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寫米芾《蜀素帖》有什麼技巧?

siriusdjenny


《蜀素帖》是米芾的經典法帖之一,初學米字,一般從《苕溪詩帖》和《蜀素帖》入手的比較多。這兩本帖幾乎成了米字的代表,也充分表現出了米字的用筆、結字以及章法特點。

就自己練習米字的感受來說,米字用筆非常大膽,我們常說米字的用筆可以用刷字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刷,需要在行筆中把筆鋒完全鋪開,即使在換鋒的時候,也從不拖泥帶水。而米字的側鋒取勢也是一大特點,起筆側鋒取勢,然後果斷鋪毫換中鋒行筆,而米字的收筆則極少用側鋒,甚至保留了回鋒的動作。

而結構上,米芾喜歡在側欹中尋找平衡,從單字看,側中求正,極具動感,體勢非常靈動,再加上其用筆的揮灑,這就形成了米字的基本特徵。

而在章法上,米字又非常嚴謹,尤其是《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幾乎不破行。單字的體勢與通篇的局勢形成動與靜的和諧。也可以說以單字的動感和行的嚴謹組成了穩中的靈動。

所以,在初學米字的時候,注意用筆中筆鋒的變換,結字上留心側欹中的穩定,而章法上,注意通篇的平衡。

手上沒有《蜀素帖》臨作,發一幅《苕溪詩帖》作業,供您參考。

以上個人心得,或有偏失之處。敬請方家雅正。不勝感謝1


西廨七叔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要想臨習好蜀素帖,首先要了解此帖的作者米芾,其書法的創作風格和蜀素帖的個性風格,然後再用正確的技法來臨習。

《蜀素帖》為北宋書法家米芾的墨寶。寫於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書寫成。今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關於米芾

米芾(別名米襄陽、米南宮等,1051年-1107年),字元章,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出生於湖北襄陽,祖籍山西,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創立了“米點山水”,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米芾以書法名世,以行書成就最大,也擅長篆、隸、楷、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能達到亂真程度。他曾被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是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的全才。他的存世作品主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等。

關於蜀素帖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八。墨跡絹本,行書。縱29.7釐米,橫284.3釐米;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帖》為墨跡絹本;蜀素上書有米芾自作各體詩八首,(為當時的遊記和送行之作)計71行658字,卷末款屬“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按米芾落款,以“黻”、“芾”別早晚)。《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侷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佈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佈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

行書是動靜結合的書體,其筆畫、偏旁部首,結構等都有一定的規範,但是又不囿於規範,頗具變化的特點。所以,行書能夠做到雅俗共賞,使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代寫行書的人很多,留下來的行書遺蹟也很多,風格差異也很大,可供後人學習選擇的餘地也很大。但是,有些行書字帖字數較少,有些拓片又漫漶不清,不適合初學。基於這種考慮,這套《歷代名家行書臨習教程》選擇了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代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和宋代米芾的《蜀素帖》三本。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有作品。此帖寫在絲織品上,因為絲織品吸水性弱,而米芾用筆又快,所以線條顯得枯渴自然,最能體現米芾刷字的意味。臨習此帖,用墨宜幹不宜溼,行筆宜快中見澀,凡出鋒處應具回鋒的意味,做到筆短意長。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為米芾行書的代表之作,風格極為突出,有如天馬行空、雲鶴遊天。米芾本人天資極高,有深厚的臨摹功力,其人其書都非同一般。如果沒有較好的書寫根底,沒有較全面的藝術修養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其自然風骨、瀟灑超逸的筆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更無法體會其深層內涵。

怎樣臨習蜀素帖

首先,在學習《蜀素帖》之前,一定要有較好的晉唐楷書基礎。因為楷書的每一筆都起止分明,結構規範,所以學楷之後再學行書,符合學習書法從易到難,從平整到險絕的規律。 其次,要正確讀貼。臨摹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帖,這裡所說的讀,是指對範本的細細揣摩、欣賞與分析。第一,要領略《蜀素帖》的總體風格及其精神氣質。米芾書法取徑甚高,做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晉法,同時對歷代名跡也都精臨過。帖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天馬脫銜,追風逐電”和筋骨豐潤,儀態萬方的風神氣質,並不是一下就可以把握的,必須長時間的觀幕、領會。第二,要注意通篇的章法。包括行筆的處理,墨色的變化,字ml關係等。《蜀素帖》中,字與字之間相連者並不多,其行筆的的貫通主要是靠字勢的前後協調,筆畫的呼應來完成的。第三,要注意帖中大量的線型變化。線是書法造型的基礎,行書學習,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各種線條的表現手法。讀帖時要按照書寫筆順逐筆逐畫地揣摩,順藤摸瓜,力圖還原古人運筆的動作要領。第四,要注意帖中字的結體,有意識地記一些字的造型結體,對於把握《蜀素帖》的字形結構和豐富學書者的造型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有了充分的讀帖基礎,接下來就要在臨帖上下大功夫了。書寫水平的高低,畢競要通過手上功夫體現出來,即如何執筆、運筆,應寫出怎樣的線條等,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米芾的書學心得。米芾在《群玉堂法帖》第八卷中有這樣的話:“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所以古人書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書奴也。其次要得筆,謂骨筋皮肉,脂澤風神皆全,猶如一佳士也。三字三畫異,故作異;重輕不同,出於天真,自然異。又書非可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渾然天成如薄絲也。又得筆則雖細如棍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此雖心得,亦可學;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字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他強調“天真”、“天然”、“渾然天成”,不要嬌揉造作;要“自然異”、“各各不同”,不要“一一相似”的“奴書”;要“圓”,不要“扁”,要有立體感;要“筋骨皮肉、脂澤風神皆全”,要活而不要死。這些都是他親自實踐並體現在他的作品之中的。其所以能夠達到如此境界,就是“把筆輕,自然手心虛”和習慣於“懸手”的結果,這和我們常說的“指實、掌虛、懸肘”是一致的。只有這樣,在書寫時每個關節才能夠活動自如,全身力量順利通過臂、肘、腕、指、筆管而達到筆端,使筆毫在紙上自由的提按揮灑。 最初的臨幕可比帖上的字稍大一些,並且速度不要過快,要象學習楷書一樣一絲不荀,章法最好也能照樣模仿。很多人在初臨此帖時,育目加快書寫速度,片面追求字形的靈動,求險求怪而忽略用筆結構上的精到,造成筆畫的軟弱無力和字體形態的習氣化。要想完整地得到帖中用筆、結字的法度,摸索其規律,就必須對其做慢鏡頭的分析,這樣才能使摹仿更為逼真,下筆更具骨力。待到自感能夠掌握臨寫中必須保持的法度之後,再將速度加快。另外,在臨的過程中,仍需時時伴隨“讀”,即一邊寫一邊分析比較各部分線條的輕、重、疾、徐,用筆的藏、露、提、按,牽絲、引帶,各部分的大小比例與正斜,乃至墨色變化與佈勢、姿態、精神等。這樣帶著思考的臨習,才會有收穫,見成效,終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了一定的對臨實踐後可適當採取背臨的方式,即將字帖合起來揹著寫。背臨之後與範本比較,細心觀察,對範本加深印象後,再重新背臨。背臨可以從各個角度來表現對範本的理解,比如,有時可突出其用筆的特色有時可突出表現其結體的特色。這其實是一種“意臨”,也是為今後的創作打基礎。 米芾的書法師承廣泛,兼採眾長。他學古人而不囿於古人,就像他本人所說“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如果沒有他前邊的“取諸長處”,也就形成不了米書的特有風格。所以要想真正掌握此帖,不僅要學習米芾本人的碑帖,還要了解米芾行書的形成軌跡,對歷代名跡的臨摹也要下一番功夫,如晉唐楷書,“二王”的行書等等。學書雖“氾濫百家不若精於一也”,但不能只學一家,而應精學一家,並廣收博覽。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書藝之路越走越寬。

以上為我多年來學習《蜀素帖》,也是學習米芾書法的一點認識和體會,希望能對廣大學書者有所幫助,真能如願,我將不勝欣慰。


中書協職統勝書法教育


寫米芾的《蜀素帖》有什麼技巧?就是說臨摹米芾的《蜀素帖》有什麼好的方法。

提到米芾的書法,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蜀素帖》,讓人不由得感嘆,他難道是天生自帶毛筆?那筆簡直就是他手指的一部分,而且手腕運動是720度的運腕自如,上下翻騰,左右開合,所謂八面出鋒。沒有他做不到的筆法和技巧。別人是寫書法,他是炫書法,筆法在他手裡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說這麼多。好像米芾書法挺難學,其實不然,米芾手筆再高明,他的技巧是可以看得見能分析出來的;他玩得再酷再炫,總是比書聖王羲之差一個層次。大王的筆法是淨水流深,天人合一,總有讓人琢磨不透的端倪;米芾的筆法只是人筆一體,再眼花繚亂,你總能找到它筆法的蛛絲馬跡,來龍去脈。

所以,就臨摹學習來說,臨習過米芾和王羲之書法的人,心裡大都有桿秤,那就是相對來說,米芾的《蜀素帖》要比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易學,更容易上手得竅。

首先要從總體上明白臨摹古帖的訓練技巧。

臨摹的目的是進行兩項訓練:大腦的理解力和手的模仿力的訓練。常說的"心手雙暢"。這兩者落實到臨摹《蜀素帖》的關鍵首先是讀帖。讀帖是對範本的悉心揣摩。拿過字帖就寫的方法不是有效率的方法和技巧。

讀《蜀素帖》,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著手。

1:要總體上領悟米芾的書寫風格,精神和氣息,然後才能動筆。下筆之始,必先審勢,下筆不審勢,猶不陣而戰。這裡的審勢,就是講的讀帖的整體風貌。齊.王僧虔《筆意贊》說:"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而對於米芾書法風格和神采概括,最準確的是蘇東坡那八個字"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可以說,最瞭解米芾書法的莫過於蘇軾,他們惺惺相惜,一生都保持著深厚的友誼。蘇軾去世前一個月,曾寫信給米芾:"嶺海八年,親友礦絕,獨念我元章邁往凌雲之氣,超妙入身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歲瘴毒耶?"如此渴盼嘉許,令人扼腕。兩人在真州度過了20多天的愉快時光,一個月後蘇軾便去世了。他們的友誼可謂善始善終,因此,我們初學只要記住這八個字的要點就會準確把握米芾字的整體特色。

2:再讀《蜀素帖》通篇的章法,字與字,行與行的呼應關係。還有米芾帖裡用墨的變化。這條是臨摹古帖基本功。毋庸贅語,要自己花時間下功夫,用心感覺琢磨。

3:特別是留意《蜀素帖》最具體的東西——線條的變化,就是說要按照他的筆順逐筆逐畫的觀察分析它的用筆方法,心裡要有一種書法家當時書寫時的體驗感,現場體會。

把他的下筆手法分辨清楚。重點是筆畫的轉折的和下筆地方,轉折處的巧妙的對接和過渡的細微處。我們大多數讀帖的薄弱點,多是把重點放在主筆畫,橫豎撇捺的上面,卻忽視了下筆,轉折,收筆處微妙的分析,而這些地方正是書法家的風格手法的關鍵。所以總是寫得不像。

關於這一點沈尹默先生體悟最深刻,他在《自習的回憶》裡寫到:"把身邊攜帶的米老《七帖》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所悟,就是他不說用筆,而是說下筆,這一下字,很有分寸,我依照他的指引,去看《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個下筆處,都注意到,始恍然大悟,這就是從來所說的用筆之法"。沈老常說的"字外無法,法在字中"就是這個道理。

就是掌握《蜀素帖》別具一格的筆法特點:

1:偏側取勢

這是米芾《蜀素帖》特點,也是米芾繼承發揮吸收二王筆法後,更上一層樓,更出彩的筆法優勢所在。米芾自己也講:"若得大年《千字》,必能頓長,愛其有偏側之勢,出二王外也"。

舉例來說,有些字明顯的朝右傾,如《蜀素帖》第39行"老來情味向詩偏的"來"字。

第41行"徑"字,第42行"水"等字。但米芾的高明之處不僅是一味右傾,你讀帖時留意這幾個字,它是左偏加右傾,有字偏多些,有字偏鋒幅度少點,然後又和點綴其中的平正的字融合在一起,相互輝映有情。這樣整行欣賞起來就形成左右搖擺,翩翩起舞的動態美,韻律感。

這裡需要說的是我們要明白,偏側產生動態美,有了險絕之勢。這是《蜀素帖》的特點,也不能越偏越好,形成習氣,所謂過猶不及,劉熙載《書概》中間就講到:"古人或偏以欹側勝者,暗中必有撥轉機關,險不至崩,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就是說要有分寸感,偏而不離,側而不斜,就是機關所在。

2:收放有度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專有論述:"作書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亦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

具體到《蜀素帖》但凡是撇捺的字,或屈撇伸捺,或屈捺伸撇,規律是兩者交替運用,錯落有致的排列。

屈撇伸捺,如"支,俗"字。

屈捺伸撇,如"秋,誇"字。

這裡要提醒的技法規律是:用筆屈處形雖柔,筆力要內蘊不懈氣;伸出形雖剛勁,筆力須外放有度。初學者比較愛犯的筆漏是屈而迂迴無力,伸的時侯又用力太猛,控制不住筆鋒,所以就出現淺露,粗俗的意態,雖說是臨米芾的帖,但是隻取了米芾的外形,沒了內勁,還有剛柔相濟的度的把握。

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寫字也一樣,不但是我們,就連米芾早期的帖裡,都有用力過猛的毛病,有人就批評他的字"桀驁不馴"。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留意,不能比米芾還米芾的劍拔弩張就不和諧了。

同時在結構上也同樣有收放自如的特點:

如這個《蜀素帖》的"牽"字。寫得中宮收緊,舒展上下。末尾突放一筆細長豎,一下使字變得動態十足,神采飛揚。《蜀素帖》的大多突放筆畫都在右末尾,也有左邊但不多。如"屈"字。

3 :向背開合

字的點畫之間或部件之間,有了向背的用筆,就會很大程度的避免用筆結構的單調,呆板,從而增加字體的趣味和情態。什麼是向背筆法?《漢溪書法通則解》說:"向背,左右之勢也,向內者,相也,向外者,背也。一內一外者助也,不內不外者並也"。就比較準確的解釋了向背的含義。在王羲之以來,米芾在字體的向背開合的處理,是比較突出的一位書法家。

如豎畫的向背開合:"鶴","寒";

橫上的向背開合:"青,南,"

結構上的左右上下的向背開合:"種,秋,結,徑,利"

4:虛實結合

《蜀素帖》筆畫多則實,筆畫少則虛。主筆為實,副筆多虛。

而且一行之中,總有字是筆畫粗,有的字筆畫細,粗筆用重筆,細者用筆輕盈。這樣書寫,自然粗細錯落,輕重相宜,顯示出字體的靈動和跳躍的節奏。如《蜀素帖》裡的"舒"是上粗下細。"歲"是前筆重,後筆細。同樣下面一個"漫"字,第一個漫仕三點水特重,第二個漫三點水減輕。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這些字的筆畫粗細變化,並非有意安排,而是筆勢隨機變化,筆隨勢轉的靈活運用。

以此類推,《蜀素帖》裡還有"疏密","布白"的變化,我們在讀帖時要注意學習。就像鄧石如所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以計白當黑,奇趣乃出"。

最後強調一點的是,臨習米芾書法,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米芾的成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結構的變化與線條的變化相得益彰,字形與點畫的破格都給人一種天真,恣肆而又率真自然的感覺。他的變化筆法並沒有形成呆板的程式化,我們更要學得他的"宋人尚意"的"意"字。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學習方法並不滿足於一點一畫的肖似古帖,而是致力於遺貌取神,去形得意,從而自悟新意,形成自家獨特的風格。就是說既要了解上面簡要概括的米芾的主要的用筆技法,還要用"意"去靈活貫通。

其次還要知道他臨帖的經歷過程,還有它"集古字"打下的堅實基礎。他在《群玉堂帖》第八卷中的自述說,他7-8歲開始學顏真卿書法,以後學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段季展,之後開始行書《蘭亭序》,然後進而學隸,篆,鐘鼎文……一直到老。行書方面,李邕,李建中,楊凝式等人對米芾書法都有很大影響。

而他特別提到,影響最深的是褚遂良和"二王"。他自稱學褚最久,並贊褚書"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因此,他的書法一直流露出褚遂良的筆意;無獨有偶,我在之前一篇顏真卿的用筆技法文章裡也提到,顏體楷書的書體風格形成,也是大部分繼承了褚遂良楷書的筆法,所以學習米芾《蜀素帖》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參考留意以上古代大家們的作品,特別是"二王"和"褚遂良"的運筆手法,將會事半功倍,更好更快的提升學習米芾書法的效率。


張勁逸


寫米芾的蜀素帖,非常難!只能說要守得住中鋒,放的開偏鋒,心中守正,筆下刷字,才能有韻味。放得開,收得住,細品之下,筆筆都是蘭亭序,皆可從聖教序中尋得出處。我學習了二十年,依然不得其中真味。手機中沒找到臨蜀素帖的,用苕溪詩卷湊數。






舊事起劍一山酒


技巧就是多臨吧



宜興史俊傑


《蜀素帖》的筆畫特點

米芾《蜀素帖》筆畫總體趨於豐厚,因是書於絹素之上,故多渴筆,略顯剛健,用筆側鋒、中鋒摻雜,起筆落筆變化多端,有“雲煙卷舒飛揚之態”。此帖筆法多變,縱橫揮灑,洞達跳蕩,方圓兼備,剛柔相濟。其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枯潤相生。該帖之字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米芾“刷字”與“八面出鋒”的獨特風格。臨帖要多分析,用心臨,一定會進步。



華好月圓48086734


臨寫米芾《蜀素帖》,要寫生動,就要注意米芾筆法和結構中的特點。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只有抓住了主要特徵,其他問題迎刃而解。舉例說明:


一、米芾《蜀素帖》結構的“向背”技巧

結構相向,即左右相迎,如兩人兩臉相望,相互逢迎,生動有趣。如“便”字:

結構相背,即左右如兩人靠背而坐,各自的視線不相交,各望左右。如“謳”字:


二、米芾《蜀素帖》結構的“參差”技巧

米芾《蜀素帖》中強調了結構的上下參差變化,其中有左低右高、左高右低兩種變化形式:


左高右低參差,如勤字:

左低右高參差,如秋字:


三、米芾《蜀素帖》結構的“疏密”技巧

在一個漢字中,米芾行書的疏密關係是隨意處置,靈活應用的,以對比為核心,沒有固定模式。用得較多的有:

上疏下密,如雲字:

上密下疏,如麗字:


米芾《蜀素帖》有很多這樣的技巧,限於篇幅,不一一舉例說明。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冰山一角書法









Lyg70622


八面出峰!注意用筆峰使轉變化!例如行書永字的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