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新高考改革後,無論是3+3模式還是3+1+2模式,都採用賦分制。很多人不太明白,為什麼不直接按照實際得分計算分數,而非要搞出個賦分制呢?

在解釋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實例。

在1984年高考中,數學難度遠超出人們估計。全國平均分26分,儘管當時數學的總分是120分,但這個不到30的平均分顯然也是低出了一定的境界。

很明顯,這個結果大概率也是大大超出當時的出題人的意料。儘管試卷難度確實比以往要高很多,但這麼個平均分也是讓出題人相當尷尬。

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新高考無論何種模式,都會存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無法保證這些學科的試卷難度等級完全一樣,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麼考生一旦選擇到試卷難度相對較大的科目,就非常吃虧,這點就顯得很不公平了。如果遇到極端情況,比如哪年的物理試卷難度極大,那選擇物理的考生必然在高考總分上大大吃虧,這違背了高考的公平原則。

於是,賦分制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l 賦分制的好處

賦分制是將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成績從高到低順序排列,按照比例賦予相應的分數。比如排名前5%,賦予最高等級A+,得分是70分。接下來的10%賦予次一個等級A,得分算67分,依此類推。

其原理是無論試卷的難度如何,成績好的學生相對還是會考得好,總體的排名順序不會改變。那麼根據排名給分相對而言也可以反應出考生的成績差別。

賦分制的優點非常清楚,這個方法基本抹平了各科試卷難度帶來的差異化,相對要公平很多。

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l 賦分制的缺點

當然,任何一種制度總不可能十全十美。賦分制也有缺點,不但有缺點,還很明顯。主要有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考生的分數差異會被拉大或者縮小。比如甲,乙二人都選擇了物理,這兩位的真實水平差不多。甲物理考了95分,乙物理考了94.5分。兩人正常的分值差僅僅為0.5分。

但在賦分制下,如果前5%的最低分數是95分,那麼甲擠進第一梯隊,賦分等級為A+,得滿分70分。而乙直接掉落一個層次,賦分等級為A,得分67分。0.5分的差距直接拉大到了3分。

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同樣,甲是學霸,考了95分,丙是差生,正常水平也就20-30分,兩人平時分數差值差不多70分的水平。

但在賦分制度下,甲依然是最高分70分,但賦分最低分是40分,也就是丙隨便考幾分,最少能得40分,兩人的差距從70分變成了30分。這是賦分制度的第一個缺點。

第二個缺點是賦分制度在理想的情況下,每門課目的選擇都有學霸,普通學生,差生這三個等級,那麼賦分製得出的比例相對還是合理的。

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但新高考在考試科目的選擇上,會出現大量學生主動避開較難的科目,比如物理。以上海為例,2017年選擇物理的人數是1.9萬,2018年是1.5萬,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2萬,呈現斷崖式下跌。

這帶來一個非常不好的後果,就是選擇物理的幾乎全是學霸級別的學生,不但差生避開了這門科目,就連大部分中等生也儘可能不選物理。

本來正常的學霸+普通學生+差生的組合,變成了學霸+部分普通生的組合。這就要命了。沒有差生墊底,部分中等生迴避,剩下的全是學霸之間的競爭。

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這個後果非常嚴重,極端情況下,會出現正常考試分數能考到80分以上的中上游考生,在賦分制下直接掉落到最低的幾個等級,在高考總分上大大吃虧。

這個現象又倒逼得更多學生不選物理,到最後必然演變成物理這科目就成了學霸之間的PK。這就造成了物理即使賦分等級很低的考生,其真實水平可能也比選擇其他科目的學生要強很多的現象。這是賦分制的第二個缺點。

但就目前而言,對於新高考3+3或者3+1+2的模式,賦分制仍然有其無法替代的優勢。對於賦分制的天然缺陷,有關部分也在做出一定的調整,比如降低物理考試的難度等等。

新高考3+3模式,為何要採用賦分制,原因很清楚,賦分相對更公平

但對於考生而言,考試製度已經就這樣了,至少目前是無法改變的。與其質疑,吐槽賦分制,還不如選擇自己拿手的考試課目,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這才是正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