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都將入晉格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請問入晉格之難,難在何處?

牛嵴柴夫


那麼,為什麼二王的書法精神和趣味那樣值得追求?甚至要成為終生追求的美學理想?

直接把二王學得跟王羲之一樣嗎?我們看實踐就非常清楚了。


例如米芾的書法風格,跟二王簡直是天壤之別的美學趣味。

至於趙孟頫董其昌被清代合併稱“董趙”,是因為,二人的書法風格與王羲之比較接近。

而且,趙孟頫、董其昌相對來說,都是提倡“復古”的,他們的藝術風格也比較接近二王。這樣的話,好像入“晉格”就是復古,就是像二王一樣,才是入了晉人的法眼了。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晉格”理解。清代一位學者,在談到唐代楷書的時候說,唐代楷書丟掉了隸書的豐富多樣性,過於單調統一,後來的書法學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結果楷書越來越沒有生氣了。

我覺得,這才是要追求“晉格”的根本原因。


晉代書法是沒有雕琢痕跡,崇尚自然美的書法,這種自然的完美與雕琢的美最大的區別就是,自然的美是沒有那麼多的裝飾和人為之作,而是在修煉的過程中,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完美”,這些美,其實也有一些樸實和醇厚的,沒有像經過雕琢以後的那種那種完美更突出。

樸實淳樸的美,它的最大優勢就是來源於自然,但是,又不是刻意為之的那種“自然”。所有達到淳樸自然之美境界的書法家,他們的作品都是有一種淳樸的自然之美的。


晉代的書法,是多種多樣的,總體上還是隸書體系,這個體系裡有漢代隸書,也有漢代楷書,也有魏晉時代的“魏碑”,而當時沒有這樣的區別,所以,很長時間,把書法都叫做隸書,唐代初也是把書法叫做隸書的。

但是,這些“隸書”已經明顯不是我們概念中的漢代隸書,而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書法風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楷書”、“行書”和“草書”,所以,米芾、趙孟頫、董其昌他們所謂的“晉格”,可不是漢隸,漢楷和魏碑,而是二王書法體系。

因為唐代以後,在書法領域基本上完美在淘汰了隸書和魏碑的影子,只有王羲之這個書法體系了,也叫鐘王體系。


鍾繇代表漢代楷書、王羲之代表晉代的行書,這就是所謂的“晉格”。

前面我們說了,由於楷書、行書、草書是唐代以後的書法主流,所以,學習書法,主要就是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

但是,唐代的書法太拘於法度、宋代的書法有過於沒有法度,元代趙孟頫就提出了回到晉代的問題。

要回到晉代,就要學習晉代的書法精神,這就是不要拘於法度而必須要有法度。


這個“法度”就不是技法問題,而是藝術境界的問題。

例如,趙孟頫一直反對把書法當做“算盤子”撥來撥去的,那就索然無味了。

重新回到王羲之的晉人境界裡,正是要追求精神的自由與法度的自由。

所以,你看看趙孟頫,他的楷書與唐代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這就是他突破了古代書法家的楷書法度,同時有極為有“法度”。像趙孟頫楷書裡的法度,都在古人的法度之外了,同時有非常符合法度。


例如,他的楷書都有一種行書的筆意,寫起來就有一種速度美的快感,這是古代書法家中非常少的“法度”。可能,只有唐代褚遂良的楷書,還有這樣的法度,褚遂良這樣寫字,可以說是發揮了晉人趣味的,在唐代像褚遂良這樣寫字的書法家,真的非常少。但是,這種法度,卻沒有趙孟頫成熟。


同樣是追求晉人意趣,褚遂良和趙孟頫的書法風格也不一樣,這個就是一種精神,追求自然之美。



我們學習書法,都有有一個過程,畢竟我們距離晉人的精神和時代太遙遠。但是,藝術的法則是相通的。

只要我們先入法,在跳出固有的“法度”,發揮自然之性,就會符合晉人的精神。

千萬不要以為把晉代的書法學到手,就是追求到“晉格”了。


我再次說說宋代與米芾齊名的薛紹彭,他的書法風格,簡直就是王羲之的翻版,風格功力造詣真的不在米芾之下,所以,在宋代與米芾齊名,但是,這麼有名的書法家,也沒有進入“宋四家”,為什麼?因為雖然薛紹彭的書法直接就是晉人再生了,更不要是是進入“晉格”了,只因為薛紹彭的書法沒有自己的“自然”之美。而米芾、蘇軾寫出了他們自己的“自然之美”,所以傳芳千祀。

說到底,一方面,我們要在二王書法這個體系裡學習書法,一方面要有晉人的精神,那就是追求心靈自由的天地,而不是侷限於筆畫的形似。

這才是最難的,也是一生在努力的。

不過,書法除了二王,還有很多,無論是不是二王體系的書法,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都是一種很高的書法藝術境界。


千千千里馬


晉格之難,難在後世文人不可能追上。提出學書要直追晉人的書家何止米芾、趙孟頫、董其昌三人,但並沒有人達到晉人的高度。原因其實很簡單,後世書家也並沒有要把字寫的和晉人一樣,只不過是通過對晉人的學習從而形成自家面貌。



晉格之難,難在後人不可能再有晉人的那種風流倜儻、放達不羈的魏晉文人式的心境。“情之所鍾,正在我輩”,追求自我,表現個性,加上晉室南遷,文人南移,江南的山清水秀造就了文人的心靈。社會動盪不安,文人們寄情于山水之之間,而最能表現“情馳神往,超逸悠遊”的便是簡札行草書。這正是造就了晉人那種蕭散簡遠的書法風格。後世文人已經沒有晉人的大環境,當然也不可能寫出晉字。


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每個時期對書法都有她獨特的視角,只不過是後世文人更願意取法乎上,更加崇尚魏晉文人的那種放浪不羈的情懷。


古風書法


這個問題有些大。米芾,趙孟頫,董其昌,是不同年代的書家,雖然他們都是當時書法的領袖級人物,但其實入了書法之門的只有趙一人,米和懂都是魏晉筆法的門外漢。所謂魏晉筆法就是書法,或者說是是書法的核心技術。因為書法產生於曹魏,蔡邕所創,成熟於東晉王羲之,故世稱魏晉筆法,其實就是書法。有了這個高妙的技術,書寫才流暢而美妙,又備方圓,齊剛柔,存血肉,法,之所以成也。三人中,得法者惟趙孟頫一人,故,趙被後世奉為千古一人,且與唐賢並行。米之猛放乖努,點畫起止,皆出法外,不入門徑。董則無一筆是法書,不足論。


蛻山徐康巖


晉人書法之所以被之後歷代文人所追捧,主要是中國文字書寫在當時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節點,漢未三國魏晉這一歷史階段,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有其獨特之處,長時期的社會動盪,統治者的權力爭奪,社會生產力一邊有發展一邊被破壞,使當時的知識分子中產生一股厭惡現實的清流,他們性情相投,相互憐惜欣賞,結伴活動,縱情山水,每每行諸筆端記敘其事,其放蕩不羈的情狀釋放於書寫過程,自然突破之前既成的篆隸蕃籬,又各自性情或豪放或婉約或嚴謹,一時多種風格齊訴諸於書寫,一舉促使章草、今草、楷書等書體的形成。自茲,中國文字書寫始含抒發胸臆之功能,文人士子尋得一抒情之新方式,寫字除有記錄之功能外漸突顯藝術的屬 性,而當時的藝術領域除繪畫音樂外並無更多門類,且書法相比其他藝術門類無疑擁有更多參予者和受眾,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領域也不斷開疆擴土,多少擠佔了書法藝術的空間,這也是後世書法難以逾越魏晉高峰的原因之一。歷史雖有驚人的相似,但絕無完全的類同,晉人書法的高度也是某一歷史階段的特定產物,歷史既然不能重來,書法也就無法超越。


騎史


所謂“晉格”,主要指二王等晉代書法家之風格。書法先不說,你想,要在文學、藝術、人格、風骨等方面達到二王等晉人的高度。何其難哉。書法之風格,是與書法家的修養、風骨相關的。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者,雖竭力追慕晉人之格。但只要信手而書,其自身諸方面的因素,便自然流露筆端。與晉格相較,米芾則多了幾分放逸、跳浪;趙孟頫追其美,而少了幾分飄逸;而董字,多取斜勢,缺了幾分雅正。至於今人多用硬筆,搞書法者,只是汲汲於書法,要入晉格,真是何其難哉。





asasj10


晉人書,中國書法發展至此,諸體具備,理丶法丶韻,均達高峰極致。標杆式的代表作者丶作品,都毫無置疑地出現,泰山北斗,模範後世。

所謂晉格,實則書法的律儀丶法制,格調丶規範,已成後世學人的意識形態。入心入骨的風範取向,審美定勢。王羲之丶蘭亭序等,成了繞不過去的坎兒。承前啟後的關節,歌者的音準,舞者的蹈規。

通變之度是要受定律約制的。入晉格自然成為後代書家的統一追求,也是大家很難超越的高峰。個人能力再高畢竟是壘土與泰山之別,一生成就再大也只可謂源流之分支。

有形之變化,如神龍之隱顯。無形之氣韻,如仙樂之縹緲。超越莫想,追求亦難。









真空妙有無量壽


米芾書法在宋四家中最為出類拔翠,何也?即因其行書得魏晉真髓,其著名論斷謂之“書若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欲追魏晉必追其源,其源在漢在隸,米老之書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即其具有廣泛而深厚之書法根基,初不求自家面目而廣學羲獻,卅五歲之前寫出行書《方圓庵記》,縣成熟之晉人風貌,然後寫出具有自家風貌之《苕溪詩帖》《蜀素帖》。從米老成就看出得晉人格之道路的確要從根上下苦工,否則斷無成就。趙孟頫圍著晉帖一輩子,寫出了趙體楷書。惟董其昌不得力,雖佩服米芾書《蜀素帖》至五體投地,卻不知從何入手。如何入晉格?你有數了嗎?



培培1898


晉書之難,難在其“韻"。晉書之“韻",首出功力。故功力倡導,自晉始。自唐之後,晉人所倡導的“功力"說,漸行漸遠,直至今人知者甚罕。晉書之“韻"唯以功力深厚為主旨,要義為人生修練的養成。所謂“功力"之說則成晉人所書”秘術要法",凡書者必求此而後可成家。然皆需“明者”親傳,否則,得此”秘術要法',也同樣難解其“理'",難見其"妙"。因故至唐後晉人所謂"功力深厚"之義,逐漸失傳。宋人米芾,自覺追求,因承唐法,且天資所助,探得一二"秘術要法'”成就書業。此後趙丶董,雖天性極高終究去晉已遠,而傳承/"秘術要法"無門,只憑自求,亦唯望洋興嘆,崇尚晉書之"韻”以為心中理想而巳了。

。。時至今日,國家興盛,事業發達,社會進步,文化倡導,重提晉人“秘術要法'",以為弘揚書法正氣,我以為倡導功力深厚,重見晉書之“韻”,不是沒有可能。而社會發展振興文化精神當為首務,則書法之進也當必然!(書扎自寫)。




乾德堂1


很多人在追求晉格中忽略了一個問題,在那個時代是個動盪不安的,大多數文人把自己的追求放到了人與自然和諧上面,他們崇尚道家文化,所謂“無為而為”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後世中大家想入晉人格,他們在追求和探索中也在不斷地汲取儒道釋,思想昇華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也是所謂的晉人格。


風清揚123281884


米芾字野,趙孟頫字媚,董其昌字巧,從此三人可折射出國粹書法之博大精深,豈是一兩人字法文章所能概括?!所謂晉格實乃魏晉之書風,其積晉之前善書先賢之大成,乃書法藝術體系之源頭,入格難難於索探用筆之法式,而要探究篆、隸、草、楷、行各家用筆之異同則是難上加難,而出格則更難!難於忘我迷戀於羲獻筆墨之俏媚、巧麗之字浪章濤而不能自拔之盲崇!學書者能悟法章好的方面不難,而能悟出其不足之處則難於上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