舒心;

编竹为盒,收纳自如,整洁可雅怀;

编竹当窗,掩映明堂,隔断而隐逸,

编竹作器,立于居室,明目而雅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 竹编花篮

“犹如高低,大小不同的屏风错落而成。风景在屏风里,却又旁逸斜出具着东方设计的节奏和趣味。”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完整的竹编肌理包裹凸显了工艺感。

随心插上一支花,

一片叶,

甚至一支枯枝,

都有一番独特的景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小小的一屏,是生活品味的一处风景;

或许亦是你爱上生活的开始。

简单的一束花,增添不经意的美。

简约现代的线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趣味。

自成独有的美学角落。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片竹成丝

一丝一线

留下纵横交错的缜密

编竹成器

丝丝回环之处

是疏密有致的张驰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这时,竹编便不再是手艺,

而是化作承载社会审美的符号,

它是一门艺术,由实用器到艺术品,

充盈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竹篮养鱼丨这位竹编匠人让非遗“活”在当 下,“火”在民间

编竹为器,器以载道。

于交错中见虚实相成,

于纵横中见明暗相辅,

于回旋中见阴阳相生,

这便上升到哲学层面。

以艺术和审美的眼光编织你的世界,

美丽就在不远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